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不只帶來天災,更可能引發糧食危機
說到氣候變遷,您會聯想到什麼呢?熱浪、暴雨、大火、海平面上升還是超強颱風?極端氣候不只引發日漸頻繁的天災,更影響了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健康,而這一切,都與您我的基本生存條件——糧食,有莫大關連。
人類有 95% 的食物來自於土壤,一片豐沃的土壤中有超過百萬種類的微生物、昆蟲、蚯蚓等,在看不見的地下社會裡,形成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對於維持土壤健康,使作物順利生長,具有非常關鍵的功能。
然而這樣的生態網絡,卻因人為破壞與極端氣候,正在逐漸消逝。如果土壤中的昆蟲和生物消失,它將無法發揮作用生產農作物,農業經濟將面臨危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前主席華生爵士(Sir Bob Watson)表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自然界的退化與氣候變遷」同樣重要。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會影響糧食安全、用水安全、人類健康,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也有一樣的後果。」
當全球農民苦惱於有助授粉的飛行昆蟲逐年消失、土壤持續退化的同時,氣候變遷則導致另一種昆蟲數量遽增,甚至於 2020 年造成非、亞兩洲多國的糧食危機。
文章目錄
2020年非洲蝗災,起因竟與氣候變遷有關
您還記得 2020 年初震驚全球的非洲蝗災嗎?數千億隻蝗蟲成群結隊,在數月間,一路侵城掠地,橫掃非洲、亞洲、中東等地,一天可吃掉 3 萬 5 千人的糧食,使當地陷入嚴重的糧食危機。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直指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就是「氣候變遷」。(延伸閱讀:蝗災:氣候變遷加劇,敲響全球糧食危機的警鐘)
影響蝗蟲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是氣溫和降雨。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報告指出,過去的 5 年(2015至2019)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 5 年,2019 年是史上第二熱的年份。在全球氣溫顯著上升的同時,氣旋風暴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
2018 年 5 月和 10 月,連續兩場氣旋風暴(Mekunu 和 Luban)為紅海沿岸沙漠蝗蟲的繁殖區域帶來了大量雨水,使蝗蟲群快速繁殖生長,並集聚成群開始遷徙。
加上從 2019 年 10 月以來,非洲之角(The Horn of Africa)遇到了有史以來最為濕潤的雨季,12 月氣旋風暴 Pawan 再次襲擊非洲東海岸,充沛的雨水和植被生長為蝗蟲卵孵化及幼蟲發育提供了良好條件與食物來源,進一步加劇蝗蟲災害的爆發,也為當地糧食安全和居民生計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
2020 年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表示:「這場史無前例的蝗災和氣候變遷有關。當海洋暖化帶來更多氣旋,就會為蝗蟲製造更有利的繁殖條件。」
天災頻傳,衝擊全球糧食安全
2020 年受到蝗災影響的國家包括中國、衣索比亞、肯亞、烏干達、索馬利亞、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葉門、阿曼和沙烏地阿拉伯,所造成的農業損失程度難以估計。
氣候變遷對全球糧食的影響不只是蝗災吞噬糧食,2020 年亞洲水患頻發,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威脅及巨大農損,溫度和降雨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加劇,引發乾旱、洪災、水質變化、病蟲害等,使全球糧食生產、質量、收成和分配等環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生活在臺灣的您我,也許還感受不到糧食匱乏的危機,然而臺灣目前糧食自給率不到 40%,蔬菜種子更幾乎全數依賴進口,一旦農糧出產國因病蟲害、天災、政策等因素限縮出口量時,將對臺灣直接造成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19 年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即指出,1981 至 2010 年,全球玉米、小麥和大豆的平均產量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已經分別減少了 4.1%、1.8% 和 4.5%。研究人員預測,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 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 5% 至 30%。
許多專家表明,氣候變遷導致的水患、乾旱、農業病蟲害等環境事件頻傳,對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應對的。
有一天,可能再也吃不到這些食物
全球化的現代,只要走一趟市場,甚或動動手指上網採購,就能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但是氣候變遷正在悄悄影響農作物生產,有一天,您我可能再也吃不到這些食物。
咖啡
根據非營利組織世界咖啡研究(World Coffee Research)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用來種植咖啡樹的土地,預計在 2050 年後有 46% 至 49% 以上將會因氣候變遷影響變得太熱、太乾,不再適合種植咖啡。
首長黃道蟹
首長黃道蟹,又稱為珍寶蟹、黃金蟹,是太平洋西北地區重要的商業蟹類,每年帶來超過 2 億美元的商業價值,然而氣候變遷不僅造成全球升溫,空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溶於海洋,也會導致海洋酸化,溶解太平洋西北部的黃金蟹幼蟹外殼,成為隱形殺手!
牡蠣
法國高等發展研究院(IRD)發現,溫和多雨的冬天,會出現牡蠣死亡率極端時期(逾 25%);而在臺灣彰化的沿海村落,牡蠣也因天氣炎熱和暴雨影響生長,產量變少。
酒
2019 年冰酒發源地德國經歷了異常暖冬,各個釀酒產區沒有冰酒收成。法國西南部擁有百年歷史的白蘭地也遭殃,日益攀升的氣溫導致葡萄變得太甜,難以釀造出高品質好酒。
巧克力
可可豆是製造巧克力的主要原物料,但可可樹只能種植在 20℃ 左右的潮濕環境,若地球暖化持續加劇,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資料顯示,至 2050 年時,可可樹種植地區必須向更高的海拔移動,而這些地區目前多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
蜂蜜
2006 年起,全球的蜜蜂因農藥逐漸消失,近年極端氣候導致花期遇上豪雨,部分地區旱季長達 3、5 個月,以及暖冬植物不抽芽等原因,影響植物開花,加上蜜蜂數量減少,蜂蜜自然減量。
壽司
根據東京大學大氣和海洋研究所教授伊藤信一的研究指出,隨著海水逐漸升溫,海洋生物的棲地也會不斷北移,預估 2050 年時,日本本土鮭魚、鮭魚卵、蝦蛄都將消失。
草莓
全球暖化導致暖冬,臺灣冬天溫度超過攝氏 30 度已是常態,導致草莓夏天育苗、冬天採收的生長節奏被打亂,加上夏季高溫、驟雨日漸頻繁,增加了病蟲害發生的風險,育苗難度大幅提高,2016 年更因此缺苗 400 萬株。
當原本穩定豐富的生態系統因氣候變遷變得脆弱,您我將失去的不僅是舌尖能品嚐的美味,更可能面臨糧食危機引發的健康問題。
氣候變遷,將破壞現今醫學及公衛領域取得的所有成就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 2019 年度報告,整合 100 位醫生、氣候學家、經濟學家等專家以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連結,透過 41 個指標如乾旱、能源趨勢和農業衝擊等分析完成。
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帶來溫度上升、乾旱、洪水等問題,並且進一步導致全球農作物產量銳減,不僅衝擊糧食供給,更導致糧價高升,消費者轉而購買便宜但不健康的加工食品,甚至因無力購買食物只能挨餓,導致營養不良。根據統計,生活在印度的 5 歲以下兒童,即有 3 分之 2 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美國醫學專家 Renee Salas 表示,儘管過去數十年,人們在醫學及公共衛生領域取得多項成就,促使人類延長壽命,然而「氣候變遷的威脅,將會破壞所有我們取得的成就」。
氣候危機無國界、無邊界,在這關鍵時刻,邀請您成為減緩氣候危機的力量,一同關注、分享環境資訊,監督政府及企業在減碳政策及營運模式做出更積極且永續的改變,共同守護您我和下一代,以及所有生物的地球家園。
延伸閱讀:
- 氣候變遷冬天不冷 苗栗搶救草莓大作戰
- 受氣候變遷衝擊的 7 種美食:咖啡 巧克力 酒都上榜
- 蝗災:氣候變遷加劇,敲響全球糧食危機的警鐘
- 一天可吃掉三萬五千人糧食!非洲深陷沙漠蝗蟲危機
- IPCC警告:全球超過1/4土地陷入退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