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吃塑膠海鮮了嗎?
綠色和平今天在臺灣、香港與韓國同步公布驚人發現,塑膠污染已經擴散到民眾平常吃的海鮮裡,特別是魚類、貝類和甲殼類。這些累積在海鮮裡的塑膠通常還夾雜著許多有毒物質,吃海鮮的同時,也把這些會干擾內分泌、生殖系統,甚至可能致癌的有毒物質一併吃下肚。
【2016年7月6日,臺北】綠色和平今天在臺灣、香港與韓國同步公布驚人發現,塑膠污染已經擴散到民眾平常吃的海鮮裡,特別是魚類、貝類和甲殼類。這些累積在海鮮裡的塑膠通常還夾雜著許多有毒物質,包括塑化劑、雙酚A、壬基酚、多氯聯苯(PCBs)和多環芳香烴(PAHs);吃海鮮的同時,也把這些會干擾內分泌、生殖系統,甚至可能致癌的有毒物質一併吃下肚。
從2002至2013年,全球塑膠生產量增至2.99億噸。據估計,塑膠佔了全球海洋垃圾的60-80%,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流進海洋,去年更有數據顯示全球海洋可能有約50兆件的塑膠碎片,而每一件在海上飄流的塑膠碎片可能因為風化或日曬等因素,又再碎裂成數百或上千的「微塑膠」。這些「微塑膠」具有吸附並釋放有毒物質的特性,也因為體積小於5毫米,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更多嚴重的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也間接影響人類的健康。
實地調查發現,英吉利海峽拖網船的漁獲樣本中有36.5%的魚體內含塑膠,而121種來自地中海中部的魚類,則發現18.2%的旗魚、大西洋黑鮪和長鰭鮪的樣本中含有塑膠碎片。在克萊德海域的挪威龍蝦也發現有83% 的胃含物中殘留塑膠細絲。另外,巴西聖保羅桑托斯河口的淡菜(Brown mussel)和中國海岸的紫殼菜蛤(Mytilus edulis)體內均發現有「微塑膠」;北海的紫殼菜蛤(Mytilus edulis)和大西洋的牡蠣(Crassostrea gigas)也同樣被驗出含有「微塑膠」,這些都已經是人類常食用的海鮮。
以往常見大件塑膠垃圾造成海鳥和海洋生物窒息,或殘留在胃腸裡,導致營養不良,甚至致死。實際上,「微塑膠」影響更鉅,影響時間也更久。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微塑膠容易吸附與釋出有毒化學物質,也可透過食物鏈轉移,身為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吃海鮮也吃進有毒化學物質。臺灣目前缺乏相關研究,無法確保海鮮是否乾淨安全,可能成為食安另一個漏洞。」
「微塑膠」除了是由大塊塑膠碎裂而成,還有些是刻意製造而成,像是常被添加在清潔日用品或磨砂產品中的塑膠柔珠。這些小於5毫米的柔珠大多由塑膠製成,無法被污水系統過濾,通通直接流進海裡,成為最小卻最強大的海洋殺手。美國已通過「無柔珠水域法 Microbead-Free Waters Act」,2017年7月1日起不得再生產含有塑膠柔珠的清潔日用品。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於今年年初也開始遊說政府禁止使用固體微塑膠,並獲得30萬人連署響應,要求禁止添加塑膠柔珠在牙膏、洗衣粉和臉部磨砂膏等生活日用品中,促成英國政府已於六月初宣布將立法禁止製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於2015的報告《化妝品中的塑膠:我們是否因為個人護理而污染環境?》,提議全面禁用塑膠柔珠。臺灣何時才會公布禁用時程呢?長庚毒物科顏宗海醫生也認為,考量到這些塑膠柔珠會進入海洋生物鏈,與大眾飲食習習相關,造成健康潛在風險,主管機關應正視這個問題。
雖然目前僅能確定海鮮體內的確含有「微塑膠」和其吸附的有毒物質,缺乏證據證明會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但我們需提高食安警覺,別讓海鮮淪為食安兇手之一。綠色和平建議,政府除了加速禁用塑膠柔珠的腳步,也應立即著手研究,研擬相關法規,並在預警性原則下,採取預防措施,保障人民飲食安全。而清潔日用品與化妝品業者也應跟隨各國趨勢,主動停止生產含塑膠柔珠的產品,負起社會企業責任,維護消費者與環境健康。
專題報告:海鮮中的塑膠
Greenpeace綠色和平需要您的支持
守護全球海洋免受傷害,還需要您我繼續關心,綠色和平將持續守住這個藍色星球,於全球各地繼續遊說政府及企業加強海洋保護相關政策,包括2020年將在聯合國會議討論的全球海洋守護區等國際協議。此外,我們的船隊長期在海上調查並揭露海洋破壞的真相,包括過度捕撈、非法作業,以及生態破壞、塑膠污染等,讓更多全球守護者加入關心,並以具體證據向各國領導人及企業表達守護海洋的迫切性。邀您一同捐款支持綠色和平的國際環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