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5 mins

從河川問診到海岸快篩:日本如何發展快篩調查方法?

專訪水資源保護專家金子博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今年 4 月,綠色和平在澎湖舉行快篩工作坊,邀請來自日、韓的海洋廢棄物專家一同交流。「快篩」調查方法創始人之一、日本專家金子博,告訴我們為何區域合作是打擊海洋垃圾的關鍵,而公民組織又能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2017 年 7 月,環保署連同 8 個環保與公民團體,包含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海湧工作室、綠色和平、海洋公民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建置了「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簡稱「海廢平台」,作為政府和民間團體串聯起來,一起處理海洋垃圾問題的開端,在未來將就海洋廢棄物的來源,如:陸源、海灘及海底漂垃圾,提出對策。

澎湖因海風及洋流,匯集堆積在海岸上的垃圾。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今年2月,該平台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訂下了我們目前所知的 2030 年前減塑時程,希望藉由更明確地宣布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過度產品包裝、含塑膠微粒的化妝清潔用品等,來讓民眾跟上減塑時程。

4 月,正當澎湖花火節剛開始之際,綠色和平和荒野保護協會召集了守護臺灣海洋環境的環保團體,來到藍天碧海的澎湖,邀請同樣面臨海廢問題的日本、韓國專家,舉辦了一場「海岸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希望借助日本、韓國的經驗,研究出真正適合臺灣的海岸垃圾調查方法。

4月澎湖的快篩工作坊,實地測試快篩作法,圖為(從左至右)日本環境行動網絡社團法人(JEAN)理事金子博、韓國海洋廢棄物研究所(OSEAN)李鍾明博士、OSEAN創辦人洪善旭博士,與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海洋無國界,乘著洋流漂流的海廢,如今更是無遠弗屆,也因此跳出國界的思維,跨國來交流商討如何解決海洋垃圾問題,成了必要。

「臺灣和日本都是位在太平洋的邊緣,黑潮從東南亞往上帶來的垃圾,在兩地累積的量其實是差不多的。冬天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同樣也都會有來自中國的海漂垃圾。」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說。「同時,日本、韓國和臺灣在飲食習慣上也類似,雖然臺灣的外帶文化可能又比日本、韓國更興盛,但其實我們在這些食品包裝、容器,或是外帶的使用上,是比較接近的,所以其實我們在海灘上這些廢棄物的組成,和日韓兩國是有滿高重疊的。」

日本環境行動網絡社團法人(JEAN)理事金子博於澎湖海岸,參與快篩工作坊。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快篩」沿用日本環境行動網絡社團法人(Japan Environmental Action Network;JEAN)理事金子博先生所發明的視覺觀測法。當初他為了解決故鄉山形縣,一條名為「最上川」大河,累積有幾公尺深的嚴重垃圾污染問題,他想出用眼睛目測河岸垃圾量的普查方式。2006年,日本國土交通省(相當於臺灣的交通部)採用此法,進行了一次全國快篩,調查廢棄物分佈在全國海岸的情況,得出全日本海岸大約有 80% 的垃圾,特別集中在 20% 海岸的結果。當地政府也因此得以訂出適當的對策,來著手清理。

以下是綠色和平與水資源專家金子博的訪問。

綠色和平:在日本,「快篩」方法一開始如何建立?

金子博:我現在居住、活動的地方是在山形縣(位於日本東北地方,臨日本海沿岸),那裡有一條叫「最上川」的大河。一開始,因為想要改善垃圾從那條河川流向海洋的問題,和政府的負責人一起建立監測調查的方法。

方法的發想是在2003、2004年前後,後來當政府發現日本的海洋垃圾問題變得嚴重後,就有了進行一次全國海岸狀況清查的提案出現,並採用了之前與國土交通省(相當於交通部,職掌廣泛,包括國土規劃、基礎設施、運輸與觀光等)共同建立起的這個作法,實際展開調查。

日本環境行動網絡社團法人理事金子博(左)和快篩大隊成員陳彥翎於澎湖海岸,測試快篩海廢的調查方法。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綠色和平:日本海岸哪些垃圾最多?

金子博:和預想的相近,日常用的寶特瓶,或是食品的塑膠容器包裝佔壓倒性多數。依據區域不同,垃圾類型也有所差異。例如在農業興盛的區域,肥料袋的數量就會變得相當突出。

綠色和平:快篩有哪些發現?

金子博:其一是垃圾會朝向某個方向漂流,而出現大約八成垃圾特別集中於兩成海岸的狀況。透過快篩,我們更了解日本全國海岸垃圾的狀況,因而可以客觀得出要從哪裡開始重點性地進行回收、清理,政府(或是地方政府)也可以訂定對策。

以山形縣為例,每年會在春、秋季各進行一次調查,在夏季進行回收,接著發現冬天垃圾會變多,就會定下目標,像是要先清理一半,還是要清理四分之一?藉著這個調查讓這些問題更明確。

會針對垃圾量偏多的區域,進行重點回收,而在垃圾量少的地區,也能讓地方居民理解,要如何維持乾淨整潔。會像這樣靈活運用這個調查方法。

日本環境行動網絡社團法人理事金子博分享日本快篩經驗。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綠色和平:一般人怎麼了解快篩調查的結果?

金子博:在山形縣,我們製作了「垃圾地圖」發送給縣民,也透過學校發送讓孩子們看這個地圖。既會把調查結果傳遞出去,也會向大家徵集如何維持區域乾淨的方法,或在垃圾量多的地方徵集方法與建議。

「垃圾地圖」有助讓大眾認識問題,不只在教育現場,在清理時發放垃圾地圖,也能增進認知。垃圾地圖裡也有介紹從日本漂到夏威夷去的垃圾,讓人了解自己丟掉的垃圾會造成多深遠的影響,其中,因而有意識地改變消費行為的人也變多了。

從臺灣、中國、韓國流出去的垃圾會漂到日本海岸,而從日本流出去的垃圾則會往太平洋一側擴散到夏威夷等地。不要讓垃圾從這些區域的河川漂向海洋是很重要的。跨區域的一同協作,共同思考相關政策也很重要。

綠色和平:一般人可能認為清理海洋廢棄物是政府的責任。您認為由公民團體首先來做的優點是什麼?

金子博:由公民團體如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來進行,能夠更率直的討論,並且共享有效的政策或思考方式。像這次(澎湖快篩工作坊)一樣的交流、交換彼此想到的方法與對策,就能全體改善海洋的環境。

綠色和平:這次來到澎湖,您特別注意到哪些狀況?

金子博:在澎湖,海洋垃圾的狀況和日本海岸部分類似,因為洋流、風向,使得當地特別容易漂來垃圾,苦於海洋廢棄物問題。我今天看了兩次澎湖的海岸,同樣的情形在日本當然也是有的。大量的垃圾、寶特瓶或者浮球隨著洋流漂過來,真的是很辛苦吶,這樣大海也很傷腦筋吧。

臺灣全島「快篩」調查計畫將全島 1,210 公里的海岸線,以 10 公里為一單位,分成 121 個海岸測站。以國際上海岸調查公認最具代表的 100 公尺作為樣區長度。由受過訓練的觀察員到海岸現場,以眼睛來評估這段海岸範圍有多少垃圾,目測需要多少 90 公升的黑色大垃圾袋,才能裝得下,這就是「快篩」的進行方式。經由實際測試,裝滿海廢的黑色大垃圾袋,換算所有垃圾總體積之後,即可得知全臺海岸上的垃圾總量。

考量到不同季節對海廢的影響,「快篩大隊」將一季一次全臺環島快篩,在接下來的一年仔細「問診」臺灣海岸,記錄我們喜歡親近的海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何乾淨海灘不再?

延伸閱讀:

相關標籤:

人物故事海洋減塑科學研究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