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5 mins

比您想得更好?釐清再生能源10大迷思

作者: 綠色和平特約記者 張語羚

一百多年前,愛迪生與威斯汀豪斯的電流大戰,為世界的夜晚帶來光明,從此,「電」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為了發電所使用的能源,是否也應該隨著科技演變而進步?

在過去,臺灣習慣用燃煤發電,但燃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還加劇氣候變遷,而核能雖是穩定的清潔能源,卻隱藏著許多未爆的風險,並非永續的選項。

現今全球逐漸推行再生能源,以大自然的力量轉化為人類生活的能源。然而,許多人仍然對於再生能源有許多顧慮。因此,綠色和平特聘能源專案主任蔡篤慰為您釐清再生能源的10大迷思。

迷思1:再生能源是不是很貴?

蔡篤慰分析,以臺灣現狀而言,再生能源及儲能設備的價格確實比傳統能源高,而全球趨勢中,太陽能發電成本比起初期已下降70~80%,和風能已經逐步成為世界各地便宜的電力,只要更多人支持再生能源發展,甚至可以比煤炭、天然氣、核能還要便宜。

臺灣目前再生能源尚比起傳統能源貴,一方面臺灣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還只是初級班,還有很長的市場學習曲線可以讓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的技術路線一直都相當穩健,未來五年還有成本下降的技術發展,整體再生能源價格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而一般民眾常誤解的離岸風電費用高昂,初期離岸風電的躉購費率雖然超過5元,主要是受到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影響,其中超過半數並非離岸風電的直接成本,走入競價制隨即降至低於3元的水準,這才是目前的離岸風電發展成本。

迷思2:臺灣的地形條件不適合發展再生能源?

每個地方都有其適合發展的再生能源,蔡篤慰指出,臺灣海峽地形特殊,形成助長風勢的狹管效應,強化東北信風與冬天的東北季風,使得臺灣海峽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優良風場,相當適合發展離岸風電。即使夏季風力因為轉吹西南季風導致風弱造成發電不平均,不過透過輔助電力系統即可將穩定度強化到日常使用無虞。

至於太陽能發電,蔡篤慰則說,臺灣位處北回歸線、整體日照面積大,有利於太陽能發電。反對者認為,臺灣不應再浪費土地面積,直接圈地蓋傳統電廠反而比較好,卻忽略太陽能可以與住宅、豬舍、魚塭等既有設施共存,更能提升低經濟價值的土地使用效率。風、光之間可藉由風力發電冬季與晚上較強、太陽能發電夏季與白天較強的特性達到互補效果,讓臺灣發展再生能源也可享有穩定的供電。

發展再生能源的重點是,以天然資源發出更多的永續能源,取代會對環境造成長期危害的非永續能源,每多一度再生能源,就少一度長遠威脅環境的能源。

迷思3:太陽能板回收會造成污染嗎?

太陽能板回收廢棄物有70%玻璃、10%化學聚合物、10%金屬、5%矽、5%其他廢棄物,蔡篤慰表示,其中玻璃、金屬都是傳統回收物、回收過程已純熟,再利用率達到95%,矽的回收率85%,可回到半導體業作為原料;僅有化學聚合物須高溫裂解成有機燃料,燃燒並回收能源後,重回環境。

不過,蔡篤慰強調,依照目前太陽能技術的發展,雙玻模組逐漸成為主流,未來太陽能板中的化學聚合物將再下降50%,需要燃燒的廢棄物減少,對環境污染也隨之降低。隨著國內發展太陽能腳步漸快,預估臺灣近年會透過法規強制回收太陽能廢棄物。

迷思4:清洗太陽能板的水,也會造成汙染?

太陽能板長期放置於戶外,的確會有鳥糞、灰塵等附著,蔡篤慰說,因為附著物相當單純,為避免影響透光率,太陽能板定期以清水清洗即可,不需要用化學洗劑。

對於部分輿論認為,清洗太陽能板恐將化學物質「洗出來」,蔡篤慰指出,太陽能板都以玻璃或聚合物緊密封裝,如同水庫牆壁覆蓋水泥、魚塭設有水車,都是金屬和化工產物,不需太過擔心。太陽能板一般有20年保固 期,如果可以洗出來,必然無法達到保固,也無法通過品質檢測,太陽能板廠商比民眾更在乎太陽能板品質。

迷思5:我就算想用綠電,房子沒辦法裝太陽能板,也無法支持?

生活在都市集合住宅的居民,可能礙於管委會、法規、產權、日照角度等因素,而無法在自家頂樓裝設太陽能板,仍可與社區鄰里共同組織,透過公民電廠的方式,響應太陽能發電。

根據經濟部的定義,公民電廠有3種參與方式,可由公民自主發起,民眾自行出資或對外募資,並委託業者辦理;營運商發起,屋主僅提供屋頂空間,不出資也不收租,但共享售電之收益;地方政府成立能源公司發起,號召公民入股,帶動地方綠能產業發展。

再生能源不再侷限於大型電廠,民宅、閒置土地都能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 © Jason Miczek / Greenpeace

迷思6:如果發展再生能源,電會不會不夠用、不穩定?

「再生能源無法想發電就發電,是無法控制的電力,尤其太陽能和風能」,蔡篤慰解釋,因此社會對再生能源供電穩定度抱持疑惑,不過從減碳目標來看,臺灣有90%的能源需要轉換為再生能源,並且逐步減少碳排、空氣污染、核輻射,加上設置電網及儲能設備,都需要時間、資金,因此會有一段過渡期,勢必透過其他相對有彈性的能源補充,之後則會用儲能、需量反應等輔助電力方式維持其穩定性,這都是再生能源比例較高國家所採取的方式。

蔡篤慰強調,若短期內無法淘汰火力發電,天然氣是過渡期中較好的選擇,碳排只有煤的一半,污染只有10%,其建設速度與升降載彈性都比核能好,所以目前各國都以天然氣作為過渡期間的補充電力,預估10~15年後儲能設備發展成熟,即可大幅取代天然氣,朝向分散式發電的方向前進。

迷思7:臺灣颱風這麼多,有辦法發展離岸風電嗎?

早在3年多前便有廠商著手開發足以抵抗颱風的離岸風機,蔡篤慰指出,這是針對亞洲多颱風的特性所設計,目前最新風機可抵抗到16級風;隨著科技技術進步及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外界曾有的疑慮正陸續解決,民眾也應保持開放態度。

迷思8:再生能源不會破壞生態嗎?離岸風電會不會傷害鯨豚?

再生能源是一種「高度可回復」,且運作期間不傷害環境的電力建設,然而在建設期間有可能因為施工機具以及對地貌的改變,影響當地的人文環境或生態環境,這也是大型再生能源設施需要有環境評估的原因,任何的建設都應細緻考慮既有使用者所受的影響,並且設置減緩方案。

離岸風機施工過程會產生噪音並衝擊海洋動物,其中聽覺敏感的鯨豚可能會改變行為,從暫時離開該水域到影響聽力或永久受損都有可能,因此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專業海事公司辦理「鯨豚觀察員(MMO:Marine Mammal Observer)培訓計畫」,藉由鯨豚觀察員減緩生態衝擊。

鯨豚觀察員會隨開發單位出海,一旦發現鯨豚出沒,必須立刻通報施工單位,即時減輕施工措施,同時做好監測紀錄,確認施工單位遵守相關規範,每次施工通常需派遣約8~10艘觀察船,每艘船配置2~3名鯨豚觀察員,同時在打樁區域750~1500公尺不等的範圍內作業,藉此減緩在鯨豚出沒區施工的生態衝擊。

鯨豚觀察員存在目的即為了減少設置風機對海洋生態干擾。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迷思9:除了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臺灣有其他再生能源的選擇嗎?

除了目前臺灣全力發展的太陽能及風能外,還有海洋能、地熱、小水力、沼氣等再生能源持續開發中。

臺灣蘊藏豐富的地熱潛能,然而開發時間長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目前還在推廣階段,近年已有MW(百萬瓦)等級商轉;臺灣也有豐富的川流水力,早在20多年前便陸續開發小規模水力發電;四面環海是臺灣的一大地理特點,海洋能目前為技術研發的階段,仍須等待其經濟效益顯現,有助於海洋能快速發展。

沼氣發電屬於生質能的一種,臺灣養豬戶逾7千戶,農委會正全力推動國內大型養豬場裝置沼氣發電,將每年約6千萬噸豬隻排泄物處理過程中釋出的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氣體,轉化為沼氣發電。

迷思10:我支持再生能源,可是我不相信台電,不想多付錢給他們發展,那還有其他能支持的方式嗎?

民眾可透過參與公民電廠方式,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提高地方的主導性,確保該公民電廠的設置符合在地需求,且分散式電力系統的特性,不一定要將所發出來的電售予台電,可以採取自發自用的模式進行,不僅免去電網成本,也提高公民的能源自主性。

 

延伸閱讀:企業如何使用再生能源?

相關標籤:

環保行動再生能源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