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存在銀行的錢,是否被用來資助化石燃料,助長氣候變遷?
您是否知道,自己存在銀行的錢,都被用來資助哪些企業與活動了呢?全球有眾多金融機構都已紛紛承諾,不再融資助長氣候變遷的企業,然而,仍有部分銀行繼續提供資金給化石燃料產業......
2021 年 3 月 10 日,綠色和平的行動者駕駛滑翔傘降落在位於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總部大樓,於大樓外牆懸掛「停止資助氣候殺手!」的巨型標語,與此同時,另一位行動者乘滑翔傘繞行建築,手持旗幟倡議:「立即為氣候行動」。
綠色和平之所以展開此次倡議行動,是因為 2021 年初,一項針對歐洲中央銀行融資結構的分析報告顯示,即使全球暖化日益加劇,歐洲央行在 2020 年仍然提供高達 3000 億歐元的資金給化石燃料相關產業,包括殼牌(Shell)、道達爾(Total)、埃尼(Eni)、OMV 集團和西班牙國家石油公司(Repsol)在內的 60 多家化石燃料公司都雨露均霑。
歐洲央行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券購買者之ㄧ,許多銀行貸款給化石燃料企業後,再以這些企業的債券為擔保,向歐洲中央銀行借款。依照歐洲央行目前的擔保品規定與估價準則,並沒有考慮化石燃料公司在環境與氣候的風險,不但接受化石燃料產業債券作為擔保品,甚至沒有根據碳足跡與環境危機來調降債券的估價,大量放款給提供高污染企業貸款的銀行,此舉等於變相鼓勵私有銀行繼續資助高污染與高碳排的企業。
文章目錄
化石燃料產業環境成本高,投資風險亦日高
因為氣候變遷越演越烈,近年各國政府紛紛減少對化石燃料產業的補貼,並制定碳定價等機制來管制碳排放,這表示減碳不但是世界趨勢,對企業來說更是財務上的理性選擇。當越來越多消費者擁有環境與氣候意識,國際品牌也紛紛要求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未來與化石燃料相關的投資將會面臨更高的風險。
正因為同樣理由,自從臺灣開放綠能交易市場,企業能夠直接向售電者業購買再生能源後,不僅臺灣 Google、台積電等科技相關公司旋即積極採購,金融業者也開始加入再生能源採購或者融資的行列。
銀行業紛紛投入再生能源懷抱
例如國泰金在 2019 年底完成全臺首宗綠電購電案,元大金控則在 2020 年底,宣布旗下四個據點將 100% 使用再生能源供電,希望作為一個重要的起步,加速邁向低碳永續經營的目標。另外,永豐銀行則在 2020 年啟動綠色金融的計畫,提供融資服務促進綠能產業發產,更在 2021 年打造綠電交易平臺,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
不過,除了以融資支持再生能源,其實在氣候行動上,銀行還有一個更重要且有力的角色:停止資助助長氣候危機的化石燃料產業。
全球上千機構與銀行撤資化石燃料
自 2012 年起,全球有眾多企業與機構都紛紛響應了對化石燃料的撤資,加入的單位包括宗教團體、基金會、學校等,例如劍橋大學、史丹佛大學,洛克斐勒基金會,還有臺灣大學,都已經宣布所屬資金將不再投資任何化石燃料產業。截至 2020 年 8 月,已有超過 14 兆美元不再資助化石燃料,加入此氣候行動的機構突破 1,200 家,包括超過 100 家金融機構。
這些金融機構在亞洲有日本的三菱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以及新加坡的華僑銀行、星展銀行與大華銀行。而在臺灣,2019 年玉山銀行也終於宣布,為了改善空污、減緩暖化,並落實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將不再對燃煤火力電廠專案提供融資服務,既有案件屆期後也不再續約,成為臺灣第一家宣布對化石燃料撤資的銀行。之後國泰金控也在 2020 年跟進,雖然沒有承諾既有案件屆期後也不再續約,但將不會再新承作燃煤火力電廠專案融資,對環境無疑是個好消息。
金融業手中握有許多人辛勤工作賺取的存款,要如何投資與運用這些資源,確保其投注在讓世界更好的產業,銀行的責任十分重大。期待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正視自己的力量,建立更符合永續價值的放貸標準,而您我也可以告訴自己的銀行,把我們的存款用在更永續的地方。
延伸閱讀:
- 世界地球日前夕,巨型碳定價裝置藝術送門口!綠色和平盼環保署予地球一份減碳大回禮
- 東南亞再生能源市場發燒中!東亞G3看見投資潛力
- 無人能倖免於氣候危機:淺談《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
- 東南亞在對抗氣候危機上迎來進展!政府與金融業責任重大
- 化石燃料的喪鐘響起了,全球金融界逐漸撤資燃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