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末端、使用到源頭:綠色和平如何揭露塑膠污染的全貌?解方又是什麼?
塑膠污染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已是眾所周知,但源頭在哪,又該如何解決?自 2018 年起,綠色和平在臺灣展開各項深入調查與研究,致力於揭露塑膠從生產源頭、使用過程到廢棄處理對環境的影響,並提出解決方案。透過呈現這條完整的污染鏈,我們希望喚起公眾對塑膠污染的關注,推動政府和企業制定更有效的減塑政策。
文章目錄
檢視源頭:採集塑膠原粒,揭露被忽視的污染源
高雄多處海灘上,閃爍著許多不起眼的細小顆粒。它們隱藏在沙中,或漂浮在潮水裡,看似與普通沙礫無異。若您細瞧,當中有許多小顆粒其實是微塑膠的一種——「塑膠原粒什麼是塑膠原粒?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指出,「塑膠原粒(nurdles)指的是 5 公釐以下、扁豆大小的塑膠顆粒,是塑膠製品的初級工業原料,熔化後可製造幾乎所有塑膠產品,不同於塑膠垃圾逸散至自然環境後裂解而成的『次級微塑膠』。」」。
綠色和平聯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許瑞峯副教授團隊,以及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許弘莒教授團隊,在 2024 年 8 月和 9 月展開臺灣首次塑膠原粒的系統性採樣調查及海流擴散模型推估塑膠原粒逸散模式。
調查範圍包括旗津沙灘、旗津貝殼館、旗津風車公園及林園中門沙灘等 4 處地點。研究團隊在每個沙灘設置三條測線,分別位於高潮線、低潮線以及潮間帶共收集了 124 份樣品進行分析。
調查發現,最靠近石化工業區的林園中門沙灘塑膠原粒分布密度最高,在 2 次採樣中,分別採出每公斤泥沙含有 86.23 及 96.63 顆塑膠原粒。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原粒主要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輕質塑膠,容易在水中漂浮並擴散至更廣的範圍。
綠色和平研究船艦彩虹勇士號在記者會當日下午,在林園工業區外海的水面和海底都採集到塑膠原粒,確認塑膠原粒逸散到外海,將深入了解可能流向。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呼籲,臺灣政府應加強塑膠原粒採樣和污染分布調查,同時檢討塑膠減產及石化政策,例如重新審視林園工業區第四套輕油裂解廠(四輕)擴建計畫的環境風險與必要性。(延伸閱讀:《全球塑膠公約》關鍵談判在即! 綠色和平公布全臺首份系統性塑膠原粒調查 揭露遭忽視的污染現況)
檢視末端:從海洋、山林到河川,深究塑膠污染
回首 2018 年 7 月,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展開一季一次、為期一年的環臺海岸垃圾快篩調查。2019 年,綠色和平發布這項針對塑膠污染末端影響的研究——《海,有什麼「塑」──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
調查揭露,臺灣海岸垃圾量驚人,達 1,227.2 萬公升,相當於每 100 公尺的海岸上有 13 袋黑色大垃圾袋廢棄物。此外,這些海廢有一半集中在僅占 10% 的海岸線上,以北海岸(基隆、新北、桃園)和西南海岸(彰化、雲林、嘉義、臺南)最為嚴重,需優先清理。
報告指出,臺灣海岸垃圾量巨大,即便持續進行淨灘活動,仍然無法有效減少塑膠垃圾的生成和流入海洋的速度。我們呼籲:
- 政府儘速建立海洋廢棄物管理專法及海廢污染管制標準,以便各縣市根據海岸污染程度制定清除策略,並針對重污染區優先清理。
- 設立系統性的海廢監測,追蹤垃圾累積與季節變化,並加速源頭減塑計畫。
- 漁業署和海保署應針對漁業廢棄物進行管理,開發替代性浮具。
(延伸閱讀:《海,有什麼「塑」──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報告)
到了 2022 年,綠色和平的研究,從海岸進一步深入森林,將塑膠污染的末端影響擴展至野生動物及其棲地的污染狀況,發布了《難逃塑命: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報告,揭露臺灣保育類動物棲息地內的塑膠微粒污染情況,包括台灣黑熊、石虎、黃喉貂等珍貴野生動物的棲地水源及排遺皆檢出塑膠微粒。
根據調查,這些動物因捕食或飲水攝入大量塑膠微粒,其中黃喉貂的排遺樣本中檢出 100% 的微塑膠,表明這些保育類動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綠色和平呼籲臺灣應加速禁用一次性塑膠,並制定更嚴格的塑膠管制政策,保護珍貴的生態環境和瀕危物種。
(延伸閱讀:臺灣珍貴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也遭塑膠污染! 綠色和平呼籲加速禁用一次性塑膠進程)
結束了山林的塑膠污染後,2024年,綠色和平的減塑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臺灣的兩大河川——淡水河與曾文溪。
這兩條母親河滋養著南北數百萬人,卻因塑膠廢棄物而不堪重負。為此,綠色和平 6 月至 9 月展開淨溪行動與廢棄物調查,在酷暑下清理出 1655.23 公斤的垃圾。
這項淨溪行動,不僅減輕了河川的負擔,也為減塑研究奠定基礎。我們詳細紀錄塑膠垃圾的種類與品牌,追溯污染源頭,為減塑倡議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
(延伸閱讀:綠色和平百人南北大淨溪,揭露臺灣塑膠危機)
檢視使用端:使用循環杯,證實減碳又省水
在探索塑膠從使用端減量的過程中,綠色和平於 2023 年發布了《未來始於重複使用》報告,研究在東亞地區推行循環杯全生命週期帶來的環境效益,尤其是減少使用一次性飲料杯。
根據綠色和平的生命週期評估(LCA)顯示,即便是「輕度使用」情境,若臺灣全面推行循環杯系統,每年可替代約 18.7 萬個一次性杯,減少 25.4% 的碳排放和 36.9% 的水資源消耗。這不僅有助於減輕一次性飲料杯的污染壓力,也為臺灣的環境政策提供了可行的減塑方案。
綠色和平進一步指出,循環杯系統不僅較一次性飲料杯更具環境效益,且可減少塑膠生產對於自然環境的污染。塑膠生產及使用所產生的污染遍及各個階段,從生產、消費到廢棄處理皆對環境構成威脅,唯有推動重複使用的解決方案,才能有效減少一次性塑膠對生態的破壞,從而逐步推動全社會朝向無塑未來的轉型。(延伸閱讀:綠色和平發布東亞循環杯首張成績單 臺灣用循環杯至少可減25%碳排放)
臺灣引領東亞,邁向全球減塑共識
綠色和平近年來在臺灣積極透過調查報告和環境污染揭露,凝聚全國對減塑的渴望。除了揭露塑膠污染的全貌,我們也透過呼籲大賣場和超市減塑、揭露全臺百座垃圾暫置場的污染問題,引起了廣泛社會共鳴,並獲得媒體高度關注。
此外,企業和政府也積極回應社會和綠色和平的期待,實行一系列減塑政策,包括擴大循環杯的使用、全臺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旅宿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超市增設裸賣蔬果區、網購包裝減量,在 2024 年環境部亦與外送平臺展開擴大循環容器的討論等。這些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各辦公室督促當地落實減塑。
然而,面對全球塑膠污染的挑戰,您我需要更具體、更有力的行動:制定強而有力且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
隨著《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即將於 11 月底在韓國釜山展開,如何有效管制塑膠生產、終結塑膠污染將成為本次會議的核心議題。綠色和平調查船艦彩虹勇士號下半年為了推動談判進程,也在東亞進行倡議之旅,並於近日抵達臺灣進行一系列倡議及調查活動。(延伸閱讀:彩虹領航,無塑未來:船長Hettie與彩虹勇士號即將來臺!)
綠色和平全球塑膠公約代表團成員 Marian Ledesma 指出,「目前包含歐盟國家、美國、加拿大、南韓、盧安達、祕魯,以及我的家鄉菲律賓在內,皆已表態支持塑膠減產。綠色和平主張,全球塑膠必須在 2040 年前減產 75%,並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終止塑膠焚化的處理方式。」
支持塑膠減產是控制全球升溫在攝氏 1.5 度以內的關鍵,避免更多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海洋也將不再被塑膠垃圾所佔據,野生動物不會因誤食塑膠而遭受痛苦,您我的健康將不再受到塑膠污染的威脅。這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全球共同合作行動,就能實現無塑未來。
目前全球已有數百萬人響應《全球塑膠公約》,不僅壯大全球減塑運動聲勢,也讓綠色和平代表團能將您的期望帶到聯合國談判。強大關注壓力正促使談判代表將「塑膠減產」和「推廣重複使用」納入公約目標。您的連署都是創造關鍵改變的力量!現在就加入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