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新聞稿 氣候
5 mins

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倒數100天! 臺灣有效碳定價不能再拖延

作者: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距離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倒數剩下100天,在蔡總統422的淨零轉型宣誓後,環保署或是行政院仍未端出「評估已久」的任何具體作為。環保署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跟去年2020年底提出的版本一樣過時,其中也毫無提及蔡總統所說的2050淨零目標,更缺乏有效的碳定價政策;行政院主責的淨零路徑工作從去年啟動至今超過半年,目前也仍無消無息。

至今距離COP26一百天,只見全球減碳工作邁步向前,臺灣卻依舊在2015年溫管法的舊減碳目標上原地踏步。有鑑於此,綠色和平將在這次記者會上發表臺灣淨零碳排與有效碳定價民意調查報告,以及有效碳定價解盲手冊,希望能藉此提醒政府,淨零轉型這件事全民都在關注。

疫情反撲拖累進度? 臺灣民間與企業仍高度關注氣候變遷問題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臺灣雖然在這幾個月中遭受疫情反撲影響,導致許多單位在工作進度上延後,然而疫情卻無阻臺灣人民對氣候變遷的關心。根據民調結果,對氣候變遷的有感度將近九成,顯示極端氣候已經開始影響到大家的生活,從今年初的缺水,到近期的暴雨以及極端高溫都開始威脅人民的生活品質。然而,臺灣民眾對於政府的法定減碳目標幾乎不了解,只有20%的民眾答對政府現行的減碳目標為2050年減碳50%,這也顯示出政府疏於和民眾溝通氣候政策,執行上也讓人無感。

此外,有八成多的民眾支持蔡總統422宣誓2050淨零碳排,但宣示過後必須實際入法並制定政策,否則就只是停留在政治口號,無法實際帶來影響。最後,針對國際間公認最有效的減碳工具:碳定價,有近九成民眾贊同向排碳大戶收取碳定價的政策方向,並且有高達七成五以上的民眾認為每噸要收500元以上。

國際間的碳定價、碳關稅政策:臺灣已失去超前部署先機

謝衣鳳立委表示,臺灣現在正漸漸失去淨零碳排的部署先機,如今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碳定價作為國際公認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減碳方式之一,不論是世界銀行、OECD、甚至近期的G20的官方公報中都將其視為對抗氣候變遷的最重要的經濟工具。光是在2020年底,全世界已經有61個國家與地區實施碳定價,管制了全球約23%的碳排放,而臺灣仍在這趨勢之外猶豫不決。

對臺灣來說,再猶豫下去也恐怕會後悔莫及,在上週7月14日,歐盟為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55%的目標,正式公布「55套案 (Fit for 55)」,這項法案中便提到「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俗稱碳關稅)」的詳細規劃,並明定將於2023年開始實行,同時美國、日韓的相關政策也在討論當中。臺灣到現在完全沒有實施碳定價,因應碳關稅衝擊,恐怕只能任憑宰割。

蔡總統2050宣誓後三個月未見進度,行政院責無旁貸

蔡壁如立委表示,全世界氣候災難正在發生,北美極端高溫;西歐百年豪雨,德國、荷蘭等國水患成災;日本熱海市豪雨釀成土石流;中國鄭州百年豪雨淹入地鐵。臺灣才剛經歷56年大旱,高雄又豪大雨積淹水,釀成水災。氣候變遷造成氣候災難9成臺灣民眾都很有感,這就是我們要來修氣候變遷法,要課碳費、碳稅的原因。

蔡委員也在記者會上重申民眾黨的氣候變遷法修法版本,碳費(稅)應為每噸300元,每兩年滾動式調升。因應國際碳定價趨勢,規定明年先開徵「碳費」,2026年再開徵「碳稅」,接軌歐盟碳關稅,達成環保減碳、產業升級、社會分配正義的三重效益。立法委員蔡壁如說,如果依照倫敦政經學院(LSE)對臺建議,每噸碳課徵300元,每月電費也只增加45元,相當於一杯珍珠奶茶價格。每月少喝一杯珍奶就能「護地球,救子孫,催生綠色經濟」。

針對碳定價,蔡壁如委員表示,歐盟已經公布碳關稅草案,2023年盤查進口商品的排碳量,2026年開始課徵碳關稅,如果美國、日本跟進,未來臺灣30%出口商品都會面臨碳關稅。臺灣應該超前部署,與其繳納碳關稅給他國,不如臺灣自己課,把資金用於國內減碳,掌握產業轉型先機。蔡壁如委員強調,臺灣建立完整碳定價制度只剩一年半的時間,行政院應該要有積極作為。

蔡英文總統422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排放,但是環保署去年底溫管法修正草案出爐後,至今卻提不出符合國際趨勢的版本。蔡壁如委員抨擊,環保署作為環保主管機關,減碳態度閃爍,甘願受制於經濟部的怠惰,一噸100元的碳費,比中國大陸還低,沒辦法有效引導產業轉型。行政院作為統籌主管機關,應該積極協調各部門減碳政策,督促溫管法修法進度,儘速公布工研院淨零路徑研究成果。蔡壁如委員呼籲行政院「不要讓蔡總統的淨零宣示,成為空泛的政治口號」。

溫管法修法及碳定價機制是臺灣的「氣候疫苗」

洪申翰立委表示,在碳關稅、綠色金融、氣候風險等大環境的影響下,多數企業其實並不排斥相關政策,但仍需要政府及早規劃輔導。政府要負起責任,儘速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並提出具體政策,成為民間與企業面對轉型的靠山,增強臺灣因應衝擊的免疫力。而溫管法修法及碳定價機制的完備就是臺灣面對極端氣候風險的「氣候疫苗」。

去年底與二十位立委聯合提出的《氣候變遷行動法》草案裡,明訂了13個部會分別應主責的減碳、調適事項。希望可以改變現行六大部門別下,各部會消極無作為,涉及跨部門策略無部門主責的情形。另外,行動法中也增訂碳費機制,規定碳定價費率配合階段管制目標的達成程度、國家氣候科學報告階段性評估結果進行定期檢討。並且收取的費用也要兼顧公正轉型、科學研究、獎勵產業創新,作為減緩、調適的資金基礎。

洪申翰呼籲,盡快完備碳定價法規,並儘速執行,逐步擴大碳定價收取對象。因應歐盟2026年正式碳關稅實施,及中長期與碳稅接軌,財政部也要啟動碳稅研擬。面對國際相繼提出減碳政策,財經部門不能再當路人,必須積極迎戰。

蔡總統在4月宣布了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後,其實在年初就指示國發會成立工作小組召集各部會研究淨零路徑,目前已有跨部會小組,分為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運具電氣化、負碳技術四個工作圈,邀集民間專家團體蒐集意見。但必須說這些工作進度都沒有讓外界了解跟對話,這是很可惜的,未來立法倡議速度會越來越快,壓力會越大。希望行政部門加快進程,並加強與民間及產業的對話溝通。

 

政府需強化社會溝通,建構全盤淨零賽局之競爭與治理架構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周桂田主任指出,從各國領袖宣布2050淨零排碳目標,加上歐盟近期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碳定價(碳稅或碳交易)已經現實上驅動全球進入架構嶄新的四個氣候經濟與社會舞台,可以說為(一)全球氣候經濟體系,(二)全球綠色永續社會體系,(三)全球氣候科學與治理交流體系,(四)全球生產鍊安全連結的新的地緣政治競爭。這四個正在急速翻轉的體系,臺灣作為外貿導向、全球科技生產鍊、褐色轉向綠色社會經濟體系、全球氣候科學外交實體,臺灣一個也逃不掉。亦即,全球已經幫臺灣搭建好新的世界歷史舞台。

周桂田主任也表示,本次綠色和平做的民調結果與過去台大風險中心調查來對比,顯示臺灣民眾已經體認到國際氣候經濟社會正在成形的現實,也認知到碳定價施行的必要性。雖然如此,民調也顯示出臺灣政府應強化淨零碳排的風險溝通,包含產業、民眾或利害關係人應更清晰知道政府的規劃路徑與進度。另外政府需要建構淨零碳排的完整藍圖與發展路徑,同時明定淨零碳排的重要產業政策、政策工具、法規之全盤競爭架構讓產業、社會進行轉型準備期。最後在政策上應同時擬定從碳費機制到碳交易機制期程,並且,從碳費機制拉升到具產業綠色轉型、社會再分配之碳稅(能源稅)機制。臺灣,需要重新整備新一波全球氣候經濟與治理競爭之地緣政治競賽,方能翻轉與提升國家治理能耐、韌性與防禦力。

在記者會的最後,綠色和平也再次強調對環保署以及行政院的三大訴求。首先,環保署的新版溫管法需將「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明確入法。再來,環保署新版溫管法必須將「碳定價地板與滾動式調升機制」明確入法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溫室氣體排放費之價格也不得低於每噸10美元,此價格應每兩年定期檢討並滾動式調升。最後,除環保署外,行政院也必須向臺灣社會大眾公布「淨零排放路徑研究成果」,讓全民能共同督促政府落實臺灣淨零碳排的目標。

 

報告全文瀏覽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