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最新報告:氣候變遷衝擊全球!臺灣如何應對暖化危機?
聯合國 IPCC 發布第六次氣候評估報告(AR6)的第二部分後,臺灣科技部團隊也針對臺灣將面對的氣候風險進行評估及研究,指出在升溫攝氏 2 度情境下,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沒西南沿海地區,全球暖化也將導致水稻明顯減產、登革熱發生風險增加。面對氣候變遷加劇、糧食危機、乾旱、水患等威脅,臺灣準備好了嗎?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於 2022 年 2 月發布最新氣候報告,呼籲全球各界積極應對氣候變遷衝擊,並立即展開因應政策與調適行動。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遷現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負面衝擊與不可逆的環境危機,危及大量的陸地與海洋物種生存,更有多達 33 至 36 億人口生活在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脆弱環境中。
氣候變遷不僅影響生態物種,也危及人類社會的糧食、水資源、都市及健康問題。相較於第五次評估報告,本次更強調,只要升溫超過攝氏 1.5 度,對生態或人類社會的風險將大幅升高;而且升溫越多,人類將越無法調適。
文章目錄
全球持續暖化將對臺灣帶來哪些衝擊?
根據臺灣科技部團隊研究,全球暖化將對臺灣農林漁業、降水型態、氣候災害、公衛健康等面向造成諸多影響,使臺灣氣候風險增加,必須妥善規劃並執行調適政策以因應風險,提升氣候韌性。
升溫2度,將衝擊農漁林業產值
專家指出,在升溫攝氏 2 度的情境下,水稻將出現明顯減產情形,以二期作的平均減產程度尤為明顯;受溫度影響甚鉅的養殖漁業也會因暖化影響產值;對於夏季升溫敏感的高山森林植群,以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為例,到了本世紀末,適合其生存的面積將減少50%,也可能影響高山生態系。
降雨型態改變,乾旱、水患頻率將增加
全球暖化也將導致未來侵臺颱風機率降低、降雨型態改變,而下雨時極端降雨的強度及頻率則可能增加,導致乾旱、水患等災害的發生頻率與強度攀升,山坡地的崩塌率可能因此略微提高;集水區河川流量豐枯差異則變大,可能增加未來春季 ( 2 至 4 月)的乾旱風險。
風暴潮、海平面上升威脅西南沿海
由於暖化後颱風增強,將增加沿岸風浪及暴潮衝擊。在升溫攝氏 2 度與 4 度情境下,臺灣周邊海域的海平面可能上升 0.5 及 1.2 公尺,導致西南沿海的部分低窪地區被淹沒。
病媒蚊北移、空污加劇增加健康風險
氣候變暖,將使埃及斑蚊向北延伸、擴增分布範圍,導致登革熱發生風險上升;冬季空氣品質不良日數也會增加,影響全臺公衛健康。
面對氣候風險,城市的氣候科學與調適將是關鍵
IPCC 報告也推估,本世紀中將有超過 65% 人口居住在城市,許多城市更是熱浪、風暴、乾旱、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等災害熱點,若能針對風險提前布局,制定並確實執行調適計畫,將可有效減少人民受到的衝擊。專家更強調,都市化是全球的趨勢,因此「城市」的氣候科學與調適已經是 IPCC 的關注焦點。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政府須盡速克服治理、政策、財務等問題,目前臺灣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動作,包含新北、臺中、臺南市宣示氣候緊急結合永續發展目標,並藉由氣候或低碳為主的自治條例,提升地方治理的自主性。
臺北、新北、臺中市府則評估運用環保署的碳費,以及自治條例設置「氣候基金」,作為持續推動、落實氣候政策的重要後援。張皪心認為,地方若善加利用氣候基金,也能導入民間資金,建立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
然而六都之中的高雄市仍缺乏因應氣候變遷的自治條例,難以回應市民對環境永續發展的期待。張皪心也呼籲高雄市府,盡速制定自治條例並設置氣候基金,迎頭趕上六都的氣候治理工作。(延伸閱讀:綠色和平籲地方首長為氣候行動:城市減碳成效,決定全球淨零能否達標!)
張皪心強調:「立法院預計今年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然而修法速度牛步,導致地方政府無所適從。中央環保署在修法中應給予地方政府明確指引,並確保碳費挹注氣候基金,才能全面建構出屬於臺灣的氣候韌性。」
IPCC第三部分報告將於4月發布
IPCC 將於 4 月發布第三部分報告,這份報告將聚焦未來十年的氣候行動計畫,總結前兩份報告提出的科學證據,並以此提出減緩氣候變遷的建議與做法。綠色和平作為 IPCC 的正式觀察員,目前也派員參加第三工作小組會議,與專家進行討論。
人類過往行為,已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與傷害,為了使您我及下一代擁有豐饒宜居的家園,全球產業必須轉型為更加友善環境的永續循環經濟,各地政府則須制定、落實更完善的氣候因應政策。綠色和平將持續在全球推動企業與政府落實減碳政策、全面淘汰化石燃料、轉用再生能源、保護自然生態,在這關鍵時刻,守護地球家園的行列,亟需有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