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5 mins

超市超商減塑很難?綠色和平舉辦無塑工作坊,先從這十項商品開始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您對減塑抱有哪些想像?自備容器、拒拿塑膠袋、減少外帶?在生活中避免塑膠製品固然值得鼓勵,但減塑責任可不能只落在消費者身上。販售商品的零售通路,如超市、超商,都應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量,提供更環保的選擇,但往往因「困難」為由而停滯不前。2021 年 11 月,綠色和平舉辦工作坊,與業者面對面了解癥結點,一同腦力激盪發想可行的解決方案。

減塑風潮全球盛行,零售企業的角色不可忽視。您知道嗎?超市高達九成生鮮商品都有塑膠包裝,但是其實它們掌握銷售模式的決定權,發揮減塑的潛力相當高,如果能直接將蔬果去除包裝、引進新的物流與無塑填裝的供應模式,相信可以帶來新局面。

2021 年 11 月 24 日,綠色和平舉辦「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邀集臺灣超市與零售企業,包括統一超商、家樂福、全聯等代表,討論無塑供應模式的障礙與挑戰,雙向交流發想零售減塑的做法與新模式。

2021 年 11 月 24 日,綠色和平舉辦「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與會者包括統一超商、家樂福、全聯等企業代表,以及無塑包裝產品供應商和成大研究團隊。
2021 年 11 月 24 日,綠色和平舉辦「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與會者包括統一超商、家樂福、全聯等企業代表,以及無塑包裝產品供應商和成大研究團隊。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臺灣的超市、便利超商,可能做到無塑販售嗎?

只要透過集思廣益、多方合作,改變現行「用了就丟」的消費習慣,無塑販售絕對不是不可能!過去兩年以來,在綠色和平積極溝通與推動,以及廣大消費者支持之下,臺灣零售通路出現越來越多的無塑模式,包括:

  • 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宣示會投入建置循環杯等容器租借模式
  • 家樂福在桃園青埔店嘗試裸裝販售的洗衣精、蔬果或碗盤清潔劑,消費者可以自備容器購買日用清潔劑,省去塑膠包裝

消費者的支持,說明了循環包裝模式在臺灣,已在萌芽起步。

四月起,全家便利商店於桃園市府店提供循環便當與循環杯的服務。
四月起,全家便利商店於桃園市府店提供循環便當與循環杯的服務。 © Greenpeace
家樂福桃園青埔店嘗試裸裝清潔劑補充站,消費者可以自備容器,購買無塑填裝的洗衣精、碗盤或蔬果清潔劑。
家樂福桃園青埔店嘗試裸裝清潔劑補充站,消費者可以自備容器,購買無塑填裝的洗衣精、碗盤或蔬果清潔劑。 © Greenpeace

不過,目前的嘗試還在初步,超市零售業者距離為主力銷售品項推出無塑選擇,以及擴大嘗試的規模,還有一段路要走。

自 2020 年,綠色和平透過一系列論壇與線上交流會,為臺灣引入國際社會的減塑成功案例,並邀請專家分享經驗,例如英國超市 Waitrose,因數度在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零售減塑評比中名列前茅,臺北辦公室集邀請 Waitrose 超市代表參加線上交流會,向臺灣零售業者分享裸裝販售計畫「Unpacked」執行經驗。此外,更由臺灣循環容器業者「好盒器」、已累積循環杯與循環便當實行經驗的全家便利商店,分享嘗試循環模式的成果。

延續過去論壇所累積的溝通,2021 年 11 月的工作坊中,綠色和平邀集零售業界代表,包括生鮮、商品採購、店面營運、供應鏈管理、永續溝通等部門,以及創新方案實踐者與專業人士共 30 位代表,交流減塑在執行層面的經驗與困難。

用數據說話:「重複使用」的減塑、減碳效益顯著

超市超商該如何減塑?可達到什麼成效?該從哪些品項開始?適合哪種替代方案?綠色和平超市專案主任羅祖珍表示:「企業需要朝向淘汰包裝,以及創新物流與供應模式,目標在 2025 年減少 50% 的塑膠包裝。其中,『重複使用』包括容器循環、無塑填裝等方法的減塑潛力令人期待。」

成大研究團隊的林心恬教授,為「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的與會者分享研究成果,鼓勵零售通路業者從10種主力產品類別開始減塑。
成大研究團隊的林心恬教授,為「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的與會者分享研究成果,鼓勵零售通路業者從10種主力產品類別開始減塑。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國際上有越來越多針對「重複使用的效益」進行研究的報告,發現無論是減少材料使用、節省水資源、減碳,甚至是增加就業機會、減少企業開支等方面,重複使用方案都完勝一次性塑膠

不過,臺灣目前仍缺乏依據在地超市銷售品項的數據,以及轉換成重複使用方案後對環境有哪些效益的研究。因此綠色和平與成功大學團隊合作「臺灣無包裝研究」,引領團隊的林心恬教授也於工作坊將研究結果,分享給在場的零售業者。

林心恬教授分享,「根據經濟部、農委會的資料估算,臺灣超市十項主力商品,包括蔬菜、水果,瓶裝飲料、清潔劑等品項,總計每年會產生 1,570 萬公⽄的塑膠包裝,約 18 億 3,500 萬件塑膠垃圾!」其中,蔬果及飲品塑膠垃圾量最多,有過度包裝的傾向,除了數量,洗衣精、沐浴用品、清潔用品、瓶裝牛奶等容器較重,使用材料較多。為了有效減塑,零售通路業者需要從這些超市常見的主力商品、一次性塑膠用量大的項目著手:

  • 食品:水果、蔬菜、雞蛋、米豆類乾貨
  • 飲品:瓶裝水、瓶裝牛奶、瓶裝飲料、現煮飲品
  • 清潔用品:沐浴用品、洗衣精

然而,零售業者擔心消費者是否能接受重複使用的銷售模式,因此猶豫且遲遲不願改變。消費者真的這麼排斥減塑嗎?根據成大團隊採用問卷調查,從 656 份有效回覆中,得出的結論是:消費者對於重複填裝的意願是高的,40% 左右的消費者接受水果、蔬菜裸賣,高達 65% 消費者願意以重複填裝購買現煮飲品,願意選擇以重複填裝模式供應的瓶裝水、瓶裝飲料的消費者也有38%、31%。

參與工作坊的零售通路業者,用手機拍下「適合以重複使用模式銷售的10項品項」。
參與工作坊的零售通路業者,用手機拍下「適合以重複使用模式銷售的10項品項」。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林心恬教授估算,「假設有一間市佔率20%的企業,只是依照目前調查出的消費者減量意願推行無塑販售,塑膠垃圾減量的效益,可相當於 2,177 場淨灘清除的塑膠垃圾量,換算成碳排放一年可減 266 萬公斤,相當於 6.8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若想要務實地構思商品販售模式,必須考慮品項性質,參考臺灣或海外市場上已有以重複使用方案供應與銷售的案例,例如:

  • Return 循環容器押金制:適合用於瓶裝水、瓶裝牛奶、瓶裝飲料、現煮飲品
  • Refill 重複填裝自備容器:適合例如蔬果(亦即裸賣),雞蛋、米豆類乾貨,以及清潔用品、沐浴用品、洗衣精

後續,綠色和平將與成大團隊正式發布這份研究報告,鼓勵企業積極向消費者溝通減塑成績,應用循環容器、無塑填裝(包括蔬果裸賣)等重複使用的減塑策略,促成零售一次性包裝實質改變。

即使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太多無塑填裝的選項,但消費者已經有一定的意願去嘗試,如果未來有更多選項出現,而且更加熟悉與方便,消費者的意願潛力可望再提高。

零售業者如何評估減塑成效?研究團隊提供試算工具

綠色和平希望協助業者更快地調整販售模式,減少對一次性塑膠的依賴,因此在工作坊為各企業安排了一個環節,提供成大團隊設計的試算工具,讓企業依照各自的塑膠用量評估無塑潛力,以及將減塑成績換算成環境效益,藉此鼓勵各業者勇於嘗試。

企業代表表示,研究結果有助於企業檢視整體減塑策劃,了解如何才能達到減塑和重複使用標準,哪些是需要優先減量的品項,投入在不同的減塑策略有機會帶來不一樣的效益;也有業者回應,透過這份試算工具,可以呈現塑膠廢棄物減少、碳排放量減少的具體成績,有助於向消費者溝通。此外,與會者好奇提出,計算方法是否也可以細部微調,符合不同的通路特性?

林心恬教授回應,「今天分享的目的,是先提供一份相對簡單的模型,讓大家開始試算。習慣與改變的確不容易,但零售在減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重複使用的策略是減少塑膠包裝最有效的方法。」只要跨出第一步,改變就有機會發生。

放下限制,分組討論減塑障礙、發想解決方案

綠色和平超市專案主任羅祖珍,以簡報分享全球減塑趨勢,並引導業者思考適用於臺灣的銷售模式,達到源頭減量。
綠色和平超市專案主任羅祖珍,以簡報分享全球減塑趨勢,並引導業者思考適用於臺灣的銷售模式,達到源頭減量。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雖然減塑轉型的背後需要花費心力,例如改變經營模式、店面空間規劃、供應商配合等,但在國際上這仍是大勢所趨。綠色和平專案主任羅祖珍分享道,「在過去的論壇與交流會中,曾有無塑模式創新業者分享作法與挑戰,例如採行裸裝銷售的英國超市Waitrose,提到裸裝銷售過程中需要注意不違反法規,也不能造成更多剩食(淘汰食品),以及需要權衡可能引致顧客過敏的風險,因應必要的調整,有許多挑戰需要跨部門討論並合作一一克服。」

在四個小時的工作坊中,現場透過問題引導,邀請不同企業、不同部門的代表共聚一堂,思考重複使用的模式在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生產、批發、零售、消費端,存在哪些障礙,以及可能解決的方法。在分組討論間,雖然與會者隸屬不同公司,仍熱烈分享在執行層面遇到的困難,包括:成本增加、包裝安全性、食材保存期限、消費者配合度,以及法規限制等。

綠色和平團隊在席間專心聆聽,了解業者考量,也引導思考:「有什麼是現階段可以做到,有助於突破現狀的嘗試?」打破阻礙改變的慣性思維。其中,裸裝銷售業者及清潔劑補充機業者也參與討論,分享無塑填裝的實行經驗。

工作坊安排了小組討論的環節,邀請業者針對生產、批發、零售、消費端,列出「重複使用模式」的困難點。
工作坊安排了小組討論的環節,邀請業者針對生產、批發、零售、消費端,列出「重複使用模式」的困難點。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參與者寫下障礙減塑的癥結點,釐清在落實無塑販售的過程中,可優先解決哪些困難。
參與者寫下障礙減塑的癥結點,釐清在落實無塑販售的過程中,可優先解決哪些困難。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參與工作坊的零售通路業代表,集思廣益具有潛力的減塑方案。
參與工作坊的零售通路業代表,集思廣益具有潛力的減塑方案。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在眾人集思廣益與腦力激盪中,也得出一些具可行性和潛力的切入點,例如:

  • 填裝容器的標準化,開放給食品使用,例如可通用的蛋盒
  • 透過政策,正面表列幾種蔬果,制定法規在幾年內完全裸賣
  • 似循環容器的方式,販售蛋、米等類型的商品
  • 以社區型的門市優先進行嘗試,培養消費者習慣
  • 希望政府可以提供重複填裝設備補助或租稅減免,減少業者初期的營運成本

企業代表分享,透過彼此的想法交流更為清晰,也從同業已有的嘗試學習,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

消費者期待、企業ESG表現、零售氣候行動,皆是減塑的關鍵動力

如今,減塑已經不只是為了解決海洋污染問題,更是回應消費者期待、企業增進ESG表現的趨勢。而零售去除一次性塑膠,其實也是減少碳排、響應氣候行動相當重要的一環。根據研究報告,2019 年全球塑膠的生產和焚燒產生超過 8.5 億公噸溫室氣體,相當於 189 個 500 百萬瓦燃煤電廠的總排放量。塑膠全生命週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極不利於全球社會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之內的目標。

在全球投資者與政府不得不正視氣候危機的此刻,零售業者必須把握時機,以創意改變固有的銷售習慣,為消費者及未來世代,提供更永續的選擇。

減塑不僅是為了解決環境污染,也是回應消費者期待、企業增進ESG表現的趨勢。期待零售通路業者參加「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後,能將願景落實在執行層面上。
減塑不僅是為了解決環境污染,也是回應消費者期待、企業增進ESG表現的趨勢。期待零售通路業者參加「無塑填裝與蔬果裸賣工作坊」後,能將願景落實在執行層面上。 © Greenpeace / Chong Kok Yew

後續,綠色和平也會彙整工作坊成果,徵詢專家建議與看法,就臺灣整體邁向無塑填裝或更多無塑選項,需要哪些法規支持、企業轉型無塑銷售的資源,甚至共通的基礎建設,統整方向,同時持續透過會議、電話與直接對話,督促零售企業實行無塑。

零售減塑還待更多進展,讓臺灣朝向無塑未來更進一步!接下來,綠色和平專案團隊將持續:

  • 監測企業減塑進展,確保朝向減量與重複使用方案
  • 與企業直接溝通,推動企業制訂積極的減塑目標
  • 引進更多無塑案例,激發企業朝向無塑未來創新發想
  • 推動 2025 年達到一次性塑膠用量減半

邀請您以行動支持綠色和平的減塑工作,與親友分享文章訊息、在生活中落實減塑,您也可以向您常去的零售通路表達重複填裝的需求,讓業者知道「消費者期待更環保的選項」,一同促成臺灣早日邁向無塑願景,為您我及下一代爭取更乾淨、宜居的家園。

延伸閱讀:

相關標籤:

臺灣環境議題解決方案減塑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