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困局:產官學界齊聚公聽會,循環容器成焦點
飄散惡臭、污染水源、自燃火災,臺灣的垃圾問題迫在眉睫!綠色和平攜手三個環保團體舉辦循環容器公聽會,廣邀產官學界齊聚立法院,共同探討減廢與循環之道。各界分享了哪些源頭減量策略?部會官員在現場做出什麼承諾?
政府推動垃圾減量二十餘年,
近年更有淨零綠生活及資源循環零廢棄等政策方向,
但廢棄物生產量不減反增、
甚至導致全臺垃圾山為患的窘況。
————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 ————
臺灣有百座垃圾暫置場遍布各縣市,廢棄物越堆越多,形成觸目驚心的「垃圾山」,此景可謂「垃圾滿島」。究其根源,環境部廢棄物處理預算分配長期「重焚化、輕源頭減量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指出,綠色和平團隊盤點政府過去 7 年的預算發現,環境部每年平均花費 17.7 億在鼓勵地方興建焚化爐、打包垃圾等,反觀循環杯、禁限用一次性塑膠等源頭減量工作每年卻僅有 0.8 億,兩者相差達 22 倍,等同變相鼓勵民眾從源頭無盡製造垃圾、維持焚化爐運轉,嚴重加劇環境負擔。」,導致垃圾量無止盡增加,多到埋不完、燒不盡。
當務之急是透過有效的政策和法令工具,全面推動循環包裝容器在各產業和活動中的應用,從源頭大幅削減一次性包裝和用品的氾濫使用。為此,綠色和平召開公聽會,邀請產官學界討論相關政策,希望促成行政院積極採取行動。
文章目錄
產官學界代表齊聚,促進多元對話
2024 年 7 月 26 日,綠色和平聯合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及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等環團,在立法院共同召開「臺灣廢棄物過量問題及循環包裝容器產業推動公聽會」。
此次公聽會吸引了近 50 名來自產官學界的代表參與,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商業發展署、綜合規劃司,以及衛福部醫事司和食品藥物管理署等推動循環容器的關鍵部會皆有派員出席,主責推動重大政策及預算分配的行政院也派員參加。
環團立場:循環容器是減廢關鍵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援引綠色和平 2023 年發布的報告指出,臺灣每年消耗 40 億個飲料杯,若全數替換成循環杯,可減少碳排放 58,785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臺灣街道一整年少了超過 24 萬輛機車;在經濟成本方面,若政府扮演積極角色優化循環杯系統的發展,循環杯有潛力比一次性杯系統更便宜,可進一步替臺灣省下約 1.6 億元的廢棄物處理成本。
長期投入川廢調查的荒野保護協會議題專員黃嘉瑩指出,河川廢棄物多與民生消費相關,且多由人類遊憩活動造成,因此應在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等人潮密集的開放空間強制使用循環容器系統;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認為,循環容器應由商家密集場域開始,由各相關部會協助甚至主導推動。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專案經理曾子郡則主張將「廢棄物總量管制目標」納入《資源循環促進法》法條中,透過推動循環容器、循環包裝服務模式,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及丟棄,建立綠色經濟典範。
業界觀察:減廢之路需政府補助
全臺唯一生產玻璃瓶裝水的華生水資源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端圓指出,塑膠回收速度遠不及生產,強調「重複使用」才是垃圾減量的根本之道,同時建議政府提供補助給協助循環容器服務的正逆物流廠商。
循環容器業者青瓢創辦人鄭文普表示,在大型活動中,循環容器已能全面替代一次性容器。他呼籲政府提供更多實質獎勵給自願採用環保餐具的民間業者,以提升循環容器普及率。(延伸閱讀:桃園市兒美館慶開幕,綠色和平協助減少4千件一次性餐具,怎麼辦到的?)
立委齊聲:循環政策刻不容緩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表示,執政單位耗盡二十年計畫整併《廢棄物清理法》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二法,但進度至今仍原地踏步,環境部甚至帶頭將塑膠垃圾列為再生燃料來規避,非常離譜,呼籲政府應建立更具強制性的資源循環對策。(延伸閱讀:SRF是什麼?有什麼疑慮?為什麼不該被視為循環經濟?)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呼籲政府應加緊提出《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並強調新政策制定勢必有陣痛期,但不能痛到讓業者或民眾大力反彈,「只有棍子沒有蘿蔔」實在很難做到全面配合。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更向現場行政機關代表喊話,「比起追求垃圾變黃金,寧願政府多花心思在垃圾減產的源頭管制上,並從『行政院所屬各機關中長程個案計畫編審要點』中給政府機關發揮的空間,制定出『循環包裝容器產業發展推動計畫』並配置跨年期的專案預算。」
學界:包裝法規重塑零售體系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許呈湧副教授分享歐盟最新包裝法規——《綠色包裝規定》(Green Deal)以及《包裝與廢棄物法規》(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Directive, PPWD),其嚴格的減量目標和強制性回收的要求顛覆整個歐盟零售體系,也分享循環容器七大商業模式商模一:Access(產品共享)
商模二:Performance(產品服務化)
商模三:Re-condition(修復及翻新)
商模四:Re-make(再製造)
商模五:Co-product recovery(副產品及產業共生)
商模六:Circular sourcing(再生料替代原生料)
商模七:Resource recovery(資源再生與回復)創造的產值將在歐盟帶來超過 100 億營收、創造 10 萬個就業機會,供臺灣業者與政府參考這些創新模式。
環境部於公聽會承諾:增加源頭減量經費
與會的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在公聽會尾聲承諾,源頭減量經費將逐年增加,未來會積極加強法規及跨部會合作,並協助建置相關商業模式、補貼循環產業者及應用科技協助重複使用產業發展。
對於循環容器需要跨部會合作,行政院國發會經濟發展處長邱秋瑩則表示,會盡力協助相關跨部會協調促進解方。
舉辦公聽會目的:促成交流、影響決策、放大議題
綠色和平志工 Angela 表示:「身為一位活動策畫人員,我發現很多企業在辦活動時很少考量到循環使用,大概 10 間只有 1 間。」以一般民眾身分旁聽公聽會的 Angela,期望這場會議能讓政府聽到民間和業界第一線的聲音,進而落實循環政策,才能有效控管、減少垃圾量。
公聽會是一種政策倡導和公眾參與的重要工具,提供公開平臺讓各方代表參與討論,從而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它促進政府、企業、學界和民間組織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幫助形成更全面和協調的解決方案。公聽會還能放大議題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公眾對減廢問題和循環包裝的認識與參與。
綠色和平在這場公聽會中擔任了組織和引導的角色,力邀各界參與,促進各界交流意見。透過聚焦關鍵解決方案、公開討論,提高公眾和政府對問題的關注,收集並反映各方意見以形成共識。綠色和平也藉此向行政院施壓,促使其設立專款專用的源頭減量預算,包括獎勵自主性試辦、活動減塑成效補助等經費,實現企業、環團以及社會各界對減塑的共同期望。
臺灣解決「垃圾百岳」的行動新起點
臺灣的「垃圾百岳」和「垃圾滿島」問題,已經成為環境保護與生命安全的重大挑戰,也是社會亟待解決的議題。這不僅是臺灣長期累積的問題,更與全球關注的淨零排放、資源耗竭和減少塑膠污染的課題密切相關。因此,這場減廢公聽會不僅提供了討論與交流的平臺,更是推動行動的起點。
政府、企業、學界和民間組織一致認為,必須加快推動循環政策,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綠色和平將持續關注並推進減廢與循環包裝等相關政策的進程,確保政府的承諾得以實踐,讓臺灣早日擺脫「垃圾滿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