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Homepage主頁 v2018

如何支持

專題報導
5 mins

綠色和平2019本地回顧 — 在寬廣的未來 您我力量帶來改變

作者: 綠色和平

2019年《TIME》時代雜誌風雲人物為瑞典環保少女Greta Thunberg,16歲的她喚起了全球關注環保議題,而事實上氣候危機、塑膠污染等對生活的影響亦愈來愈大。新一年開始,香港人不忘的是我們所居住的城市,我們賴以維生的地球,您我都有一份保護它的責任。

從全城走塑,到城市發展,還有應對氣候危機,2019年綠色和平經歷不少大大小小的考驗,讓我們趁著年尾,回顧這年大家的努力,並預視下一年的新進程。

感謝您過去一年對綠色和平的支持,讓我們一起回顧2019年全賴有各方力量所帶來的改變,展望2020年將會成就更多。   

2019年有大家的參與,為環境、社會帶來不少改變。© Patrick Cho / Greenpeace

科研結果發現塑膠污染急速惡化

還記得去年初,綠色和平調研部門成員、香港教育大學霍年亨博士團隊連同「彩虹勇士號」船員在香港水域採樣調查海洋垃圾嗎? 研究結果於今年3月出爐,《塑膠圍港:香港海域塑膠分佈2018》為香港首個全面海岸塑膠污染研究,顯示香港沿岸水域平均微塑膠濃度更是短短三年間飆升11倍。

香港教育大學霍年亨博士團隊正在研究從香港水域採集的樣本。© Vincent Chan / Greenpeace

眼見香港水域遍佈塑膠,每年最少有112噸的塑膠包裝垃圾被掉進海裏,超市更是即棄包裝的主要來源之一。今年綠色和平集中策動超市走塑,銳意集合群眾力量,要求超市卸走無謂膠包裝,改變營運模式,為社會帶來大規模的改變,樂見項目因有著您們的力量而有所推進。

全民參與 促成超市改變

綠色和平於4月委託樹仁大學進行民意調查,發現逾9成市民認為超市須卸走無謂包裝,近7成人傾向光顧減用無謂包裝的超市。而6、7月期間,我們與過百名市民組成「全城超市查膠隊」,一同建立超市用膠情況資料庫,發現逾八成超市貨品被包膠,當中過半更是由超市自行加上

綠色和平自5月起一直積極向超市反映市民對超市減少無謂包裝的意願。© Greenpeace

9月中,我們更發起「超市收塑大作戰-行動篇」,有超過60個家庭參與,儲起7日來自超市貨品的膠包裝,最後共收集逾2000件塑膠包裝。這些塑膠包裝經統計後,會用作推算出全港每年來自超市的家居塑膠垃圾數量,並於2020年初公布。

「超市收塑大作戰」真人騷回顧:

【超市走塑大作戰】收塑篇

【超市走塑大作戰】挑戰篇

【超市走塑大作戰】結局篇

經逾萬人以聯署、參與查膠隊等行動表態後,百佳率先回應訴求,於三間分店試行走塑措施,將大部分蔬果轉為散裝銷售,更公布已成功減3萬多件塑膠,並會將走塑措施擴至更多分店。

我們希望更多超市仿效一同加入走塑行列。為此,綠色和平於10月與香港大學合作,舉辦亞洲首次跨地域超市業界論壇,與超市管理層展開深入對話,並邀請了法國無塑超市創辦人Didier Onraita等多位外國走塑專家,分享超市走塑營運心得。本地超市均表明有「走塑」的意願,於論壇中亦討論了許多正在籌劃的減塑計劃。

論壇出席者包括本地及外國超市業界代表、來自法國和英國的專家、環保團體及本港政府官員等人士,交流如何減少超市貨品膠包裝。© Tai Ngai Lung / Greenpeace

論壇後更有不少好消息,百佳於旗下GREAT超市增設「裸買補充站」,為全港首間大型超市引入「無包裝銷售模式」,讓顧客自備容器購買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惠康則公布會加強內部培訓,指導員工按實際需要減少蔬果包裝; 其他超市代表亦表示正在籌備減塑計劃。至於政府方面,《施政報告》首次提及減少使用塑膠包裝物料,並會與零售業界合作,推廣及鼓勵走塑。

走塑力量 伸延至社區

相信您也感受到走塑風氣日趨強大,愈來愈多市民培養出自攜餐具等走塑習慣,綠色和平響應市民希望有更多走塑選擇的聲音,由去年便發起「尋找走塑食堂」計劃,透過約200位義工親身游說餐廳,至今有超過600間店鋪參與計劃,並貼上「全城走塑」貼紙以茲識別。今年我們更推出「走塑社區」項目,游說對象由餐廳擴展至街市等社區店鋪,單單沙田區已有近半店加入,亦舉辦了多次走塑裸買體驗活動

約20位參加者與我們一同到沙田體驗走塑野餐。© Patrick Cho / Greenpeace

減少環境污染,我們要源頭減廢!

綠色和平一直關注廢物處理的問題,經過我們的追蹤及調查,揭發除了本地產生的垃圾,洋垃圾也有機會逼爆香港堆填區。

於6月,我們揭發一個懷疑載有電子及塑膠等走私洋垃圾的貨櫃被菲律賓送返,25噸洋垃圾險被直接傾倒香港堆填區!近年內地收緊廢物入口標準,導致不少洋垃圾要運至東南亞國家,但5月《巴塞爾公約》將塑膠廢物納入規管範圍,締約國出口塑膠廢料都要先得接收國同意,東南亞國家亦隨即開始拒收洋垃圾,垃圾之後會何去何從?其實任何國家或地區也應設法減少製造垃圾,解決浪費且破壞環境的問題。綠色和平來年會集中關注本港垃圾處理系統的弊端,要求政府積極推動源頭減廢,並制定相關政策,才能解決垃圾圍城問題。

綠色和平成員在葵涌貨櫃碼頭前拉起橫額,促請環保署及海關調查涉嫌走私洋垃圾事件© Siu Wai Hang / Greenpeace

展望2020年,壯大走塑版圖

即將踏入新一年,綠色和平將更深入地走進社區,以行動實踐「走塑」理念及關注家居垃圾被大量棄置堆填區的問題,連結更多不同界別的人士一同參與,讓我們向「源頭減廢」的願景再邁進一步。我們即將舉辦大型「走塑」藝術裝置的社區巡迴展覽,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參觀,進一步了解塑膠廢物污染問題,以及將會發佈多個研究報告,包括「超市用膠評級報告」,查出哪間超市的走塑表現最差等。

為呈現對未來無塑超市的想像,2019年綠色和平把「未來無塑超市 Pop-up流動店」帶到各區,令大家可以親身體驗。 © Tai Ngai Lung / Greenpeace

保衛海洋生態 共同守護大嶼

我們除了要改善將來居住環境,住屋成本代價問題亦備受關注。政府今年公佈「明日大嶼」造價估算,高達6240億元,建造費之高引起全球嘩然!綠色和平隨即公佈一個更便宜、能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破壞的方法處理房屋問題 -棕地。估計只需333億元造地成本,即可提供13萬一千個單位,與填海相若。

政府指出屬填海範圍的「中部水域生態敏感度相對低」,惟綠色和平與6個環團的「生態調查初步觀察」發現,鄰近填海選址的周公島,具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鳥巢、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及在中部水域錄得稀有的海筆,反映東大嶼水域具生態價值。可見無論在經濟與環境生態角度,填海均是不可取的做法。

為了守護大嶼,綠色和平今年請來夏蕙BB化身美人魚,力促政府「唔好搞個海!」。片段有逾60萬次點擊率,更有多間媒體主動報道是次合作,令反對填海的聲音得以走得更廣、更遠。

綠色和平邀請黃夏蕙女士合作拍攝短片,呼籲市民一同守護大嶼 © Greenpeace

善用棕地、守護大嶼的民意清晰,綠色和平9月把市民的心聲投射在政府總部的外牆上,要求政府回應民意,撤回「明日大嶼」計劃,善用棕地。

綠色和平在政府總部投射市民守護大嶼的心聲 © TSE Tak Man/ Greenpeace

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仍然硬推「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綠色和平來年會持續反對填海,要求政府優先收回及發展用於非法或違規作業的棕地,免讓我們的環境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 。

你我一同攜手,對抗氣候危機

隨著氣候問題加劇,巨型人工島可能會面對很大的人工災難。其實氣候「變化」早已演變成氣候「危機」。世界衞生組織年初把氣候危機及空氣污染並列為今年十大健康威脅之首。慶幸的是,守衛氣候的聲音蔓延全球,今年更席捲香港。3月15日,主要為年輕一輩的700人走上街頭,高呼「Climate action, Now!」等口號,要求政府以切實行動應對氣候問題。

見證氣候危機

曾登上世界頂峰珠穆朗瑪峰的專業攀山家黃偉建今年攀登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並主動聯絡綠色和平,希望藉見證到的冰川融化情況,向港人傳達氣候危機逼在眉睫的訊息

他在山上經歷了罕見的颱風、大幅而迅速移動的冰川及遇上嚴重雪崩等。阿建又訪問了尼泊爾當地的居民,了解近年間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這個「雪國」。

黃偉建在冰川拉起「氣候告急」橫額,呼籲港人關注氣候危機問題。© Greenpeace

氣候問題眾人關注

綠色和平今年亦走入多間學校,收集學生對氣候危機的聲音;但氣候問題不只有年輕人關注,我們在五月舉辦《地球未來=我未來 氣候變化分享會》邀請了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先生、香港氣候行動學生代表天朗、攀山愛好者及本地珊瑚及潛水愛好者,講解氣候危機的影響及解決方案,吸引逾百名包括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參加。

廣邀市民成為公民科學家

氣候與空氣問題唇齒相依,汽車除了會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外,更會排放影響人體健康的污染物如懸浮粒子(PM)及二氧化氮(NO2)等。

根據中文大學研究,有逾七成影響香港空氣的二氧化氮均由本地產生,綠色和平今年推行「空氣質素公民科學計劃」,邀請公眾及支持者走入社區,到日常生活的地方如學校、行人天橋和路邊等,安裝空氣樣本收集器,了解當中的二氧化氮濃度。結果發現在檢測的五個區域當中,觀塘區的平均二氧化氮濃度最高,學校的空氣質素亦相當令人關注。

參加者在安裝空氣樣本收集器 © Fung Pik Yee/ Greenpeace

放眼2020

回顧過去一年,氣候危機導致各地接連出現極端天氣;拯救氣候的年輕力量亦日益強大,惟國際領袖似乎對地球的未來仍然置若罔聞,未能於《聯合國氣候會議》解決碳排放貿易及進一步減排等問題。但綠色和平並不會放棄,來年將會繼續聚焦塑膠污染、氣候危機等問題,甚至走入社區,讓環境保護議題植根在你我的生活之中,繼續推動政府、企業改變,共建美好的居住環境。

瀏覽更多:【成果回顧系列】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