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盡職調查指令將上路 臺遠洋漁業首當其衝
綠色和平籲政府儘速立法 業者及早因應 確保漁產國際競爭力
繼《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後,歐盟針對人權和環境保護制定的新規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其後簡稱《盡職調查指令》)也將於 2024 年上路。由於該指令對歐盟本地及第三地企業均有約束力,且特別將農、林、漁、礦與紡織業視為「高影響部門」,預計將對臺灣年產值近 400 億的遠洋漁業帶來衝擊。綠色和平 12 月 11 日主辦全臺首場《歐盟盡職調查指令》論壇,期待主管機關行政院、經濟部、農業部漁業署與遠洋漁業業者能儘早接軌國際,提升漁業人權和海上作業的監督管理,維持臺灣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盡職調查指令》被喻為歐盟迄今影響最深的 ESG 立法,其最大特點,是要求企業需對供應鏈上下游可能的「人權與環境不利影響」,採取積極避免與調查行動,確保商業活動不會破壞人權與環境。由於該指令具法律效力,違者將面臨行政罰鍰與民事賠償。臺灣遠洋漁業 2015 年曾因涉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UU)的非法漁業遭歐盟發「黃牌」,2020 年迄今又因外籍漁工「強迫勞動」問題兩度遭美方列入《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今後若不能跟上歐盟《盡職調查指令》腳步,改善海上勞動環境與漁撈作業模式,恐令歐盟的水產品牌對臺灣遠洋漁獲卻步。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表示,「臺灣近年在遠洋漁業管理方面雖有進展,並提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等改革方案,但仍無法回應歐盟《盡職調查指令》對人權與永續的要求。主管機關應儘速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盡職調查法令,讓產業有所依循。水產業者也應主動評估其營運方式是否涉及人權與環境風險,並負有排除相關風險、公開調查資料、建立申訴管道之責,以提升遠洋漁業供應鏈透明度,確保臺灣漁獲能在日益升高的國際監督下,持續受市場歡迎。」
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致詞時強調,歐盟的《盡職調查指令》預計將帶來極大衝擊,因為其要求的標準,適用的範圍,和產生的法律後果,比已有相關法令的法國、德國都高,而臺灣比較脆弱的人權在漁業。因應歐盟盡職調查,行政院法律、指引都在準備,但原則上希望指引先行,先軟法再硬法,讓臺灣齊步前行,提升人權表現。
事實上,除了歐盟,美國貿易代表署也多次強調會將「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置於外貿談判核心。比如「美墨加協議」就制定了勞動權利專章,強化勞工人權保障,臺美現正協商中的《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則可望成為下一個具體案例。面對歐美日益升高的人權與環境永續要求,日本、韓國已制定盡職調查相關準則及草案,政府與遠洋業者也應迎頭趕上,以免失去臺灣漁獲外銷利基,讓才開始起步的漁業改革功虧一簣。
臺灣遠洋漁業船隊規模全球第二,美、日、歐皆為重要外銷市場,每年產值將近新臺幣400 億,對臺灣經濟貢獻不容小覷。綠色和平呼籲政府和產業應將歐盟《盡職調查指令》視為臺灣漁業升級轉型的契機,儘速訂定相關法律規章,落實監督管理,強化外籍漁工人權保障,推動產業永續轉型,重塑臺灣遠洋漁業國際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