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用電盯緊緊,用電大戶沒關係?
提到「環保」,許多人的第一直覺就是「節能減碳」,從小養成隨手關燈、控制冷氣溫度不低於攝氏26度,然而累積下來的減碳成果,卻可能會令人有些失望。因為真正用電最多的一群大戶,還沒有投入「減碳」。僅僅是5000家工業、製造業,就已用電超過50%,由於他們高規格的用電量,讓他們有個名字——「用電大戶」。自2012年以來台電的電力供給新增152億度電,99%來自於火力發電,而其中120億度供給用電大戶;換句話說,過去10年內新設的電廠,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滿足這些大戶的用電需求。
因此,能源議題才迫切地需要用電大戶投入,如果他們能夠減少依賴燃煤電力,善用廠房、辦公室建築物等屋頂裝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改用由太陽能、風能或是其他再生能源發出的綠電,既是推動臺灣整體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也能加速淘汰燃煤發電、顯著減少臺灣碳排放。事實上,用電大戶們的高用電量已產出臺灣超過30%的碳排放,若這個現況如果再不改變,隨著臺商回流的設廠熱潮,全臺灣用電量將持續上升,臺灣整體碳排放將永無減少之日。
Apple、Google等品牌已宣佈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臺灣亦有台積電、歐萊德、大江生醫、科毅研發和葡萄王等5家企業宣示使用100%再生能源,皆透過轉用再生能源達到企業社會責任,及為臺灣分擔綠電的發展責任。縱然業界已有先行者,但經濟部8月底公告的「用電大戶條款」,仍舊放任企業使用傳統電力,條款草案僅要求用電量超過全臺50%的大戶,在未來分擔僅1%的綠電責任。
用電大戶條款的預告期將在9月24日截止,如果臺灣政府只提出一個「污染者無痛」的用電大戶條款,形同輕縱企業而犠牲環境及社會正義。長此以往,日後民眾對於政府提倡「節能減碳」的呼籲,又該如何認同?
能源是個選擇題,我們必須選擇一項對後世影響最少的能源;而我們,不應只有僅佔整體用電量18%的民生用電小戶戮力節能,必須包括使用最多電力的工商業投入。未來的臺灣,是政府、企業、民間一起使用更多潔淨的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還是持續縱容5000家大戶逃避綠電責任?對於後代的環境而言,如今我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原文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0/article/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