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3 mins

大數據診斷全臺海岸垃圾,第三次快篩完成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去年7月展開,全臺灣首次海岸垃圾大調查,一年四次環島完成快篩後,結果將提供政府單位作為清理海廢的依據。針對最髒的10%海岸重點清理,有望清除臺灣海岸上一半的垃圾量。

臺灣首次大規模的海岸垃圾調查,2018年7月首次展開,為期一年,連續四季的海岸普查將於今年6月完成,屆時將成為臺灣第一次系統性及科學化標準方法的大數據資料,不但能作為未來科學家的調查依據,更能當作各地政府單位清理海岸上垃圾的重點依據

快篩人員於第三次快篩,在新北市瑞芳海岸拍攝到的蚵棚支架。

大數據診斷海岸垃圾

要了解空氣污染或水質污染有多嚴重,政府定期進行各種環境監測,透過數據了解問題、對症下藥。臺灣,是我們居住的島嶼,雖四面環海,我們卻對海岸上受到潮水來來去去的海漂垃圾,了解不多。海岸垃圾,或稱海洋廢棄物,除了會影響海洋中的生物,更有可能被魚蝦貝類攝食,成為我們餐桌上晚餐的一部分,進入人類體內。

今年1月完成的全臺第三次海岸垃圾快篩調查,結果發現:

  • 前三次的結果相似,全臺海岸上的垃圾,在未壓縮的情況下可裝滿2,200臺垃圾車
  • 前三次的結果相似,近半數的海廢集中在10%海岸線上(只要清理最髒的10%海岸,就能清除一半的海廢)
  • 與前兩次快篩結果相比,海廢數量有微幅增加
  • 最髒的海岸仍是東北角與西南沿海牡蠣養殖密集區
  • 最常見的海廢是漁業用保麗龍、廢棄漁具(如漁網繩索和浮球)、塑膠瓶罐

全臺三次海廢快篩調查初步分析

​​ 第一次調查
(2018年7月)
第二次調查
(2018年10月)
第三次調查
(2019年1月)
等距抽樣測站數 119 站
(海岸線整體1,190公里)
121 站
(海岸線整體1,210公里)
121 站
(海岸線整體1,210公里)
全島總體積預測 1,260萬公升
約2,100台垃圾車(未壓縮)
1,095萬公升
約1,800台垃圾車(未壓縮)
1,311萬公升
約2,200台垃圾車(未壓縮)
海廢累積量 56%海廢集中在10%海岸線上 49%海廢集中在10%海岸線上 50%海廢集中在10%海岸線上

全國性海岸調查很重要?

這是台灣第一次這樣大規模的調查,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進行整體海岸線的海廢調查,目前亞洲也只有日本和韓國有做過。日本只在2006年做過一次全國快篩,之後就專心清理和監測特別髒的海岸段。韓國原本是在20個海岸進行10年的監測,發現保麗龍是最大宗的海廢,用研究數據來推動政策改變,近年配合快篩,綜合評估未來該怎麼處理海廢污染。」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說。

「現在台灣沒有針對海岸垃圾的基礎研究,經過一年四季的環島調查後,我們會開放數據,讓未來的科學家都可以以此再做更深入的研究,例如找出海廢的來源、路徑等等。同時也希望政府把資源投在對的地方,除了重點清理,也配合源頭減量政策施行。」她說。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左)和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右)去年在澎湖進行的快篩測試。

海岸秘境?

由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發起的全臺海岸快篩調查,與許多公民團體一起,不分冬夏晴雨,海岸距離遠近,每季調查。以平均一天調查五站為例,各站距離10公里左右,加上來回往返車程,一天車程往返超過100公里,甚至近200公里是調查的常態。除了一般民眾休憩的觀光海灘,與交通便利、民眾行走安全、經常是淨灘首選地點之外,調查員全臺海岸走透透,展現手腳並用的攀爬輕功,在消坡塊、珊瑚礁石,以及保麗龍和大岩塊中間謹慎踩踏,許多海岸常常是不為人所知的「秘境」,或根本是一般人難以到達的「險境」。

有時快篩的地點不易到達,如中部海岸是長長的海堤,但調查人員仍需一步一步在消坡塊間計算垃圾量,就像是飛躍肉粽間。
宜蘭垂直下懸崖,快篩調查人員以釣客留下的簡易繩索攀爬下去。
快篩調查的海岸,並不總是平整的沙岸,好山好水也好難走。

一年的調查將於本月的第四次環島快篩作結,綠色和平將發布完成報告,首度揭開海岸線上有多少垃圾、哪些海岸段最髒、什麼垃圾種類最多,以及首次計算出清完這些垃圾會需要多少經費資源。到時外界將更清晰了解,離我們生活不遠的海洋,正面臨的威脅。

##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感謝以下夥伴,共同參與全臺快篩調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愛海的旅行陳彥翎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