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3 mins

只要親自淨灘過一次

作者: 綠色和平行動志工葉凱平
「只要親自淨灘過一次,就能了解拋棄式塑膠的恐怖。」這是大多數人參與過淨灘活動後的感想。臺灣是海島國家,卻從來只養成海鮮文化,就算幾乎每個縣市都與海比鄰,與「海洋」的距離卻非常遙遠。
綠色和平行動志工葉凱平(左一)。

而這樣的距離,也讓島國人漸漸忽略了來自海洋的悲鳴。

不斷堆積海岸的垃圾或擱淺生物體內的塑膠袋,大海不斷提醒著:它快不行了。但海洋的呼喊終究無法傳遞到遙遠的島國人耳裡。近幾年興起的各式淨灘活動,終於讓身為島國人的責任開始被討論(但一講到珍珠奶茶……很顯然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淨灘活動可不是三五好友因為新奇而相約到海邊,隨手撿撿垃圾就好像在幫過於便利的生活「贖罪」。藉由親身經歷可以開始省思:「眼不見為淨」,真的淨了嗎?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究竟為整個地球帶來多少影響?

淨灘、淨海,一同出動

今年「世界海洋日」的隔日週六,綠色和平行動與志工團隊在金山區中角沙珠灣組織了一場淨灘活動。這次特別的是有「淨海小組」加入,由受過訓練的水隊隊員駕駛充氣小艇攔截漂流在海面上的垃圾。海面上,究竟有多少塑膠垃圾虎視眈眈地想佔領臺灣海岸線?

當天因為浪況太大的緣故,無法按照原定計畫在沙珠灣執行任務。我們立馬移至核二廠旁的國聖埔沙灘,並意外發現令人心痛的現場。如果大夥在沙珠灣淨灘能獲得成就感,那麼在國聖埔淨灘就只會有滿滿的無力感。比起遊憩與淨灘熱點沙珠灣,國聖埔沙灘就是個被遺棄的孤兒,面對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清理完的垃圾。

海岸線保衛戰

迅速組裝好氣艇,開始往海上駛去。迎面飄來的塑膠垃圾隨波逐流。那些不知從哪裡來、不知漂流了多久,也不知逃過幾次被海洋生物吞噬的塑膠垃圾,終於盼到了上岸的機會。但我必須攔截它,我不能讓它繼續肆無忌憚的污染臺灣海岸線!我向負責駕駛充氣挺的夥伴指示方向,上前攔截。靠近目標後,隊員熟練的減速並持續接近,我則看準時機放下撈網,瞬間感受到的阻力比預期的大,使勁一拉,成功攔截了一個塑膠袋。抬起視線,馬上驚覺一個個塑膠垃圾正在試圖躲開我們的封鎖,偷渡上岸……

塑膠袋、寶特瓶、食物包裝袋,回到岸上要將攔截到的塑膠垃圾進一步分類時,發現了更恐怖的敵人其實早已突破封鎖!在海上難以察覺、更難以應付的無數塑膠碎片,隨著漲潮不斷搶攻灘頭,我轉頭看見岸上的隊員依然在和早已佔領沙灘的垃圾大軍奮鬥,面臨著背腹受敵的情況,一股不知是無奈還是絕望隨之襲來。

最終,6月9日的淨灘行動總計清出了超過500公斤垃圾,而島國臺灣的海岸線,不知還有多少像國聖埔沙灘一樣不為人知、卻飽受塑膠垃圾摧殘的角落?

不能放棄的戰役

這不是寥寥數百人就能改變的劣勢。甚至有更多的人並不知道這些問題有一大部分來自您我的生活習慣,而無意識地繼續加劇這個危機。自中國漂流而來的寶特瓶、漁具不在話下,我還撿過產自阿拉伯與韓國的寶特瓶,連南極都證實受到塑膠污染,很明顯這也不是靠單一或少數幾個國家就能改變的。

儘管眼前的情況是如此嚴峻,這卻是一場不能放棄的戰役。很多國家意識到不能再坐以待斃或置身事外,從歐盟、非洲以至亞洲的印度紛紛推動限塑政策,許多企業也順應潮流開始自主減塑。已經有許多無塑的生活方式被大力推廣,越來越多人了解到改變便利的生活方式不代表生活品質降低。這場戰役唯一的勝算就是停止對地球資源予取予求,而是循環永續。

嘿!還記得小時候跟爸爸媽媽去海邊撿石頭、撿貝殼的美好回憶嗎?現在就起身去海邊吧,那裡只剩垃圾,除非我們不再只是獨善其身。

推動減塑的路上,需要您的加入!

全球減塑意識日漸提升,在臺灣,綠色和平積極倡導減塑,督促政府與零售業提出減塑政策和計畫。我們成功推動禁用塑膠柔珠產品,推動47場無塑園遊會及無塑馬拉松,更與在地環境團體和環保署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推動並實施減塑政策和計畫。減塑專案需要您的支持,幫助推動倡議工作,一起從企業端、公眾端、教育端,促成無塑未來及早實現。

全球減塑行動急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致力在全球各地推動源頭減塑,向政府及企業倡議,要求制訂更積極的減塑目標與政策!

捐款支持

相關標籤:

環保行動污染臺灣環境議題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