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4 mins

海岸快篩,全民為海洋健檢

作者: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顏寧 & 荒野保護協會 胡介申

※ 原文刊登於聯合報論壇和線上論壇

臺灣的海岸有什麼「塑」?綠色和平及荒野保護協會歷時一年,與其他公民團體,行腳環臺四次,快篩調查海岸垃圾,並提供未來公民都可進行的海岸健檢方式。

如何量化海洋塑膠染?全球環境永續的最新挑戰

在臺灣,2018年六月開啓塑膠吸管限用之路,到今年七月大型連鎖速食、咖啡與超商相繼改用不須吸管的就口杯蓋,減塑行動逐漸在消費產業中蔓延。今年初從聯合國環境大會、巴塞爾公約會議、東協峰會,至剛結束的G20峰會,海洋塑膠污染一直是全球高峰會上的焦點議題。若以星球視角觀察,地球上的居民忽然意識過去60年為了便利生活大量生產、過度使用與輕易拋棄的塑膠包裝,原來超過9成都沒有消失,而是以不同尺寸與型態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水、空氣、土壤與海洋中。

2015年聯合國明確將減少海洋污染納入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但是,當具體討論要如何檢視各國工作成效時,卻遇到「還沒有可用的量化指標」的困境!換句話說,相對於減碳,全球有「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5度C」的共同目標。但是,要如何減少海洋廢棄物?究竟有多少海洋廢棄物?未來要減量多少?需要花多長時間清理解決?到現在,這些問題仍是各國科學家和政府試圖找出答案的大哉問。

我都可以公民科學家,一起為海岸健檢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左一)及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去年4月於澎湖進行海岸快篩測試。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2018年7月,荒野保護協會與綠色和平取經日韓實際操作,以視覺量化廢棄物的「海岸快篩」調查方法,經過不斷研發修正,最後產出最適合臺灣的方式。由49位受訓的公民科學家,加上簡易的器材,就可在短時間內作大範圍的抽樣調查,計算海岸線上人造廢棄物總量,並拍攝紀錄現場地理環境資訊。這套海岸快篩的調查方法和數據都已公開,想了解自己家鄉的海岸垃圾量的各地團體或個人都能應用、援引與參考。

過去十年,透過一般大眾參與的公民科學在臺灣快速蓬勃發展,資料公開的大數據,不僅能大範圍擴及現場第一手資料的來源,更能作為監督政府的佐證,甚至將對環境的關懷轉為政策進步的推力。2016年,中研院發起、結合民間與六都政府合作的空氣盒子計畫,透過全臺3000個空氣盒子,讓民眾可即時追查PM2.5濃度。對比環保署僅有77個監測站,數量龐大的空氣盒子監測網透過資料公開,能及時反映瞬間與極端的空氣品質,也讓環保署在民意壓力下,規畫逐步在工業區與交通要道等設置1萬多台監測器。

海岸垃圾快篩方法可以找出最需要清理的海岸,集中資源來處理。圖為快篩大隊於新北市瑞芳海岸進行海岸快篩。 © Greenpeace

大數據資料開放,力量無窮

開放大數據資料讓不同的資料有機會互相比對和引用,透過資料的重新整理與分析,有更多潛力創造出新的知識。目前空氣盒子計劃已與41個國家合作,跨國掌握空氣污染的濃度與流動,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PM2.5微型感測資料中心。《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作者阿奇科.布希(Akiko Busch)認為,公民科學最重大的價值便是將人與環境連結起來,讓人產生信心,相信自己的作為能夠改善環境。耗時一年、全臺第一次以公民科學方式調查海岸線的海洋廢棄物總量,接下來期待透過第一年海岸快篩調查的開放資料,吸引更多人投入參與調查與認識海岸和海洋廢棄物,並累積多樣數據資料,促使消除全球海洋廢棄物的作法儘早問世。

海岸垃圾快篩需深入平常不易到達的海岸,實際觀測垃圾量,以統計出海岸垃圾的總量。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閱讀完整《海,有什麼「塑」──臺灣海岸垃圾總體檢 》報告

Greenpeace綠色和平需要您的支持

守護全球海洋免受傷害,還需要您我繼續關心,綠色和平將持續守住這個藍色星球,於全球各地繼續遊說政府及企業加強海洋保護相關政策,包括接下來年將在聯合國會議討論的全球海洋保護區等國際協議。此外,我們的船隊長期在海上調查並揭露海洋破壞的真相,包括過度捕撈、非法作業,以及生態破壞、塑膠污染等等,讓更多全球守護者加入關心,並以具體證據向各國領導人及企業表達守護海洋的迫切性。邀您一同捐款支持綠色和平的國際環境工作!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