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5 mins

【2019年報專題】與您攜手,找出全臺最需清理的海岸

作者: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 張凱婷

面對塑膠危機,2019 年您我共同推動的超市及海洋減塑之旅。從 2018 年開啟調查全臺海岸垃圾數量,對政府建議清理海岸廢棄物累積熱點,至 2019 年展開超市減塑專案,推動超市及零售通路企業降低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減塑路上有您的參與,改變的里程又更往前一步。

即使淨灘活動頻繁,仍趕不及塑膠垃圾生成以及流入海中的速度。臺灣首次大規模的海岸垃圾調查,找出全臺最髒的海岸在哪裡,要求主管機關對症下藥,重點清理及預防。

2019 年海廢快篩里程碑

1 月:全臺第三次海岸快篩

綠色和平和荒野保護協會 2018 年 7 月啟動全臺首次海岸垃圾快篩,2019年1月完成第三次調查,發現全臺海岸上的垃圾,在未壓縮的情況下可裝滿 2,200 臺垃圾車。

4 月:完成全臺共四次海岸快篩

快篩大隊完成環臺四次的海岸快篩調查,走訪臺灣本島海岸線 121 個測站,綜合全部調查結果發現,臺灣海岸上有 153,400 袋,總共是 1,227萬 公升,重量 646 噸的海廢垃圾。其中有一半累積在 10% 海岸線上。

7~8 月:海,有什麼塑?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經過一年四季的快篩,在全臺海岸大範圍抽樣調查人造廢棄物的總量後,發布報告《海,有什麼「塑」──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提供首次全臺量化海岸垃圾的資料,公開海岸快篩調查方法和數據予各界使用。

在臺北、高雄舉辦海廢展,展示海邊撿來的塑膠廢棄物,呈現一年海岸垃圾快篩調查結果,會場採用「零塑膠」的布置材質,共有1,086名民眾前來參與。

高雄海廢展。 © Greenpeace

10 月:減少海廢不能光靠單次清理

光靠淨灘,或是單次及久久清一次海岸垃圾,無法杜絕廢棄物持續流入海洋。綠色和平與海廢治理平臺的團體持續督促政府落實禁塑政策,呼籲政府制定「海洋廢棄物管理辦法」,連結相關部會共同擔負淨化海岸責任。

與您攜手,找出全臺最需清理的海岸

即使淨灘活動頻繁,仍趕不及塑膠垃圾生成以及流入海中的速度。臺灣首次大規模的海岸垃圾調查,找出全臺最髒的海岸在哪裡,要求主管機關對症下藥,重點清理及預防。

我們海邊的垃圾有多少?

這是最初開始海岸快篩調查時,大家心中的疑問。沒有辦法量化,就沒有辦法處理

臺灣首次大規模的海岸垃圾調查,於 2018 年 7 月展開,為期一年,由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以及其他在地團體協力 [1],每季走訪臺灣本島海岸線 121 個測站,建立海岸上海廢污染數據資料,讓中央主責機關能加強源頭控管與末端清理。經過四次快篩調查,發現一半的海廢累積在 10% 海岸線上,以北海岸和西南海岸最為嚴重,65% 的垃圾累積在北向、西北與東北向海岸。

桃園白玉海濱則為砂礫混合灘中最髒海灘。 © Greenpeace

源頭減量才能有效解決

海洋廢棄物的生成相當複雜,共同點為都來自人類活動。若無法有效地從源頭直接減少塑膠製造與使用,海洋中的塑膠垃圾仍會持續增加。

在公布快篩查結果之後,環保署也有所回應,邀集相關部門研商,針對垃圾量最高的 13 處測站進行清理。然而必須常態性的管理,才能防止海邊的垃圾進入大海。綠色和平呼籲政府制定「海洋廢棄物管理辦法」,連結相關部會共同擔負淨化海岸責任,為臺灣海岸量身訂作清理計劃,才能有效減少海廢生成。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左一)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2018年4月於澎湖進行海岸快篩測試。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大數據資訊揭海岸垃圾現況

全臺首次的海岸普查後,我們也發布報告公開資訊,提供臺灣第一次系統性的科學數據,作為未來科學家的調查方向,也給各地政府單位清理海岸上垃圾的重點依據,進一步展開預防與清理計劃。綠色和平將與海廢治理平臺夥伴,持續督促政府落實禁塑政策。

從減量做起,要求超市減塑

每年流入海洋中的塑膠垃圾以一次性塑膠包裝為最大宗,為解決日益嚴重的海洋垃圾問題,綠色和平 2019 年於歐美及亞洲區域,開啟超市減塑專案,在臺灣積極推動主要零售通路提出減塑目標與政策,督促其以長期、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注入循環經濟與資源循環的思維,真正從源頭減塑。

附註:

[1] 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感謝以下夥伴,共同參與全臺首度快篩調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愛海的旅行、陳彥翎

還想看更多您與廣大公眾,完成的守護環境成就嗎?

※看更多【2019年報專題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