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看懂全球環境焦點:2021年6月,環境正義不容妥協
入夏以來,全球各地熱浪、豪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北美破紀錄的高溫,以及科學家提出的種種報告,都顯示氣候危機已成事實,若要挽救,必須仰賴全球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並落實減碳、減塑,守護森林及海洋。在 6 月,臺灣雖受疫情影響,社交及生活多有限制,綠色和平守護環境的腳步依舊不停歇,以下為您回顧 6 月的環境焦點。
文章目錄
挪威:爭取氣候正義,您我沒有順從的權利

2021 年 6 月 15 日,綠色和平挪威辦公室聯合當地 6 名青年氣候倡議者,以及挪威青年地球之友(Young Friends of the Earth Norway),將挪威政府告入歐洲人權法院,要求覆核其發給北極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許可證照的決定,指出這項措施勢必加劇氣候危機,同時犧牲人民享有健康環境的權利,有違反人權之嫌。
面對氣候緊急,科學家齊聲警告人類時日無多,綠色和平在世界各地嘗試以氣候訴訟途徑,為脆弱地區人民伸張正義和進行氣候倡議,例如 5 月迎來荷蘭法院判決殼牌石油(SHELL)必須加快減排、2021 年初綠色和平臺灣辦公室也向當局提出氣候訴訟等,這些行動旨在催促政商界正視氣候危機,改變過時的政策,推動實現潔淨能源的時代。(延伸閱讀:「活在健康的環境是一種人權!」以氣候訴訟爭取生存正義)
斯里蘭卡:滿船塑膠起火下沉,釀世紀生態災難

2021 年 5 月底,斯里蘭卡鄰近海域一艘載有化學物品的貨輪起火,數十億顆塑膠微粒流入海中、或被沖上海岸,觸發一連串化學反應並造成海洋污染,被認為是斯里蘭卡史上,因化學品洩漏引發的最嚴重海洋生態災難。綠色和平於 6 月初迅速到場見證,並以照片記錄事件,向全球揭露這場災難對當地社區、海洋環境的具體影響,並提醒大眾塑膠污染的嚴重,應盡快淘汰。(延伸閱讀:海上燃起大火 岸上的我們如何阻止塑膠危機)
臺灣:RE10x10綠電倡議,邀集中小企業共同淨零

能源轉型並非大企業的專利,早在 2020 年綠色和平即發起「RE10x10 綠電倡議」,邀請全臺中小企業共同在「2025 年達成轉用 10% 以上綠電」,獲得 14 家企業主率先加入。2021 年雖因疫情影響,原訂 5 月的第二屆綠電論壇延至 6 月,仍有逾 600 位企業代表報名並以線上形式參與論壇,最高同時在線觀看人次高達 442 人。
至今全臺已有超過 30 家企業加入「RE10x10」目標,響應綠電倡議的企業更橫跨紡織、製造、金控、資通訊、美妝、共享電動車等產業。(延伸閱讀:綠能政策落後,臺灣產業自組聯盟,齊聲倡議淨零願景)
東亞:守護綠色家園,從開發棕地開始

被棄置的工業或商業用地,並可被重複使用的土地,被稱為「棕地」(brownfield land)。綠色和平香港辦公室發布《失棕罪——香港棕地現況報告 2021》,透過研究揭示政府對現時香港棕地面積的估算粗疏,導致發展棕地的價值被大大低估。
目前香港當局的土地發展計畫,為擴充用地,有不少需要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例如大型填海工程「明日大嶼」。綠色和平以實證說明住屋與大自然並不必然對立,推動政府重新審視棕地政策,優先並加速發展棕地,而非凌駕主流民意,破壞香港珍貴的自然生態。
東亞:韓國發布報告,針對企業能源轉型提供具體建議

綠色和平首爾辦公室發布最新報告《三星電子 100% 再生能源路線圖》,綜合分析三星(Samsung)在美國、歐洲和中國市場實現其再生能源目標的進展、表現和侷限。例如三星主要的生產和碳排重地韓國及越南,並未包括在先前公布的 100% 再生能源計畫內,導致三星在 2020 年的整體用電量中,只有約 17.6% 來自再生能源。
報告針對三星的能源轉型路線圖提出具體建議,包括設定生產供應鏈的能源轉型目標、優先考慮與推廣再生能源的企業合作等。透過持續監督與施壓,綠色和平期望電子科技業界能加速運用再生能源,降低碳排以緩解氣候危機。
東亞:海洋愛好者大召集!身體力行學習愛惜自然

6 月 8 日世界海洋日,主題為「海洋:生活與生計」(The Ocean: Life and livelihoods)。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於當天發布《可持續衝浪指南》,並聯合當地著名的衝浪教練兼名人田樂協助宣傳和拍攝短片,鼓勵喜愛享受大海、衝浪的人透過身體力行保護海洋。更與友好組織合作舉辦淨灘活動,吸引 40 名志工參與淨灘,推廣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和守護自然的理念。
延燒超過一個月的疫情打亂許多人原本的生活步調,所幸有如您一般重視環境的人,選擇與綠色和平同行,使臺灣及全球的環境工作仍能繼續。經由發布報告向政府及企業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實地記錄揭露人類行為造成的環境危機、推動臺灣產業投入轉用綠電的行列、為支持者舉行線上氣候教育講座、邀集企業參與減塑循環杯工作坊,並邀請名人體驗蔬食「碳料理」,共同推廣少肉多蔬新飲食守護森林,種種環境成果皆因有您的戮力支持。望您一切安好,下個月也將持續為您帶來全球環境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