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破局:「塑膠減產」底線不容妥協
歷經長達兩年的談判後,《全球塑膠公約》在韓國釜山召開的最後一輪會議於 2024 年 12 月 2 日凌晨三點宣告未達共識。這場被譽為自《巴黎氣候協定》以來最重要的環境多邊條約談判為何無法成功落幕?未來還有機會達成協議嗎?
文章目錄
談判遺憾收場,2025年再議
![綠色和平代表團在會場外高舉各國語言的旗幟,呼籲全球減少塑膠生產,後方10層樓高的「巨眼旗幟」象徵全球公眾對本次會議的高度關注。](https://www.greenpeace.org/static/planet4-taiwan-stateless/2024/11/f78344a4-gp0su3jpf_medium-res-1200px.jpg)
在韓國釜山舉行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第五輪談判(INC5),原本預計是最後一場解決塑膠危機的關鍵會議,但各國代表在議期最後期限「加班」到隔日深夜,還是沒能在兩年期限內《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自 2022 年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決議後開啟討論,並規劃 5 次談判會議,釜山即是表定最後一次會議。解決分歧,從釜山空手而歸。
《全球塑膠公約》大會主席 Luis Vayas Valdivieso 晚間在全體大會上表示,「有一些未解的議題相當有挑戰性,需要更多時間妥善處理。各方普遍同意,在近期的未來重啟本輪會議完成談判。」最後,各方同意以主席文件(Chair’s paper)作為後續討論的文本。
外界預期,第五次談判的第二輪會議(INC5.2)將在 2025 年將召開,但時間、地點尚未公布。
綠色和平全球減塑專案負責人暨代表團團長格雷.福布斯(Graham Forbes)表示,「每一天,各國政府容許污染者持續製造塑膠,代價都由我們承擔。這次的延議將對人類與地球造成嚴重影響,無情地讓深陷塑膠污染危機的人們成為犧牲品。」
(延伸閱讀: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未果,大會宣布延會再議 綠色和平表示戰鬥仍會持續)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未果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焦點分歧,「減產」還是「回收」?
本次談判的癥結點在於是否將「塑膠減產」寫入公約文本。
中南美洲國家巴拿馬在談判的第四日(11/28),針對公約第 6 條款「永續生產」(Sustainable Production)提出建議草案──即在公約文字中納入「原生塑膠聚合物生產減量」──獲得包含加拿大、英國、歐盟 27 個成員國等超過 100 個國家的廣泛支持。
然而,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俄羅斯等「志同道合集團」(Like-Minded Group)國家反對塑膠減產寫入公約,主張聚焦加強回收、減少塑膠廢棄物。
三名來自支持塑膠減產的「高野心聯盟高野心聯盟(Higher Ambition Coutries):支持塑膠減產、倡導人權保護,並主張減少或終止塑膠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使用,包含挪威、歐盟、英國、加拿大、盧安達、祕魯及非洲國家等。」談判員向媒體資料來源:Politico, UN plastic treaty talks end without a deal透露,沙烏地阿拉伯聯合其他石油及塑膠生產國,阻撓任何可能減少塑膠生產的公約提案。而且在過去兩年的幾乎每場談判中,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俄羅斯等國一再遭指控拖延談判進程、阻礙公約的實質進展。
為何這些國家對減少塑膠產量的全球目標格外擔憂?英媒分析資料來源:BBC, Global plastic talks collapse as oil states rebel
,隨著各國轉向電動車等乾淨能源的技術,預計自 2026 年起,大多行業對石油的需求將下降,惟塑膠是所剩不多的其中一個成長市場。
綠色和平全球減塑專案負責人 Graham Forbes 表示:「面對下次會議,各成員國的任務已經非常明確:『高野心聯盟』的多數國家,勢必得突破石化產業遊說者及少數國家的阻撓,達成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目標和措施,減少塑膠生產。」
原因二:石化產業發動字海與人海戰術
根據智庫 InfluenceMap 的分析報告,自 2022 年 3 月以來, 有 311 份企業聲明透過社群媒體、公開聲明、諮詢回應和媒體干預等方式反對塑膠減產,其中高達 93% 來自石化產業,顯示該產業正積極透過各種傳播渠道抵制推動塑膠減產。
另外,來自石化產業的阻撓也是史無前例。根據非營利組織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11 月 27 日發布的分析報告,多達 220 名化學公司和石化產業遊說者參與 INC5 會議,是公約五輪談判會議中人數最多的一次,超越 INC4 的 196 人、INC3 的 143 人紀錄,企圖削弱針對塑膠源頭減產的約束力及討論。
在談判現場,綠色和平動員歷次規模最大的 27 人跨國代表團,積極與各國政府談判代表對話,全力抗衡場內 220 名遊說者的影響,無懼人數劣勢。
(延伸閱讀:全球塑膠公約INC 5藏220名石化說客 綠色和平:別讓少數人犧牲地球)
原因三:美、中態度曖昧
![綠色和平於韓國釜山全球塑膠公約談判現場舉行例行記者會。](https://www.greenpeace.org/static/planet4-taiwan-stateless/2024/12/ca98f454-%E7%B6%A0%E8%89%B2%E5%92%8C%E5%B9%B3%E6%96%BC%E9%9F%93%E5%9C%8B%E9%87%9C%E5%B1%B1%E5%85%A8%E7%90%83%E5%A1%91%E8%86%A0%E5%85%AC%E7%B4%84%E8%AB%87%E5%88%A4%E7%8F%BE%E5%A0%B4%E8%88%89%E8%A1%8C%E4%BE%8B%E8%A1%8C%E8%A8%98%E8%80%85%E6%9C%83.jpg)
全球主要塑膠生產國——中國和美國,在談判中態度模糊,且雙雙缺席 12 月 1 日各國敦促簽署強有力公約的記者會。這種猶豫不決的立場,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談判進程。
當守護地球、為下一代締造更美好未來的契機擺在眼前,實在沒有模糊的空間。綠色和平把握分秒,在會場上誠懇地傳遞全球數百萬支持者和科學家對無塑未來的期盼,以此鞏固「高野心聯盟」代表對「塑膠減產」的堅定信念。
同時,我們也鼓勵他們在全體會議上積極發聲,用行動影響尚未明確立場的國家代表,形塑公約必須強而有力的正向氛圍——因為,這才是真正多數國家的聲音!
在談判會議場外,綠色和平也努力提供大眾媒體報導方向、聚焦塑膠減產,以此支持場內代表們的對話。
【釜山現場】綠色和平展開關鍵行動,發揮影響力
▲ 11 月 21 日: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在公約談判開始前親赴釜山,全程密切跟進會議進度,並在第一時間將最新消息傳遞給關心環境的臺灣支持者與媒體。 © Greenpeace ▲ 11 月 23 日:國際倡議團體「解開塑縛」聯盟(Break Free from Plastic)聯合綠色和平等組織舉行減塑遊行,超過 1,500 名代表繞行釜山 BEXCO 會展中心,高喊「停止塑膠」。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也帶著巨型媽祖充氣偶現身,吸引眾多民眾關注。 © Greenpeace ▲ 11 月 24 日:綠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解開塑縛」聯盟遞交全球 300 萬人連署書給談判代表——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 Jeff Merkley(左三)及盧安達環境管理局局長 Juliet Kabera(左四),呼籲制定強而有力的塑膠公約! © Greenpeace / Sungwoo Lee ▲ 11 月 25 日:開幕日,綠色和平在現場升起一面「萬眾矚目」的巨型旗幟,飄揚在釜山上空。這面旗幟的巨眼,是由全球支持強而有力的塑膠公約的公民肖像照組成,象徵公民的監督力量,傳達來自全球的減塑呼聲! © Greenpeace / Sungwoo Lee ▲ 11 月 29 日:關鍵談判進入最後 36 小時,各國卻未達共識。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 149 個公民組織在會展中心前召開聯合記者會,督促各國代表「展現勇氣,絕不妥協」(Courage, not compromise),積極推進延宕多時的會議進度。前排持標語、戴黃帽者為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 © Greenpeace / Sungwoo Lee ▲ 12 月 1 日:在會議尾聲,已有超過 100 個國家代表支持由巴拿馬代表針對第六條提出的「塑膠減產」文本內容。圖為巴拿馬的代表團團長 Juan Carlos Monterrey Gomez。 © 達志影像
希望仍在,全球逾百國齊心減塑
儘管在場內外的積極努力下,我們未能在釜山推動通過一份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也未能見證歷史性的一刻,但 Graham Forbes 堅定表示,「在本週的談判過程中,已有超過 100 個國家、代表全球數十億人口,表態拒絕毫無實質內容的公約文本,並向全世界承諾推動一份具有野心的條約」。
而且在會議尾聲,各國代表同意將大會主席的最終文件作為延會討論的基礎,而這份文件的第六條,仍保留了「限制塑膠生產」作為選項之一。
但憂喜參半的是,「限制塑膠生產」的選項旁,卻也列出了「本文刪除」。這意味著在下一次會議前,我們仍迫切需要全球支持者的持續關注,更需要「高野心聯盟」的代表找到突破石化業遊說和少數國家阻撓的方法,才能保住這關鍵條文,真正制定出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守護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