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危機和疫情的解方:保護生態人類才真正安全
新型冠狀肺炎的疫情仍然十分嚴峻,儘管各國期望疫苗能全面遏止病毒的侵害,但是真正的釜底抽薪,需要從生態角度思考人類與病毒的距離。為了避免未來的疾病風險,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最全面的跨境解方。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複雜且相互平衡的生態網絡,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可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甚至可能為人類帶來更高的傳染病風險。儘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無法單一歸咎於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然而,我們未來將面臨什麼樣的風險,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病毒疫情確實提供了一些經驗教訓。
文章目錄
跨境解決方案刻不容緩
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引起各國政府正視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剝削,因為它凸顯了接觸野生動物、喪失棲地所帶來的疾病風險。事實上,野生動物並不會為我們帶來危險,而是人類因入侵自然生態系統,危害了自己與動物。至今全球疫情仍無法受到控制,在無力保護自己和環境背後,已付出慘痛的代價。然而,各國政府對於全面合作與改革的急迫性,仍然抱著不切實際的想法。
保護生態系統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改變使用土地的方式是引發新型傳染病的主因。由於農業用途、資源開採和人類居住需求而開墾土地和砍伐森林,造成人類與野生動物進一步接觸,並暴露於危險之中。
生態系統的破壞是人畜共通傳染病發生的來源,由於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失去了屏障,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當野生動物成為病毒的宿主,只要透過蚊子或蜱蟲,就可能傳染給人類。為了保護自己,我們需要保護生態系統免於破壞與剝削,重建大自然的屏障。這必須透過全球性的合作,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才能保護我們所有人。
2030年以前,有系統地保護全球至少30%的陸地和海洋
如何補救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2020年1月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草案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建議,也就是在2030年以前有系統地保護全球至少30%的陸地和海洋。提案具體指出,應標示出生物多樣性的優先保護領域,並建立保護區與連結網。這項行動需要尊重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權利,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意願,並在獲得同意之後充分參與。
這個提案確實充滿野心,但它符合我們目前面臨的全球危機,並獲得了愈來愈多政治上的支持。生物多樣性是全球性的議題,它的喪失及對人類的影響(例如更大的傳染病風險)超越政治版圖與疆界。我們的解決方案需要跨越國界,連結所有人的投入與支持。
現在執行這項行動的重要性更勝以往。《生物多樣性公約》在聯合國的組織架構下,將召集各國政府代表,商討如何保護自然。在新型冠狀病毒導致政府間的合作滯礙難行之時,得以做出全球性的共同回應。
現在最需要集結全球人類社群的力量
《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保護30」,讓我們正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各種影響,包括傳染病、氣候變遷和經濟損失。這項行動的成敗部分取決於它是否能得到各地社區的支持。
全球人類社區的廣泛支持不僅能從根本上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當權者在談判中達成共識,為政策的執行和改革奠定基礎。每個國家都需要建立和維持保護區的運作以及人力,並全球性地合作、提供資源及技術支援,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全球生態危機的解方,來自全體人類與社區,而全面保護,只有透過地球生態的保護,才能真正具體落實。邀請您一同加入,為地球生態及您我的未來,爭取永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