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3 mins

《海洋保育法》卡關的同時,海洋生物正在凋零——政府何時才能兌現立法承諾?

作者: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小組

受新冠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與大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在不能出國的日子裡,各國人民逐漸走往鄰近家鄉的山海美景。響應今年聯合國的世界海洋日主題「振興:為海洋的集體行動」,即是希望喚起人類對海洋的重視,但是四面環海的臺灣,迄今卻仍未有《海洋保育法》!

對此,綠色和平於今年5月底啟動為期兩個月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計畫,將十大《海洋保育法》訴求公開於政府建置的平台上,並串聯多個海洋友善店家、民間團體共同舉辦講座及體驗課程,各式活動邀集知名海洋文學作家、律師以及海洋工作者等,期望讓民眾有感於《海洋保育法》的重要性與急迫性,至平台附議,加入這場捍衛我們臺灣海洋的保育戰。

臺灣的海洋出了什麼問題?

臺灣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多樣的海洋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獲「福爾摩沙」的美名。然而在長期的漁業消耗與人為開發等破壞下,臺灣目前面臨著生態棲地破壞、漁種數量下降、過度捕撈等危機,數據在在顯示海洋健康已大不如前。

根據一篇回顧144個海洋保護區的研究成果顯示,劃設達30%的海洋保護區不僅能改善生態多樣性與生物量,亦能增加其周遭的漁業產量和獲益。因此,全球均努力推動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的劃設,以降低人為干擾達到自然生態的恢復,進而保護生態棲地內的所有生物。

然而,設立海洋保護區仍需有良好的管理範例,才能達到原本設立的目標與成效。臺灣部分區域雖已劃設海洋保護區,然而實際上卻面臨著劃設面積過小、未充分考量生態連接性,保護區範圍僅占全臺可管理海域面積的8.17%,除了未能達成《愛知目標》的10%,更遠遠不及國際趨勢於2030年前成立30%海洋保護區的目標。

此外,臺灣目前的海洋保育工作零星散落在各法規,如《野生動物保育法》、《漁業法》等,加上主管機關權責不清,令責任難以歸咎,多頭馬車之窘境導致最基本的《海洋保育法》至今都無法通過。以屏東車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為例,即便此區劃設為海洋保護區,但仍隨處可見的棄置漁具、漁網,使海洋生物面臨被纏繞致死的景象。

2022年5月綠色和平拍攝於屏東車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可見廢棄漁具散落各處
2022年5月綠色和平拍攝於屏東車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可見廢棄漁具散落各處 © Greenpeace
2022年5月綠色和平拍攝於屏東車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魚類遭纏繞致死
2022年5月綠色和平拍攝於屏東車城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魚類遭纏繞致死 © Greenpeace

現場見證海洋保護區一片荒蕪的淨海之旅

去年綠色和平於世界清潔日在海洋保護區,同時也是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海域淨海,總計清出422公斤海底垃圾。而現場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本應是復育生態的海洋保護區,呈現出來卻是滿滿的廢棄漁網和塑膠垃圾,其中又以漁具、寶特瓶等佔多數。

此結果,正揭露出政府空劃設保護區,卻欠缺完整法規而未能積極管理。因此綠色和平起而行動,號召全民關注已經荒蕪的海洋生態,同時串聯多家民團共同推進《海洋保育法》立法,在《海洋保育法》框架下,讓海洋保護區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從海洋打撈上來等待清潔的垃圾(2021年9月攝於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海域)
從海洋打撈上來等待清潔的垃圾(2021年9月攝於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海域) © Greenpeace

《海洋保育法》肩負著整合整體海洋保育目標,並為本於生態系統的保護政策,法案通過將能緩解目前權責劃分不清的困境,有效建立海洋保育工作協調機制。當全球齊喊「2030年保護至少30%海洋」,以及越來越多調查報告指出,海洋與氣候息息相關,健康的海洋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時,臺灣應盡速通過法案,實踐永續海洋的目標。

※ 原文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