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四後,臺灣真的就不缺電嗎?
臺灣的缺電危機該如何解決?續建核四會是解套的鑰匙嗎?讓我們來聊聊投票之前你不能不知道的事。2021 年 12 月 18 日公投在即,是時候好好揭開「擁核者隱藏的真相」,臺灣絕對值得擁有更好、更永續的能源選擇。
「用核四解決缺電」,是不少人認為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事實上可能相當費力又不討好。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的資料,續建核反應爐平均需要 10 年,即使公投結果決定續建核四,接下來的 10 年內,其實一度電都發不出來,臺灣依舊缺電。
就算 10 年後核四真的完工了,核四的發電表現恐怕沒有能力解決臺灣目前的缺電危機,因為核四是屬於 ABWR (編按:進步型沸水式核能機組,Advanced Boiling Water Reactor)設計的核電廠,全球曾經運作的 ABWR ,發電產能已證實不如預期。根據擁核團體的說法,理論上核四每年可以發 210 億度電,但真實的發電紀錄只有 3 成左右,即每年僅可以發 66 億度電,依然無法滿足臺灣目前的電力缺口,更何況每座 ABWR 都曾有停電一年的不良紀錄。因此,以現階段而言,若支持發電量不足且可能會停電的核四電廠,臺灣仍需要另外尋找方法解決缺電問題。

文章目錄
世界執行了20年的解決方法
以金錢作比喻,若要解決入不敷出的財務問題,最快的方法,就是控制支出,而電力也是一樣的概念。早在 20 年前,「節能」的概念就已被提出,至今已經成為全球解決缺電問題的主流。但在核四公投中,仍然有不少人以為核電才是解決缺電的唯一方法。這是真的嗎?
國際能源總署(IEA)在 2021 年 5 月發表的全球淨零報告,建議全球於未來 10 年重點投資在節能設備及再生能源之上,達到淨零碳排及解決全球缺電的問題,當中節能設備的貢獻佔 40%,是所有科技中的最大宗,相反,核電佔比最終會比目前更低。國際能源總署的這項建議,主要是以成本效益和科技發展為考量,甚至尚未納入核廢料和核災風險,也一樣得出「節能更可靠」的結論。
然而,有不少民眾仍對節能抱有既定印象,例如不開冷氣、隨手關燈、關閉備用電源等改變行為的方法,認為會失去舒適的生活,而且不夠可靠。但事實上,時至今日的節能技術已經大不同,可以運用設備及管理的升級投資,以科學技術達到比發電更可靠的效果。

一次滿足三個願望:減核、減電、減碳
我們可以從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主辦國英國的經驗來了解「節能投資」。英國早在 2012 年就已經制訂了節能策略,計劃利用節能科技於 2020 年節省下 22 座發電廠的電力,當中包括多種不同的面向:
- 節能住宅:為了鼓勵房東投資節能,改善住宅的隔熱及保暖的功能,同時促進房東購買優質的節能電器給租客使用,英國政府在房產市場上也推動了能源效益標章,讓房屋在交易之間加入節能的考量。
- 節能製造:在製造業上不斷引進現有的節能科技,包括廢熱循環利用、電解水代替熱水清潔等技術,引入不同製造業,使業者用更少的電完成製作工序,當中部份的科技可以節電高達 90%。
結果,相較於 2005 年的用電高峰,英國成功減少全年用電量 15%,高達 615 億度,核電更大減 38%,碳排放也下降約 36%,而且沒有缺電,這才是真正有效解決缺電的科學方法。而全球最擁核的法國,最新的用電量也較 2005 年下降 10%,期間沒有新建任何的核電廠,可見節能投資已成為國際間解決缺電的更好的方法,臺灣應跟上趨勢,創造更有效率的用電機制。

舉目盡是節能空間
在 2021 年 12 月 18 日公投前,希望你可以仔細思考,核四是否為解決缺電的萬靈丹?當許多家戶還沒有換上變頻冷氣,行政辦公室還沒全面改用 LED 燈泡等節能電器,工廠還沒有裝上廢熱循環,就證明臺灣在節能上還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可以比續建核四更快解決缺電問題。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核四一舉?若你也同意上述的說法,12月18日,讓我們一起不同意核四,促使臺灣追上世界的節能科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