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5 min

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氣候危機將對臺灣造成衝擊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年年創紀錄的高溫、百年一遇的大旱、全年無颱登陸的天氣異象,種種跡象都顯示,臺灣的氣候正在發生改變。當人類行為不斷製造大量碳排加劇氣候變遷,甚至助長氣候危機威脅生態與人類生存,加速實踐能源轉型、淘汰高碳排與高風險的能源,將是勢在必行。

國際組織「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於 2021 年 5 月發布一份新的報告《邁向 2030 年的城市》(Cities on the route to 2030),針對全球約 800 多個城市進行分析,指出雖然已可預見氣候變遷將導致洪水、熱浪等威脅,但仍有許多城市尚未制定氣候調適計畫,而這將讓全球約 4 億人置身於風險之中,顯見氣候變遷已成危機。

氣候失調,衝擊臺灣產業及民生經濟

根據 2017 年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臺灣在過去一百年氣候暖化的程度高於全球平均,半世紀以來,臺灣除了北部的東海被列為最大增溫等級(super-fast warming)海域,周遭海域如南海及臺灣海峽也屬於快速增溫(fast warming)區域,臺灣周遭海域環境與生態資源面臨嚴峻的衝擊。

2020年5月以來,臺灣南部的水域溫度持續升高。綠色和平團隊於2020年8月,前往墾丁的三個潛水地點,拍攝記錄珊瑚因全球暖化發生的白化現象,成為首批受害者。© Lion Yang / Greenpeace
2020年5月以來,臺灣南部的水域溫度持續升高。綠色和平團隊於2020年8月,前往墾丁的三個潛水地點,拍攝記錄珊瑚因全球暖化發生的白化現象,成為首批受害者。© Lion Yang / Greenpeace © Lion Yang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於 2020 年 8 月釋出《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說明隨著氣候變遷,極地加速融冰,升溫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 1.9 公釐的速度上升,臺灣因為受到地理位置與洋流影響,赤道海水向西累積至西太平洋,臺灣周邊海平面上升速度更為全球平均的 2 倍

研究指出,受到淹水影響最顯著的地區在臺灣的西南沿海,以臺南市受影響面積最大,可能淹沒的面積高達 426 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新北市則有最多人將受影響(約 75 萬人)。未來當海平面上升,再加上風暴潮,臺灣本島遭淹溢的面積將達到 2,120 平方公里,受到影響的建物面積超過 2,800 萬坪,相當於 5,000 個小巨蛋的建物面積,人民的生命財產面臨嚴重威脅。

2050年不積極減碳情境下,風暴潮將可能達1.62公尺。© Greenpeace

2022.04新增 綠色和平2020年發布《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來自Climate central, 其在2021年9月更新地面高度等數值,因此新版的推估模型結果可能與2020年不符。然而,若不積極投入減碳,全球升溫與海平面上升速度仍可能較推估值快,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威脅依舊存在。

 

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模型來推估,到了 2050 年,臺灣將有約 1400 平方公里的地區會淹沒在海水中,全臺超過290萬人生活將受到衝擊。© Keitma / Shutterstock.com
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模型來推估,到了 2050 年,臺灣將有約 1400 平方公里的地區會淹沒在海水中,全臺超過290萬人生活將受到衝擊。© Keitma / Shutterstock.com © Keitma / Shutterstock.com

隨著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乾旱、暴雨、超強颱風),也影響水資源的供需及安全、對暴露在不良環境的脆弱人口增加疾病風險、衝擊糧食供應及相關產業的基礎設施,不僅產業經濟風險大增,更對民生經濟造成衝擊。

以年產值逾 8,300 億元,就業人數逾 8 萬人的臺南科學園區為例,因工業用水增加、南部地區豐枯差異明顯等因素,在氣候變遷情境下,若豐水期增加的水資源未能有效儲留,臺南缺水風險將提高,嚴重時缺水率恐達 4 成,將影響當地產業、農業及民生。

氣候變遷影響臺灣降雨型態,使臺灣面臨越來越多強降雨,造成淹水問題,甚至影響糧食與菜價。© QiHuan Tan / Greenpeace
氣候變遷影響臺灣降雨型態,使臺灣面臨越來越多強降雨,造成淹水問題,甚至影響糧食與菜價。© QiHuan Tan / Greenpeace © QiHuan Tan / Greenpeace

降雨型態改變,恐使乾旱成為常態

2020 年底至 2021 年 5 月,臺灣經歷百年大旱,此次乾旱除了造成全臺停灌補助近新臺幣 70 億元,更因為供應價值千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主要水源之一的新竹寶山第二水庫,在 2021 年 4 月蓄水量低於 10%,可能影響半導體晶片的生產,對全球電子業不利,因此被外媒關注。

2021年上半年,臺灣經歷百年大旱,造成全臺停灌補助近新臺幣70億元,水情亮紅燈,也使臺中、苗栗等地自2021年4月起實施供五休二的停水措施。圖為連日缺水導致乾枯的日月潭。© Cynthia Chen / Greenpeace
2021年上半年,臺灣經歷百年大旱,造成全臺停灌補助近新臺幣70億元,水情亮紅燈,也使臺中、苗栗等地自2021年4月起實施供五休二的停水措施。圖為連日缺水導致乾枯的日月潭。© Cynthia Chen / Greenpeace © Cynthia Chen / Greenpeace

缺水主因是 2020 一整年,罕見地沒有颱風登陸臺灣,然而這樣的天氣異變,卻可能不再是單一事件。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在本世紀中葉,臺灣春雨量將減少 13.2%,隨著全球氣溫升高,臺灣的颱風也逐漸減少,到了本世紀末,登陸臺灣的颱風可能減半

中研院研究顯示,從本世紀中到本世紀末,東亞地區的春季降雨量有減少趨勢,可能使乾旱變得頻繁。© 台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2016-2018)計畫。2019臺灣氣候變遷乾旱風險評估與調適-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
中研院研究顯示,從本世紀中到本世紀末,東亞地區的春季降雨量有減少趨勢,可能使乾旱變得頻繁。© 台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2016-2018)計畫。2019臺灣氣候變遷乾旱風險評估與調適-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 © 台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2016-2018)計畫。2019臺灣氣候變遷乾旱風險評估與調適-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

報導,氣候變遷效應使得臺灣乾旱情況日益頻繁,專家預估在未來 20 年,臺灣平均降雨日減少,降雨強度增加,北部將成為缺水熱點,民生用水預估短缺 20%,農田用水短缺 40%,乾旱恐成常態。

減緩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刻不容緩

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已是全球性的挑戰,各國政府陸續宣布淨零碳排目標,卻仍缺乏具有野心的實際行動。國際能源署(IEA)於 2021 年 5 月 18 日發布特別報告,其中提出全球達到 2050 淨零碳排的可行路徑,並直指 2021 年以後,不應增加新的油氣田、煤礦和擴建礦山。在報告中更提出兼具成本效益與經濟生產的途徑,該經濟應以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作基礎,而非過去以化石燃料為主導的模式。(延伸閱讀:國際能源署指出:2050 淨零碳排,不須投資新的化石燃料

為減緩氣候變遷,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並轉型再生能源,已是全球共識,臺灣不應在能源轉型之路繼續落後。© Lab Photo / shutterstock.com
為減緩氣候變遷,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並轉型再生能源,已是全球共識,臺灣不應在能源轉型之路繼續落後。© Lab Photo / shutterstock.com © Lab Photo / shutterstock.com

統計臺灣的電力逾 80% 來自火力發電(意即灰電),煤炭進口量是全球前五大,根據國際能源署 2020 年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碳排量在全球排名第 21 位人均碳排量則是全球第 20 名「202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1),臺灣因溫室氣體排放和再生能源發展表現不佳,被評為倒數第 5 名,國內減碳政策,更被評為「差」

目前臺灣政府僅計劃在 2030 年減少 20% 碳排放,再生能源更只佔電力結構的 5.6%,能源轉型的腳步已嚴重落後,若要實現 2050 淨零碳排的願景,必須加緊腳步急起直追。

圖為臺北市福德坑能源之丘,是全臺第一個完工發電的掩埋場太陽能發電廠,也是臺北市最大的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場,每年發電量可達200萬瓦,為市庫增加100萬元歲入。© Sidney Lai / Greenpeace
圖為臺北市福德坑能源之丘,是全臺第一個完工發電的掩埋場太陽能發電廠,也是臺北市最大的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場,每年發電量可達200萬瓦,為市庫增加100萬元歲入。© Sidney Lai / Greenpeace © Sidney Lai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於 2020 年委託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許志義教授,進行《論市場導向之綠電發展策略》研究,探討如何在能源轉型之際,維持穩定供電。報告指出,淨零碳排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有別於化石能源所造的空氣污染與碳排放,以及核能發電所帶來的輻射外洩、核廢料處理的風險,再生能源目前是全球社會最有共識、也極力發展的能源選項,更是全球電力系統轉型的方向。(延伸閱讀:面對疫情仍要淨零,臺灣以綠能導向的能源轉型之路,必須堅定向前

位於高雄興達鹽灘的太陽能發電廠,為全臺最大太陽能光電場,滿載發電量每小時約可發電4600度,全年總發電量約592萬度,大約可供應1600戶家庭用電。© Yung Jen Chen / Greenpeace
位於高雄興達鹽灘的太陽能發電廠,為全臺最大太陽能光電場,滿載發電量每小時約可發電4600度,全年總發電量約592萬度,大約可供應1600戶家庭用電。© Yung Jen Chen / Greenpeace © Yung Jen Chen / Greenpeace

在綠電市場開放的狀況下,民眾與企業除了購買及使用綠電以外,可以透過公民電廠、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甚至是儲能系統,成為電力供應者。藉由分散式的再生能源發電、發展區域型智慧電網,不僅可以減緩大型傳統電廠開發案的生態衝擊,更可以分散能源風險。

氣候與您我生活息息相關,若要減緩氣候變遷,避免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氣候事件衝擊產業及民生,積極能源轉型、並實踐 2050 淨零碳排是當務之急。邀請您加入推動改變、減緩氣候危機的力量,要求政府制定足以對抗氣候危機的政策、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為您我與下一代打造一個永續、宜居的地球家園。

守護氣候行動急需您支持!

氣候緊急已成現實,綠色和平致力推動政府修法、要求企業轉用再生能源,加速減碳腳步!

捐款支持

延伸閱讀:

很多臺灣人,像您一樣…

為確保獨立與公正,我們從不接受來自政府或企業的捐款。所有推動環境工作的資源 100% 來自熱心民眾,您的支持對我們無比重要。 我們承諾謹慎使用每分資源,並力行資訊公開透明。您願意加入我們,以幾分鐘的時間,每天 10 元的金額,共同守護我們唯一家園嗎?

我願意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