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碳費促使能源轉型,維持臺灣出口競爭力
以出口貿易為重要經濟實力的臺灣,隨著歐盟、美國與中國大陸等的主要貿易夥伴將相繼祭出「碳關稅」,將受到哪些影響?加速能源轉型、使用再生能源已經不只是環保考量,更是維繫競爭力、守護經濟命脈的必經之路。
難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總是互相牴觸,是需要權衡的天平兩端?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發展會拖慢經濟成長的進程?這樣的觀念已經過時,如今臺灣的經濟不只需要再生能源,甚至將高度倚賴再生能源的發展。
文章目錄
台積電為什麼大買再生能源?
自 2020 年以來,台積電大張旗鼓轉用再生能源,不僅與綠能業者簽約,大量採購綠電,更宣布在 2030 年前再生能源使用率將超過 25%,並在 2050 年前達到 100% 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會如此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背後的主因,是重要客戶Apple蘋果公司宣布企業 100% 轉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更要求供應鏈也須逐步達到 100% 使用再生能源。

除了蘋果公司以外,Microsoft微軟、Google谷歌與Samsung三星等全球各大品牌都紛紛祭出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許多企業不僅要求自身達成,也將這樣的目標擴及整體供應鏈。換句話說,未來想要繼續供貨給這些國際大廠,供應商必須及早改變能源使用方式,臺灣作為國際供應鏈重要一環,尤其需要提早佈局。
碳關稅:市場大門為再生能源而開
如今這樣的趨勢已經不限於自我鞭策的國際領導品牌。許多貿易體不僅在轄內開始徵收碳費或碳稅,要求碳排量大的工業大戶擔負「碳污染」的環境與社會成本,更將開始執行「碳關稅」政策。
什麼是碳關稅?
碳關稅(carbon border tax,或邊境碳稅)是指貿易體在進口高耗能產品時所徵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主要針對進口產品中的碳密集型產品進行徵收。
例如宣示要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的歐盟,2023 年起將對在生產地未課過碳稅的進口貨品課徵碳關稅;美國新上任的總統拜登(Joe Biden)也已提出,要對「未能履行減碳義務國家的碳密集產品」課以碳關稅。

2021 年 1 月 綠色和平首爾辦公室公布的一項研究,針對這些新的碳關稅規定,計算韓國出口產業可能需要付出的碳關稅,結果顯示從 2023 年起,光是在鋼鐵、石化、電池、汽車等大宗的出口產業上,韓國每年就可能需要付出 5 億 3 千萬美金(約 160 億新臺幣)碳關稅給美國、歐盟與中國大陸。考慮全球將隨著減碳時限逼近而增加碳關稅,若韓國仍不積極減碳,到了 2030 年要付給上述3個貿易體的碳關稅高達 16 億 3 千萬美金(約 500 億新臺幣) ,重重打擊出口產業。
同時,全球鋼鐵業在 2018 年的利潤比率不到 10%,然而未來鋼鐵業將須支付歐盟出口產品價值超過 10% 作為碳關稅,意味著若不使用再生能源,鋼鐵產業的出口將無利可圖。

這份報告的估算結果對臺灣是很重要的警訊。對同樣以出口為主的臺灣來說,中國大陸、美國與歐盟分別為臺灣的第一、第三與第四大貿易對象。同時,臺灣企業對 G20 承諾淨零碳排的國家出口額達總出口額的 70%,這些國家一旦開始徵收碳關稅,對臺灣的出口競爭力將產生致命的影響。
徵收「有效」的碳費,穩固臺灣出口體質
因此,要維持臺灣的出口產業實力,首先需要跟上國際的減碳目標,在 2030 年前減碳 45%,並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而要實際達成減碳目標,必須針對臺灣的碳排大戶確實管制。由於碳排大戶所製造的二氧化碳,多是來自使用大量火力發電所生產的電力,因此用電量大的企業與機構也應納入規管。

根據能源局統計,工商業用電佔全臺用電 73%,而其中用電量超過 800kW 的用戶就佔了全臺 50% 的用電,其用電更製造臺灣至少 30% 碳排。國際上針對用電大戶多制定碳稅或碳費,以價制量,讓用電者支付成本,或有誘因更積極節能減碳。臺灣在溫管法訂定了六年後,也終於研擬要推出碳費制度,只可惜外傳環保署規劃收取的碳費僅每公噸 100 元新臺幣,實在太低。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建議,若要達成控制全球升溫在攝氏 1.5 度以內的目標,碳價應達到每公噸新臺幣 1500 至 3000 元,綠色和平也分析,至少每公噸 1000 元新臺幣的碳費才能在臺灣達到減碳的實效。目前規劃的碳費,恐怕對高碳排企業不痛不癢,僅淪為收費的形式。

臺灣在全球減碳工作成果中處於後段班,必須急起直追。邀請您支持綠色和平推動臺灣政府修正減碳目標以符合IPCC建議於2050年淨零碳排,且制定有效碳定價,並隨時間與需求調整碳費高度,實際減少臺灣的碳排問題。這不僅是造福氣候與環境,更能保障臺灣產品出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