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熱浪、乾旱、大火,成為未來的新日常?
劇烈的極端氣候帶來創紀錄的洪水、乾旱、熱浪和寒流,不僅越來越頻繁地發生,更釀成嚴重災害,而這些異常景象恐會成為新常態。距離聯合國氣候會議 COP26 還有近 80 天,邀請您關心全球氣候與政策決議,共同阻止氣候危機。
極端氣候襲捲全球各地,如「明天過後」科幻電影場景,真實發生在 2021 年的世界。熱浪高溫、森林大火、乾旱、暴雨、洪水等各種形式的天災襲擊,近期開始不間斷地出現在新聞頭條,社群媒體貼文,甚至於您我居住的城市。
根據難民觀察機構在 2021 年 5 月發表的聯合報告指出,國境內的流離失所者,高達四分之三為極端氣候的受害者,而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會繼續攀升。極端氣候造成空前災難,並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而變得更加致命,也難以預防。

2021 年全球氣候峰會「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即將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市舉行,邀請您一同關注這重要的會議,督促各政府負起環境責任,阻止災難性氣候繼續惡化,守護您我的家園。
什麼是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有何不同?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 2012 年所出版的特別報告《促進氣候變遷調適之風險管理-針對極端事件及災害》(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SREX ),氣候變遷指的是:氣候狀態的平均值或變異數是長期趨勢的改變,通常達數個年代或更長,波動變化範圍可以是區域性或全球性的。
極端氣候,原稱為極端天氣事件或極端氣候事件,通常指不正常、嚴重、季節性或超出歷史平均數值的天氣。
根據 SREX 報告,目前科學家提出證據表示:氣候變遷將導致極端高溫(熱浪)、極端降雨及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更加頻繁發生。而國際氣象專家也提出警告,極端氣候可能成為新日常。

極端高溫:地表溫度飆破攝氏50度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建議,「高溫」是指攝氏 35 度及以上的氣溫,而當連續 5 天的每日最高溫度,比平均最高溫超過攝氏 5 度時,則定義為「熱浪」。
自 2021 年進入夏天以來,許多國家連續刷新歷史高溫紀錄:
- 加拿大今年 6 月的最高氣溫達攝氏 49.6 度,根據英屬哥倫比亞省公布數據,累計至 7 月 2 日,共 719 人猝死,其中近 500 名死者疑似與極端高溫有關。
- 美國西部和東部多地發布高溫警戒,其中波特蘭 7 月氣溫飆高至攝氏 46.1 度,加州棕櫚泉達攝氏 48.9 度,異常高溫的酷熱區域影響逾七千萬人。
- 希臘氣溫曾高達攝氏 45 度,出現 80 多起森林大火,眾多居民被迫疏散。
依據歐洲太空總署 2021 年 8 月表示,土耳其和賽普勒斯地表溫度飆破攝氏 50 度,炎熱氣溫導致用電量大增,造成多座城市停電。高溫、乾燥、強風的天氣條件,引發各地大火頻傳,火災製造的二氧化碳釋放至大氣,更加劇氣候變遷。

極端暴雨:現行排水系統已不足以應對
急遽而下的暴雨,從亞洲、美洲、歐洲到非洲無一倖免,更引發嚴重水患,驚悚場面宛如災難電影。
日本靜岡縣熱海、孟加拉、印度孟買受豪雨影響,大規模土石流使多處房屋崩塌;美國紐約受熱帶風暴「艾爾莎」(Elsa)侵襲,擁有百年歷史的紐約地鐵出現淹水災情;西歐暴雨洪災侵襲德國、比利時、奧地利和荷蘭,截至 7 月 19 日累計逾 189 人死亡,數百人失蹤;東非烏干達因破壞性的洪水和山區土石流,導致近 300 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中國河南省 7 月下旬遭逢災難級暴雨,省內多個城市因連日豪雨而被洪水淹沒,釀成嚴重災情。特別是物流交通樞紐鄭州市,除了斷水、斷電以及網路通訊中斷外,陸空交通也隨之癱瘓並造成人員嚴重傷亡。

距離全球年度氣候峰會 COP26 剩下不到 80 天,各國領袖必須加緊腳步,積極減少碳排,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以內,以避免更多災難威脅人民的居住安全。
什麼是COP26?為什麼重要?
這屆由英國主辦的「全球氣候峰會」(COP 26),原訂於 2020 年舉行,然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至 2021 年 11月 1 日舉辦,為期 12 天,由 197 個國家領袖,召開討論全球氣候行動與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策略,並檢討執行進展。
本次會議重要議程之一即為檢視《巴黎氣候協定》執行成果,包括每個國家應提交的「國家自定減碳貢獻」(NDCs)報告,以評估國際應對氣候變遷所採取的措施與具體進展,並調整下一步策略方針。

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執行秘書 Patricia Espinosa 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當今人類面臨最緊迫的威脅,但我們不要忘記,氣候變遷才是人類長期要面臨的最大威脅。」綠色和平同樣將派遣專員出席,將訴求帶入 COP26 會議中。
身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邀請您一同關注氣候議題,並支持綠色和平的倡議工作,督促各政府領袖提具有野心的減碳目標,並規劃實際執行路徑,為人民的安全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唯有全球一起付諸行動,我們才能及時減緩全球暖化與自然災害衝擊,為您我及下一代打造安全宜居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