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3 mins

海洋悲歌,塑膠污染怎麼解?

作者: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 劉嘉偉
近日無獨有偶,在國際與臺灣接連發生鯨豚擱淺事件。汪洋的另一端,一隻胃裡面填滿了40公斤塑膠袋的柯氏喙鯨,因為塑膠袋讓它無法進食,在飢餓與脫水的狀態下死亡。研究人員解剖之後,發現鯨魚的胃裡有包括16個米袋和各式的購物袋。鏡頭轉回臺灣,近日有三起鯨豚擱淺事件,在海洋保育署與中華鯨豚協會共同進行鯨豚屍體的清理後,發現其中一隻雌性柯氏喙鯨,體內除了懷有一隻165公分的胎兒,同時也充滿著大量的塑膠垃圾。
※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一隻滿肚都是塑膠垃圾的擱淺鯨魚,是由綠色和平菲律賓辦公室所設計的大型裝置藝術,希望喚起大眾對海洋塑膠垃圾危機的注意。 © Greenpeace

在海龜鼻子插著吸管的驚人影片之後,美麗的海洋生物,再一次對嚴重的塑膠污染敲起警鐘。

根據估計,直至2010年,已有高達1,27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現今全球每年有約800萬噸塑膠製品流入大海,換算這個驚人的數字,等於是每分鐘都有一輛卡車的塑膠垃圾被倒入海洋。如此多的垃圾,無怪乎會對海洋生物帶來嚴重的危害。聯合國已將塑膠垃圾視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面對這場危機,很多部門都開始動起來,有團體倡議源頭減量、也有倡議回收與重複利用、同時也有政府或企業在討論替代物質。

以臺灣為例,環保署目前已經針對海灘上最常見的廢棄物—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手搖杯等,提出具體的減塑時程。其中,率先起跑的吸管限用草案,也在今年3月舉辦北中南公聽會,預計從7月開始,就會先從公部門、醫院、百貨公司與連鎖速食店等場所,實施內用不提供吸管。這是一個好的方向,從政策端去導引民眾改變習慣。

只是,在吸管限用的草案中,綠色和平仍發現令人憂心之處。目前草案裡只限定塑膠吸管,卻排除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換句話說,內用仍可以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吸管!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可分解塑膠需在特定的環境與條件中才能妥善分解,以臺灣現有的回收體制和設施,並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回收。若不能保證回收,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仍有流到海洋,成為海廢或傷害海洋生物的風險。

去年歐盟議會通過的一次用塑膠禁用方案,如吸管、攪拌棒、塑膠軸棉花棒與餐具等,在材質方面明確禁止氧化分解塑膠(oxo-degradable plastic)與生物基與生物可分解塑膠,可見過去作為一次用塑膠替代品的氧化分解塑膠、生物基與生物可分解塑膠都不應成為替代選項。

面對塑膠危機,綠色和平始終提倡3個R作為主要的解決方案:第一R是減量(Reduction),第二個R是重複利用(Reuse),第三個R是重新思考(Re-Think)。大量的塑膠垃圾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生產,已超出回收系統和環境負載的能力,治本的方法還是從源頭減少塑膠的使用,而不是以替代的物質去取代。

我們必須強調,生物可分解塑膠,跟一般的塑膠一樣,都可能會對環境與海洋生物帶來巨大的衝擊。改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其實是製造另一個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面對這場減塑戰役,民眾、企業、政府都應當一起思考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才是根本的永續之道。

Greenpeace綠色和平需要您的支持

守護全球海洋免受傷害,還需要您我繼續關心,綠色和平將持續守住這個藍色星球,於全球各地繼續遊說政府及企業加強海洋保護相關政策,包括2020年將在聯合國會議討論的全球海洋守護區等國際協議。此外,我們的船隊長期在海上調查並揭露海洋破壞的真相,包括過度捕撈、非法作業,以及生態破壞、塑膠污染等等,讓更多全球守護者加入關心,並以具體證據向各國領導人及企業表達守護海洋的迫切性。邀您一同捐款支持綠色和平的國際環境工作!

守護海洋行動急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船艦和科研團隊進行實地調查與科學研究,推動在 2030 年前保護全球至少 30% 海洋!

捐款支持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