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亮紅燈!臺灣迎來最缺水的枯水期,水庫缺水原因竟是...
2020 年臺灣各地降雨稀少,自 10 月起各水庫都面臨缺水危機,尤其新竹、苗栗、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中南部縣市水情持續拉警報,正在面臨 56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明明四面環海,平均降雨量又是全球的 2.5 倍,為什麼臺灣還會缺水?
2020 年在 11 月結束之前,菲律賓遭遇今年的第 21 個颱風,臺灣則創下 56 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當菲律賓因接連來襲的颱風深受水患所苦,臺灣今年沒有颱風看似是件好事,然而就在 10 月,臺灣氣象史寫下了三項「第一次」:
- 第一次在夏季豐水期進行人工增雨
- 第一次在 10 月召開旱災應變會議
- 第一次在 10 月將水情燈號轉為一階限水的「黃燈」
顯見失去颱風帶來的豐沛水源,臺灣可能面臨冬季無水可用的窘境。
文章目錄
造成臺灣缺水的原因是什麼?
位於亞熱帶季風區的臺灣,天氣及氣候深受季風影響,由於氣候及地勢,降雨狀況可分為豐水期(5 月至 10 月)、枯水期(亦即乾季,為 11 月至隔年 4 月)。豐水期以梅雨和颱風為主要降水來源,枯水期北部、東部仍會因東北季風而有降雨,但中部、南部因受地形阻擋,降雨機會極少,若豐水期雨量不足,則容易發生旱災。
也許您也有發現,2020 年的臺灣梅雨季較短,加上沒有颱風登陸,導致雨量稀缺。水利署表示,6 月迄今主要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僅約歷年平均值的 2 至 6 成,是造成今年下半年旱象主要原因。
目前全臺各地水庫的總蓄水量是近 17 年同期最少,甚至比過去 17 年少了 30%,全臺逾三分之一的水庫蓄水量剩不到一半,即將面對最缺水的冬天。
進入枯水期的臺灣該怎麼辦?
臺灣中南部地區的乾季真的都不會下雨嗎?倒也未必。有兩個狀況會使中南部地區在乾季仍能有雨水進帳,但發生次數並不多。
- 在中國華南上空,有時會有類似鋒面的雲雨帶發展。如果這些雲雨帶順著高空氣流向東移至臺灣,有可能為全臺各地帶來雨勢。
- 在冬、春兩季,低緯度的海面溫度仍然偏高,所以熱帶系統(包含颱風)依舊有機會在此發展。這些熱帶系統的水氣,有可能藉由高空氣流移動到臺灣附近,讓全臺各地轉為陰雨的天氣。
即便乾季迎來降雨,如果降雨量偏少,或是雨沒有下對位置,落入瀕臨乾涸的水庫裡,依舊無法為水庫止渴。目前,經濟部水利署已經針對桃竹苗、臺中以及嘉南地區實施夜間減壓供水,並於 10 月下旬停止供灌桃竹苗部分地區的二期稻作,讓水資源的利用發揮最大的效益。此外,水利署也實行人工增雨、抗旱水井及埤塘水源調度、海水淡化等措施,以爭取額外的水資源。在設法增加額外水資源的同時,也向民眾呼籲節約用水。
氣候變遷可能提高未來缺水頻率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目前臺灣全年總降雨量並無顯著變化,但有雨季降雨量增多、乾季降雨量減少的趨勢,並伴隨降雨時數減少的現象。當降雨天數變少,總雨量不變,代表下雨強度加大,意即短時間強降雨發生的次數將會增加,對水庫挑戰很大,更可能造成淹水問題。
密集的強降雨不僅使水庫因無法一次容納太多雨水,而必須經常洩洪,使您我能利用到的水資源變少,更可能導致山區、低窪、沿海地區因強降雨而發生淹水、土石流等災害。此外,降雨強度的增加也會從上游沖刷更多泥沙進入水庫,造成水庫淤積問題,使有效蓄水容量變少,將不利於水資源的保存。
氣候與您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日益頻發的強降雨不僅造成災害,對水庫蓄水能力、民生、農業、工業用水等也有直接影響。「缺水」,可能逐漸成為您我無法迴避的氣候危機。
水情告急期間,除了一同珍惜水資源,更需要有您督促政府與相關企業,在經營策略和能源使用上做出實際變革,實踐轉用再生能源,並且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才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守護您我及下一代的家園。
※本文章為綠色和平與台灣颱風論壇合作
延伸閱讀:
全球與東亞各地陸續宣布碳中和目標,臺灣別在對抗氣候危機上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