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6 mins

千萬別抬頭?請正視問題及面對真相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共同創辦人之一Rex Weyler,藉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省思全球環境危機議題。他認同這部作品忠實呈現氣候科學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無奈,但他也提醒氣候科學家等環境工作者,反思公眾意識和突破盲點,讓爭議議題有機會開啟新的對話。隨著IPCC發布最新報告,針對氣候危機提出嚴正警告,全球也是時候正視氣候變遷、好好對話了。

串流平臺Netflix的 2021 年度壓軸科幻電影《千萬別抬頭》於平安夜上架後,迅速打破收視紀錄。然而,這部電影也立即成為眾矢之的,引發各界兩極化熱烈討論全球暖化(也稱氣候變遷)相關議題。

《千萬別抬頭》由曾執導《大賣空》(The Big Short)和《為副不仁》(Vice)的亞當麥凱(Adam McKay) 擔任編劇與導演。劇情講述 2 位天文學家,無意間發現一顆巨大彗星即將撞上並毀滅地球。雖然他們試圖警告政府部門與喚起大眾的危機意識,卻發現似乎沒什麼人在意。甚至那些看起來在乎的人,也沒有進行任何有意義的行動來阻止災難發生。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表示:「這部電影完全是當代社會文化縮影,比喻人類沒有能力傾聽和聽進科學事實。」

這部影片無庸置疑地在影射氣候危機。嘲諷陷入否認妄想,淹沒於錯誤訊息且模糊焦點的人們。電影非常切實地呈現過去 40 多年來,氣候科學家和行動者的親身經歷。

更直白地說,這是一部指出盲點的作品,大眾傾向於否認和逃避真正問題,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衝擊。科學家Peter Gleick提出:「每部災難片都是以政府忽視科學家開始,這是有道理的。」他轉述氣候抗議的流行口號:「當你貶低、忽視和不在意科學警告時,你對所有人造成威脅。」

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也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2022年2月,豪大雨是襲擊巴西,奪走超過百人生命,數千人流離失所。
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也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2022年2月,豪大雨是襲擊巴西,奪走超過百人生命,數千人流離失所。 © Thomas Mendel / Greenpeace

影評兩極:荒誕無稽還是反映現實?

這部電影劇情以重大環保議題為主軸,掀起熱議並不意外。而影評爭議似乎也符合當今意識形態。Podcast節目「如何拯救地球」主持人,海洋生物學家Ayana Elizabeth Johnson在推特發文說:「從未感覺像現在這樣被關注。我的臉部肌肉抽搐、感到焦慮、甚至緊張到冒汗。我幾乎要對著螢幕大喊,『你XX在跟我開玩笑嗎?!聽科學家就對了!』」

綠色和平澳洲暨亞太分部的David Ritter對《衛報》表示,針對影片中科學家演繹的絕望感,他感到震驚。「那種混亂、戲劇性與角色互動,以一種更安靜與更反思的模式,…特別吸引人,表現出人類如何面對受到氣候危機衝擊的世界。」

然而同時,無視氣候危機的人則嘲笑這部電影。支持資本主義無限擴張的《華爾街日報》稱這部電影為「荒謬的笑話」。

《衛報》的評價兩極。影評人Peter Bradshaw將這部電影形容為「荒誕的末日啟示錄」,是一部具有「崇高地位」的「白爛喜劇」。而科學作家Donna Lu則盛讚這部作品為「關於氣候危機的警示寓言,模仿人類對切身議題,無所作為的反應」。

曾富比士發表文章《為什麼冷嘲熱諷的評論家不喜歡Netflix的「千萬別抬頭」,但氣候科學家非常熱愛》的David Vetter,打破了傳統商業文章評論模式。他提到,電影製片人為了讓全球認真看待氣候變遷議題,集結人物與題材,防止大眾沉迷於權力地位與追求利潤的社會氛圍,將嚴肅的議題以詼諧搞笑的方式呈現,十分有趣。

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上映後引發廣泛討論,評價更是兩極,但此現象也呈現了影片中,大眾與媒體對於環境議題的兩極反應。
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上映後引發廣泛討論,評價更是兩極,但此現象也呈現了影片中,大眾與媒體對於環境議題的兩極反應。 © Glenn Carstens-Peters / unsplash.com

藝術文化打臉社會亂象

《千萬別抬頭》承繼許多經典電影模式,透過戲劇敘事,鋪陳重要社會議題。例如:

  •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討論核武議題;
  • 《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探討媒體操控;
  • 《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 Bird)涉及種族正義;
  • 《費城》(Philadelphia)著墨同志權利

甚至全球連鎖速食品牌麥當勞因為紀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而修改菜單;動畫片《小鹿斑比》也影響了 50% 以打獵為消遣的獵人放棄狩獵。

或許隨著時間,文化軌跡可能因這部電影而改變。無論如何,這部嘲諷非常到位的作品,以幽默又諷刺的手法揭露:當人類面對重大議題,整個社會如何充斥盲點、偏見、自負傲慢與欺瞞詐騙的意識形態。

《千萬別抬頭》是一部警世作品。它並沒有試圖提供完整且具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或為那些同意影片訊息的人,提供行動對策。一般來說,說教的電影會讓人覺得過於自以為是,這部電影不但避免如此操作,反而用幽默來包裝嚴肅的環境議題。

我對珍妮佛勞倫斯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電影中,所飾演的凱特和藍道明迪博士感到共鳴。他們被忽視時的沮喪、情緒失控,或未能適切地表達擔憂時,表現出尷尬與難堪。

梅莉史翠普扮演猶如「川普式」的女總統,表現非常出色。歌手亞莉安娜(Ariana Grande)完美地飾演想要幫忙,卻無法逃脫追逐名利的流行產業。戲中總統兒子兼白宮幕僚長努力想成為政治家的角色,荒唐又搞笑。而馬克勞倫(Mark Rylance)成功詮釋樂觀的科技夢想家,無可救藥地相信一切都會沒事。

導演麥凱並沒有安排奇蹟來挽救世界末日,他選擇把故事說到最後,清清楚楚地告訴所有人,妄想和否認終有代價。我為他這麼做感到驕傲。

麥凱和李奧納多兩人完整地呈現氣候變遷的隱喻,但對生態學家或氣候行動者來說,可能有更深層的關聯性。

2021年11月5日在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大會期間,英國大批學生上街倡議,要求各政府正視氣候危機,確實為未來世代做出積極的決定。
英國大批學生上街倡議,要求各政府正視氣候危機 © Jeremy Sutton-Hibbert / Greenpeace

公眾意識和盲點

綠色和平共同創辦人Bob Hunter 創了新詞「思想炸彈」(Mind Bomb)來形容有意的戲劇化行動所引發的效果。藉由影像或概念,來激發人們改變既有看法,這部商業電影作品即是一個範例,足以撼動文化並改變觀點。但如同所有的「思想炸彈」,包括綠色和平的行動也是,其實並無法成功說服每一個人。

在現今社會,溝通本身已成為戰場。為了支持某些觀點或攻擊某些看法,大多數的大眾傳播媒體已經被設定為操控輿論的工具。人們傾向為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尋求認同,而「共同追求真相」已再不復見。

環保行動者可能認為,這部電影證明了過去幾十年來他們一直說的是正確的。但對他們來說,更深層次的問題:自身的盲點為何?哪些禁忌讓我在某些議題上保持沉默?

綠色和平共同創辦人Bob Hunter於1976年,將手放在停駛的蘇聯捕鯨船上。當年綠色和平的反捕鯨行動也是透過揭露和輿論,促使產業邁向終結。
綠色和平共同創辦人Bob Hunter於1976年,將手放在停駛的蘇聯捕鯨船上。當年綠色和平的反捕鯨行動也是透過揭露和輿論,促使產業邁向終結。 © Greenpeace / Rex Weyler

從這部電影與大眾回饋得知,影片中的確具有一定程度的說教、道德勸說或證實真理的假說。「我們正處在氣候危機中!」是的,但氣候危機是更大危機的徵兆──透支危機,包括人口、消費習慣,以及一直避免討論的人類自我中心等因素。有些人,包括環保主義者,可能忽略了更深層危機的重要性。

多年來,嚴謹的科學家一直在警告人類,生態危機比氣候議題更為嚴重。發布報告與研究[1]說明了:生態危機最根本的源頭,指向人類過度使用地球資源。氣候危機是其中一種病徵,再加上富人輕率的消費習慣、相信經濟可無限成長,以及不受限的人口增長,都助長這場危機。

更深一層探究《千萬別抬頭》,可能會啟發我們,包括生態學家、環保人士與社會倡議者,去反思盲點,或至少願意用開放的心態,針對爭議議題開啟新的對話。我們對於危機的誤解,可能構成另一個比彗星更令人恐懼的處境。

我們不一定能阻止地球演化所帶來的改變,即使人類正對地球造成影響,也無法控制它演化。然而,就如地球和太陽所提供的生存條件一樣,我們可以適應並幫助調整社會環境。當然,如果我們無法成功調適,仍然會面臨許多如彗星般的困難。

無論如何,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還是有可能放下政治傾向,不得不正視屬於個人、社群,乃至全球的所有關係中,一切您不願面對的真相。


作者簡介:

Rex Weyler是原始綠色和平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第一期會員刊物的編輯,也是 1979 年成立綠色和平國際辦公室的共同創辦人。Rex 透過文字,追溯並反思行動主義,環保主義以及綠色和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文中的意見純屬他個人立場。


附註:

[1] 論文期刊報告列舉如: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