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6 mins

全臺首場減塑論壇,產官學研共創永續經濟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於 2020 年 11 月 12 日舉辦「打破零售限制,共創減塑循環」論壇,這是臺灣首場結合產官學研各界,以減塑為主題的論壇,除了有美國 Loop 及英國 CupClub 連線分享成功合作減塑經驗,更邀請各大零售商及通路商出席,共同尋求更永續的商業模式。

近年全球關注熱度升溫最快的環境問題,除了氣候變遷,就是海洋廢棄物,其中又以「塑膠」為最大宗。看似輕薄便利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其生命週期從開採、製造、使用到處理,都存在對環境的威脅。

2017年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等在地團體,至澎湖進行淨灘行動,看見當地海灘因東北季風及洋流流向,布滿來自臺灣及其他地區的垃圾,塑膠污染問題嚴重。
2017年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等在地團體,至澎湖進行淨灘行動,看見當地海灘因東北季風及洋流流向,布滿來自臺灣及其他地區的垃圾,塑膠污染問題嚴重。 © Hung-Hsuan Chao / Greenpeace

2018 年,綠色和平和荒野保護協會啟動全臺首次海岸廢棄物快篩,評估臺灣海岸線的垃圾量與分布地區,以有效投放資源清理。然而過程中,觸目所見幾乎全是塑膠廢棄物,其中包括食品、飲料、生活用品的一次性包裝,這些包裝多來自零售通路,若無法有效地從源頭直接減少塑膠製造與使用,回收不僅追不上塑膠製成的速度,未來 20 年全球塑膠垃圾可能成長三倍

2019 年綠色和平進行超商減塑評比,檢視臺灣主要零售通路商的減塑政策與實際執行情況,並持續倡議企業帶動產業鏈,從源頭減塑,開啟重複使用(reuse)的新商業模式。然而經過一年時間,2020 年第二次減塑評比報告顯示,零售商們的表現仍舊全部不及格。

別讓一次性包裝限制您的想像

採用「重複使用」的包裝銷售商品,真有那麼困難嗎?

由綠色和平主辦,循環台灣基金會協助議程規劃的「打破零售限制,共創減塑循環」論壇,邀集學界與業界專家,系統性地說明全球面臨的塑膠危機,及其為企業帶來的風險與趨勢,並經由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的各環節業者,分享其成功模式及具體可行的辦法。每場主題講座結束後,為現場提問時間,使講者能夠更具體地回應與會者的疑問。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執行總監施鵬翔表示,塑膠污染是目前最為迫切的環境議題之一,臺灣四面環海更是無法迴避。零售通路商對於商品包裝設計與販售方式有相當大的決定權,在全球及臺灣減塑過程中被寄予厚望。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執行總監施鵬翔表示,塑膠污染是目前最為迫切的環境議題之一,臺灣四面環海更是無法迴避。零售通路商對於商品包裝設計與販售方式有相當大的決定權,在全球及臺灣減塑過程中被寄予厚望。 © Greenpeace / Kan Han Li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執行總監施鵬翔於論壇中表示:「大部份的一次性塑膠產品,無論經過多少次的回收再用,最終都會進入大海。臺灣四面環海,塑膠污染是很迫切的議題。」

由於零售通路商對上架產品、包裝方式、販售與促銷模式擁有相當大的決定權,在全球及臺灣減塑過程中被期待能有更積極的作為。然而目前通路商的減塑策略,多為尋找包裝的替代材質及回收,較少在產品設計及銷售模式嘗試從源頭減塑。

論壇與會者包含全家便利商店、全聯、家樂福、好市多、愛買量販、大潤發、美廉社、屈臣氏、里仁等零售通路商,以及電商Momo。連鎖咖啡店路易莎與Cama,以及品牌業者聯合利華、雀巢與義美,外送平台Uber Eats也出席參與。
論壇與會者包含全家便利商店、全聯、家樂福、好市多、愛買量販、大潤發、美廉社、屈臣氏、里仁等零售通路商,以及電商Momo。連鎖咖啡店路易莎與Cama,以及品牌業者聯合利華、雀巢與義美,外送平台Uber Eats也出席參與。 © Greenpeace / Kan Han Li

此次論壇包含連鎖零售通路、連鎖咖啡店、美食外送平臺及品牌業者共同參與,盼透過國際成功案例,協助臺灣各產業與品牌商擬定具體轉型路徑。

塑膠污染迫在眉睫,源頭減塑至為關鍵

2019 年,摩根史坦利公布的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即環境、社會與企業管理)趨勢報告指出,包括飲料以及食品製造商的公司在內,國際間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因塑膠廢棄物帶來的多項風險而受到衝擊。

論壇中,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防止海洋塑膠」專案高階經理 Winnie Lau 指出,依照現行商業模式,2030 年塑膠製品的生產與使用還會成長 40%,光靠回收與替代材質,無法完全解決海廢危機,需要改變既有的商業模式,從商品設計創新,與系統性的產業鏈改革做起。

循環台灣基金會劉李俊達專員表示,塑膠廢棄物除了是環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目前全球有超過400個國際品牌、通路、政府與民間組織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臺灣零售與品牌商是時候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循環台灣基金會劉李俊達專員表示,塑膠廢棄物除了是環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目前全球有超過400個國際品牌、通路、政府與民間組織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臺灣零售與品牌商是時候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 Greenpeace / Kan Han Li

循環台灣基金會的劉李俊達專員則分享,全球每年產出的塑膠包裝中,僅有 14% 被回收,流失的部分相當於 800 到1,200 億美金損失。「塑膠廢棄物除了是環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

目前全球有超過 400 個國際品牌、通路、政府與民間組織,簽署了《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承諾減少不必要的包裝,並以重複使用取代一次性包材與容器。劉李俊達表示,臺灣零售通路產業鏈擁有成熟的資訊、物流系統與服務廠商,「就等零售與品牌商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廣邀海內外業者,分享循環經濟成功模式

論壇現場,透過連線視訊與預錄影片的方式,邀請美國 Loop 與英國 Cupclub 分享重複使用模式的成功路徑、臺灣里仁分享店內包裝袋回收執行現況,以及產業鏈上提供清潔服務的吉維那,與回收業者 Ecoco、大豐環保分享各自的理念與策略。

Loop 是從美國起家的零廢棄購物平臺,針對產品包裝設計有三大原則:耐久性、可清潔、友善環境,並將目標放在民生用品與食品的包裝減塑,與連鎖速食業者、民生消費品牌合作,設計製作專屬於通路、品牌的容器與產品包裝,為客戶量身打造無塑銷售模式。

Loop為知名冰淇淋品牌量身打造可保冰、可重複使用的包裝容器。
Loop為知名冰淇淋品牌量身打造可保冰、可重複使用的包裝容器。 © Loop / Eric Kawabata

Loop 亞太區總經理 Eric Kawabata 表示,如果包裝設計兼具美感與功能性,消費者是願意使用的。「我們希望大家不要排斥『可重複使用包裝』這件事情,而是接納這個包裝已經被使用這麼多次了,所以我們在設計時也要讓老化的痕跡被考量進去,讓容器隨著時間老化變得好看。老化也是美感體驗的一部份。」

Loop亞太區總經理Eric Kawabata分享,只要兼顧美感設計與功能性,消費者能夠接受業者使用重複包裝。
Loop亞太區總經理Eric Kawabata分享,只要兼顧美感設計與功能性,消費者能夠接受業者使用重複包裝。 © Loop / Eric Kawabata

成立於 2015 年,服務遍及英美兩地的 Cupclub 則聚焦創造飲料杯的循環模式,團隊設計可重複使用的外帶杯及回收桶,消費者喝完飲料,可以直接將杯子投入設置在倫敦市區或商場的回收桶,經由專人回收、清洗後,再配送至合作的店家,目前已完成超過 40 萬次的循環。

Cupclub 創辦人 Safia Qureshi 認為,將產品導入重複使用是很大的轉變,不過若在設計上能讓消費者更容易使用,就不是問題,最困難的反而是改變企業使用一次性產品的習慣。Safia 表示:「消費者應該因為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受到正向的的獎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向企業收取杯子的費用,而非消費者。」

在臺灣已有相關業者推動可重複使用的外帶杯,然而由於大量耗用一次性塑膠的企業與品牌仍缺乏「重複使用模式」、「新興物流系統」的合作,以致於循環租借市場遲遲無法擴大。
在臺灣已有相關業者推動可重複使用的外帶杯,然而由於大量耗用一次性塑膠的企業與品牌仍缺乏「重複使用模式」、「新興物流系統」的合作,以致於循環租借市場遲遲無法擴大。 © Greenpeace / Kan Han Li

講者分享後,現場企業隨即詢問 Loop 及 Cupclub 未來是否計畫在臺灣拓點,並期待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最大的問題,創造最大的機會

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林心恬助理教授,從產品生命週期評估角度說明塑膠污染的嚴重性。林心恬強調,塑膠產生的影響並不只是遭丟棄後流入海洋,一次性塑膠製品從開採化石原料、生產製程、銷售到廢棄,每一個階段都投入了大量能源、製造許多污染,並在過程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與氣候變遷有密切關連

林心恬教授帶領成大環工研究團隊與綠色和平合作,調查位於臺北市和高雄市的全聯超市、統一超商門市包裝使用情形,發現光是這兩地的分店,一次性食品、飲料塑膠包裝使用量就高達 38,158 公噸。
林心恬教授帶領成大環工研究團隊與綠色和平合作,調查位於臺北市和高雄市的全聯超市、統一超商門市包裝使用情形,發現光是這兩地的分店,一次性食品、飲料塑膠包裝使用量就高達 38,158 公噸。 © Greenpeace / Kan Han Li

然而最大的問題也代表最大的機會,隨著全球公眾對於塑膠議題的重視,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總經理李宜樺表示,2020 年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侵擾下,國際投資人仍持續關注減塑議題,顯見企業減塑,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能夠精準擬定策略回應投資人需求的企業,將更容易獲得青睞。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林泉興則表示,投資人看重企業 ESG 績效早已有跡可循,目前最熱門的基金都是永續型的基金,循環經濟成為投資人關注的永續新主題,未來,可提供循環經濟解決方案的企業,將可獲得新的商機。

與會者仔細聆聽講者分析循環經濟趨勢,以及國際投資人所關注的環境議題。
與會者仔細聆聽講者分析循環經濟趨勢,以及國際投資人所關注的環境議題。 © Greenpeace / Kan Han Li

隨著公眾減塑意識的提升與全球限塑政策急遽飛躍,企業必須開展新的商業模式,以符合法規與消費者的期待。論壇當天,各段落主題均有與會者踴躍提問,並期待能與相關業者、講者做更進一步的討論,綠色和平也協助有需求者,與之聯繫。

討論和合作,是解決問題重要的關鍵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祖珍與在場業者分享臺灣減塑專案推行歷程,並表示將會繼續鼓勵企業提高資訊透明度,改變銷售模式,促進產業鏈減塑合作機會。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祖珍與在場業者分享臺灣減塑專案推行歷程,並表示將會繼續鼓勵企業提高資訊透明度,改變銷售模式,促進產業鏈減塑合作機會。 © Greenpeace / Kan Han Li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祖珍表示,臺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是與社會溝通的方式之一,誠然,零售通路採取的販售方式,每天面對廣大的消費者,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溝通。「我們很希望這些溝通可以讓整個社會在意識上、作法上更為聚焦,綠色和平也會繼續鼓勵企業提高資訊透明度,循續改變銷售模式。我們也覺得今天這麼多的業界朋友出現在這裡,代表我們的共識是存在的,綠色和平無法代大家實際地在產業鏈上工作,可是我們可以是一個一起促進合作發生的角色。」

逾 50 位與會者透過問卷回饋表示,經由論壇統整,更加了解全球面臨塑膠議題的急迫性與危機,並看見產業鏈上成功減塑的方法,也獲得尋求資源的途徑。

當減塑已成全球企業紛紛跟進的趨勢,臺灣,還能缺席嗎?綠色和平將持續追蹤企業減塑執行進度,並且與之溝通、分享資訊,邀請同樣關注塑膠議題,不願看到塑膠廢棄物危害環境的您,一同督促、推動企業帶領品牌商、員工與消費者,實現無塑願景。

全球減塑行動急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致力在全球各地推動源頭減塑,向政府及企業倡議,要求制訂更積極的減塑目標與政策!

捐款支持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