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4 mins

無明確期程 減塑里程碑難達成

作者: 綠色和平減塑負責人 張凱婷

環保署於日前公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施行對象與場所,新增百貨、購物中心以及量販店業者,原是正確的方向,然而,卻實施時間的決定權交由地方政府自行提報,不禁令人費解,說好的減塑時程表,還能照表操課,真實兌現嗎?

※ 原文刊登於聯合報

環保署於日前公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擴大現行限制的對象與類型,新增百貨、購物中心以及量販店業者;限用的材質從塑膠擴大為各類材質,預計可大幅減少拋棄式的使用行為。然而,原本設定2020年開始實施的重要里程碑,中央政府卻把實施時間的決定權交由地方政府自行提報,目前僅有臺北市以及新北市主動表示會積極響應政策,面對急迫的海洋塑膠污染,不禁令人擔憂政策何時得以真正落實?

推動減塑已是國際共識,為了改善塑膠污染並促進循環使用,全球已有超過400個企業、政府、金融與學術單位共同簽屬「全球新塑膠經濟承諾」,許多知名的零售通路、設計品牌、快速消費產品等品牌商,宣示要在揭露塑膠足跡、改善設計、發展重複使用模式等等層面合力推動。同時,隨著源頭禁用的趨勢,提倡「循環、重複使用」的新興服務成為被廣泛討論的話題。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提供租借餐盒、租借容器等新創企業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出現,在臺灣也不乏提供飲料杯、餐具、甚至餐具清洗設備租賃的商業模式,社會對循環概念的服務模式採納與支持程度不斷提升,政府以及業者的積極度則成為擴大落實的關鍵。

此外,臺灣除了百貨、購物中心及量販店業,不屬於本次擴大管制對象的超市與便利商店也同樣屬於擁有大量內用區的零售通路業者,像是全聯、7-ELEVEN、全家、家樂福便利購、頂好與美廉社,無不積極往都會區與社區擴店,販賣熟食與擴大內用座位區的趨勢也愈發明顯,這些連鎖品牌在全臺有超過萬家的布局,不僅免洗餐具的使用量不明,在改善拋棄式使用的浪費行為也大有改善空間;環保署應審慎考量將超市與超商業者納入規範,業者本身也應善盡社會責任,發揮企業可帶頭改變的影響力,自主淘汰營運範圍內用的免洗餐具使用,與政府及消費者共同面對海洋塑膠污染的挑戰。

臺灣在減塑政策的腳步一直都是亞洲之先,社會減塑意識更是高漲,綠色和平從今年3月開始,推動全臺九大零售業者的減塑專案獲得超過10萬人的響應,我們鼓勵零售通路業者走在政策之前率先淘汰內用免洗餐具,亦期待環保署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輔導各縣市盡早訂定實施期程,才能達到漸進減塑的政策目標。

相關標籤:

環保行動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