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6 min

氣候危機在臺灣:海平面下的王爺故鄉,南鯤鯓平安鹽祭難平安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3 臺南「鯤鯓王平安鹽祭」於 11 月 11 日隆重登場,今年平安鹽祭邁入第 20 年,這場祭典結合「王爺信仰」、「鹽產文化」及「生態地形」等概念,並融入「鯤鯓」、「王爺」、「平安鹽」等元素,以臺灣王爺信仰總廟「南鯤鯓代天府」以及鹽民的原鄉「北門」作為活動出發點,這場被觀光署列為國際級的年度盛事,在氣候危機之下,卻可能面臨消失的命運。

位於臺南西北方的「南鯤鯓代天府」,門面紅柱五門牌樓氣勢磅礡,迎接四海八方的信徒與遊人走進這座供奉五位王爺的宏偉聖城,祈請所願皆成。

事實上,這座盤踞在臺南北方海線蚵寮的王爺總廟,不論國際知名度和人文麗景皆不輸古都府城,不僅榮登臺南八景三勝三園之一,更被世界知名的米其林綠色旅遊指南選為最高殊榮的「三星級景點」。

作為王爺信仰的中心,從南鯤鯓代天府分靈的廟宇,全臺達兩萬多處,不僅每年春夏分靈廟回代天府進香的「全臺乩童大會串」蔚為奇觀 ,歷年南鯤鯓代天府抽出的「國運籤」也是社會關注焦點,到南鯤鯓代天府參拜,更是不分黨派總統候選人間少有的默契。

位於臺南市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王爺信仰中心,香客熱絡,更被米其林綠色旅遊指南選為三星級景點。
位於臺南市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王爺信仰中心,香客熱絡,更被米其林綠色旅遊指南選為三星級景點。 © 南鯤鯓代天府

然而,南鯤鯓代天府所在的北門區沿海一帶,地勢低窪且位於數條急流的出海口,在極端氣候情境下,恐遭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的雙重夾擊。雖然過去地方政府陸續興建防洪排水設施,2018 年八二三水災,數日強降雨仍造成鄉里淹水高度達一公尺,使政府需要緊急出動部隊協助災民緊急撤離家園。

緊鄰急水溪下游出海口的王爺總廟,建廟以來已與海潮搏鬥數回。從 1920 年代奠定廟宇當今規模的關鍵工程,乃至 1960 年代萬善堂的修建,廟方皆採取「不動爐位,增高擴寬」的工程原則,反映因應出海口地勢低窪、遭海水侵蝕而持續墊高地基的背景。鄰近代天府廟宇後方大鯤園和海山亭的護堤,已形成一座突出的小山丘,與堤外急水溪旁地面形成顯著的高度落差。

南鯤鯓代天府所在的北門區沿海一帶,地勢低窪且位於數條急流的出海口,數十年來廟方皆採取「不動爐位,增高擴寬」的工程原則,反映因應出海口地勢低窪、遭海水侵蝕而持續墊高地基的背景。
南鯤鯓代天府所在的北門區沿海一帶,地勢低窪且位於數條急流的出海口,數十年來廟方皆採取「不動爐位,增高擴寬」的工程原則,反映因應出海口地勢低窪、遭海水侵蝕而持續墊高地基的背景。 © 南鯤鯓代天府

但是,持續增高的護堤,在缺乏有效減碳的情況下,仍然難以抵擋未來的氣候危機

綠色和平套疊圖資模擬海平面上升與因颱風造起的風暴潮情況,分析發現臺南地區,2030 年淹沒面積約為 175.06 平方公里,2050 年增加至 200.36 平方公里,低窪或河川下游感潮段等地區均有溢淹情形。

由圖表可以發現,2050 年幾乎整個北門區都將因海平面上升而溢淹。從日治時期就一直加高地基的南鯤鯓代天府,在未來海平面上升的推估之下,四周低窪地帶將沉沒於海平面之下,成了臺灣西南沿岸外的一座小孤島。

汕頂給海剮去:蚵寮人的見證

代天府西邊的蚵寮保安宮離海更近,保安宮供奉的也是王爺,相較代天府少了護堤與城牆,是村里巷弄在地人聚集的中心。里長分送小吃、商人叫賣,蚵寮雖小卻充滿著生命力。

自小在蚵寮成長的洪昆旺,對當地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深刻有感。
自小在蚵寮成長的洪昆旺,對當地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深刻有感。 © Greenpeace

保安宮北邊一條五米小路,洪昆旺就住在街道旁的透天厝。1956 年在蚵寮出生的昆旺伯,和太太在蚵寮經營紅龜粿店,在蚵寮度過逾一甲子的人生,海濱鄉里的滄海桑田盡收眼底。濱臺灣海峽的蚵寮,是溪流出海口的「汕頂」,山上的土和海裡的沙在此匯聚,形成營養豐富的潮間帶。

兩三百年前到這裡居住的先民以捕抓魚貝維生,靠著生態豐富的海口,將蚵寮發展起來。昆旺伯回憶:「以前潟湖退潮就可以摸到蛤、粉蟯、赤嘴,像是沒本錢一樣!」

討海人的哀愁,插蚵文化消逝

洪昆旺小時候,蚵寮人家以「插青蚵仔」維生。這種在地的養蚵技術,是將竹子剖成長片狀,一端削成夾狀嵌上孤殼,另一端削尖插入潟湖泥裡,讓蚵仔可以從水底,隨著長片向上攀附而生。一天兩次漲退潮,通常在漲潮時,水面會蓋過蚵仔,蚵苗能吸取浮游生物養分,退潮時蚵則露出水面「呼吸」,洪昆旺解釋,蚵仔和人一樣,都需要「鍛鍊」,一整天都浸在水裡的蚵「虛胖」,養出來質地「軟爛不實」。

然而,一甲子前「潟湖竹片插青蚵」的榮景早已不在,如今這項技術已失傳,插蚵器具成了文物館上的展品。

傳統的插蚵器具及養蚵法,因海平面上升無法使用而逐漸失傳。
傳統的插蚵器具及養蚵法,因海平面上升無法使用而逐漸失傳。 © Greenpeace

插蚵文化會消失,除了因為臺灣海口漁家經濟型態的轉變,更因為潟湖流失、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令原有技術不再可用。洪昆旺解釋,早年短短一節竹片插在潟湖泥裡,退潮時蚵仔可以露出水面,現在縱使是退潮,海面仍然太高,蚵仔沒法露出水面,插蚵完全無法施作。事實上,不只是早期的插蚵技術,就連比較晚興起、較能在較深水條件下施作技術,也因海平面不斷升高,養出的蚵仔品質不佳,而逐漸沒落。

早年哺育沿海漁家的瀉湖,也是海牆防線的沙洲不斷流失,當地人無奈道:「都給海剮去」,如今的臺南北門,成為當前臺灣面臨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首當其衝的區域之一

下一個十年,北門小鎮是否還在?

1996 年竣工的鯤江橋,因海水不斷湧入,兩旁擋土牆越建越高,橋體也一再增高,以容納大量海水,避免沖垮橋面。對一生居住在蚵寮的洪昆旺來說,蚵寮是他的家、他的學校、他祭拜的廟、是被王爺守護的地方。「蚵寮的未來,遲早要被水淹過。」洪昆旺憂心。

養蚵小鎮榮景不在,珍貴的歷史與濱海文化可能將沉沒海底,氣候浩劫下僅存的王爺府成海上孤島。若臺南北門區的海平面上升持續,政府將要面對包括居民土地權及財產賠償的複雜議題,也要回應當地宗教文化及旅遊業的生存問題。

綠色和平呼籲重視氣候治理,化氣候危機為轉機

綠色和平深入臺灣不同文化的社區,歸納出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民眾經驗,於 2023 年 6 月發布研究報告《氣候危機在臺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呼籲各總統候選人提高 2030 年減碳與再生能源佔比目標至 40% 以上,並提出三大面向的氣候政策:

  1. 打造多元綠能: 發展地熱、氫能、海洋能、小水力等再生能源技術並加速商業化,配合儲能設備,完善法制配套、增加開發誘因,加強在地溝通建立夥伴關係。
  2. 提升淨零軟實力: 從建築、交通、大型活動等生活層面著手,建立大眾容易親近的淨零示範、指引與資訊交流平臺臺,並投入綠色工作輔導,讓調適和減碳落實日常生活中。
  3. 保護自然碳匯: 加強森林和海洋保育,禁止濫墾濫伐、通過海洋保育法,復育管理海洋與濕地等自然碳匯,保護生物多樣性,調適氣候變遷。

面對下一個十年,現在就是關鍵。邀請您關注候選人的氣候政策,與綠色和平一起呼籲 2024 年各政黨總統候選人,將氣候治理列入優先政見,以積極具體的環境政策及行動,扭轉臺灣珍貴傳統文化消失的命運,也讓數千萬生活於這座島嶼上的人民,有更加安全、宜居的未來。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