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鷺——秋日的嬌客,為何飛來臺灣與塑膠為伴?
蒼鷺每年八月乘風而至,為臺灣的水岸增添一抹灰色身影。然而,蒼鷺來訪的河川已不再純淨。靜謐的水面上,塑膠廢棄物無聲地漂浮,威脅著這些長腿水鳥的生存。蒼鷺修長的身軀和纖細的脖頸,原本是為了在水中靜候獵物,如今卻成了誤食塑膠的隱憂。這不僅是蒼鷺的困境,更是整個河川生態系統面臨的挑戰。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是否正以塑膠污染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
「那片河流不僅是水的靜謐,
還是鳥兒來去的詩意,
翅膀撥開了空氣,也撥動了河的心。」
——三毛——
臺灣知名作家三毛筆下的河與鳥,曾是自然和諧的象徵。然而,這幅詩意盎然的畫面正面臨塑膠污染的威脅,靜謐的河水中飄浮著塑膠廢棄物,鳥兒的翅膀不再只是撥動空氣,還可能纏繞著難以分離的塑膠絲線……
文章目錄
蒼鷺的捕食本能,竟成為致命弱點

蒼鷺是臺灣河川常見的水鳥之一,每年 8 月緩緩乘風飛抵臺灣過冬,駐足至隔年 4 月。蒼鷺主要分布於中下游河段,尤其在大臺北地區的河川中經常見到蒼鷺的身影,與城市共存的牠們,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
「牠們(蒼鷺)嘴巴一戳下去,塑膠就卡在牠們嘴喙上。」台北市野鳥學會副總幹事暨研究保育專家蔣功國表示,蒼鷺常誤將漂浮的塑膠廢棄物當作魚類等獵物,導致塑膠卡在嘴喙,生存受到威脅。

河川塑膠廢棄物對水鳥的四大危害
蒼鷺受到塑膠污染的威脅,也說明了我們河川生態系統的水鳥,正面臨嚴重的塑膠危害。
危害一:誤食
水鳥可能將塑膠碎片誤認為食物吞食,損害其消化系統,這種情況還可能透過食物鏈造成更廣泛的「生物放大效應」,也就是污染物在每一個食物鏈層級中層層積累,最終對頂級捕食者造成最嚴重的傷害。
蔣功國老師舉例:「小魚被大魚吃掉,而大魚又可能被水鳥捕食,這樣一來,水鳥體內的塑膠和毒物濃度會不斷上升,最終在食物鏈頂層物種的體內達到最高濃度。」
▼2024 年 5 月,綠色和平志工場勘淨溪場地時,目睹黃頭鷺與家八哥在河岸啄食塑膠垃圾。(影片來源:台北市野鳥學會副總幹事暨研究保育專家蔣功國)
危害二:纏縛
河川塑膠廢棄物常會纏繞在鳥類身上,造成致命危險,尤其是廢棄漁網,台北市野鳥學會的救傷中心就曾經處理過河烏被纏繞的案例。
蔣功國回憶,有一隻河烏在水底覓食時,被廢棄的漁網纏住,最終淹死在河底,牠在巢中的雛鳥也因缺乏親鳥照顧而喪命。這樣的事件不僅直接影響了個體生存,也對河烏的繁殖產生了嚴重影響。


危害三:繁殖
一些鳥類會將河川塑膠廢棄物誤當築巢材料,網子是最常見的塑膠巢材。這不僅影響巢穴的品質,還可能導致幼鳥被纏繞而無法離巢,在巢中餓死。
危害四:長期健康
蔣功國表示,塑膠微粒進入鳥類體內後,可能會在體內形成類似小傷口的損傷。更嚴重的是,這些塑膠物質可能會干擾荷爾蒙分泌,導致發育受損、行為障礙,甚至影響繁殖率和增加罹癌風險。
南北兩大河川展開淨溪調查,揪出破壞生態元凶


河川塑膠廢棄物不僅危害了水鳥的生存,也反映出人類製造的污染對生態的負面影響。保護河川、減少塑膠污染,已經成為您我無法忽視的當務之急。
6 月至 9 月期間,綠色和平減塑專案攜手 200 多位志工,在臺北、新北、臺南和嘉義舉辦淨溪調查活動,共清出 1 655.23 公斤垃圾,其中寶特瓶是本次淨溪調查的最大宗(34.8%)。(延伸閱讀:綠色和平百人南北大淨溪,揭露臺灣塑膠危機)

綠色和平淨溪的目標不僅是還給生態乾淨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透過調查與分析塑膠廢棄物,為減塑倡議提供重要證據。
綠色和平在 2024 年 6 月開始到淡水河流域和曾文溪流域進行淨溪與品牌檢視(Brand Audit),亦即盤點塑膠廢棄物並追溯製造商,找出主要的塑膠污染源頭,研究結果將成為推動品牌減塑的有力證據。
雖然這幾場淨溪活動能清理的廢棄物有限,但蔣老師認為,最有價值的是透過淨溪活動的取樣跟調查,並將研究結果傳播給大眾,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和行動,「其實很多民眾並不清楚這些問題對他們的生活有多大威脅,所以須要透過研究、活動和宣傳,讓這些議題更為人熟知,這樣推動起來才更有可能成功。」
這項調查,臺灣並非孤軍奮戰,而是與香港、韓國形成了東亞區域的研究網。2024 年年底,綠色和平將集結凝聚東亞智慧的河川調查報告,帶到韓國釜山的聯合國第五次協商會議(INC5),以科學數據支持制定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推動全球減少 75% 的塑膠產量。
從臺灣本地到全球範疇,每一分努力,都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行動。每一次的淨溪活動、每一個人的環保舉措、每一場國際公約的協商,都在為我們的河流注入新的生機。讓我們攜手努力,讓三毛筆下河流與鳥兒的和諧共處,不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
「彩虹勇士號」2024 年十月底來臺!
綠色和平研究團隊將與彩虹勇士號攜手
探究臺灣南北兩大河川——淡水河和曾文溪
的塑膠廢棄物污染程度
▼ 點擊下方圖片,追蹤更多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