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6 mins

海洋保育法草案附議達成!多場海洋保育相關街講、講座、活動精彩回顧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2 年夏天,綠色和平展開一系列「海有我在」活動,包括講座、淨灘、街講等,凝聚公眾意識並簽署附議,推動行政院盡速提交《海洋保育法》,為臺灣海洋提供具整合性的管理機制,保護日趨枯竭的海洋生態與海洋資源!短短兩個月內,不僅成功達成 5,000 人附議,更與近 4,000 名公眾直接交流,擴大保護海洋的力量。

臺灣四面環海,許多人倚賴海洋為生,竟然沒有《海洋保育法》保護珍貴的生態環境、管理漁業資源,導致臺灣海域的魚群數量、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綠色和平自 2021 年,展開專案推動政府制定《海洋保育法》、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為臺灣的海洋爭取強而有力的保護屏障。

民間共同推動《海洋保育法》,超過 5000人附議倡議行政院

2022 年,綠色和平與 16 個臺灣在地團體、多位海洋保育政策相關專家學者、環境律師協助研擬,並與立法委員溝通討論後,擬出「民間支持的《海洋保育法》草案」,由管碧玲、王婉諭、賴瑞隆、陳椒華四位立法委員提案,並獲得超過 20 位跨黨派立法委員連署。此案目前已完成一讀,但立法院審查委員會召委表示:須待行政院送出「政院版草案」後續審。為了催促行政院加快審查進度,綠色和平聯合多家民間團體,將《海洋保育法》十大訴求公開於政府建置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須在 7 月 29 日前蒐集 5,000 人附議,即可要求行政院必須在 9 月 14 日前公開回應海洋保育法立法倡議大聯盟對於《海洋保育法》的訴求。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中)為民眾講解臺灣海洋現況,並邀請參與「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附議,支持臺灣盡快制定《海洋保育法》。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中)為民眾講解臺灣海洋現況,並邀請參與「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附議,支持臺灣盡快制定《海洋保育法》。 © Greenpeace

在 2 個月內集結 5,000 位民眾於平臺附議並非易事,除了網路平臺操作複雜,許多民眾並不清楚臺灣海洋面臨的危機。因此,綠色和平於 2022 年 6 月至 7 月舉辦 11 場「海有我在」海洋生態系列講座,並動員志工於北中南展開 14 場街講,共計 70 人次與民眾直接溝通《海洋保育法》的急迫性,邀請簽署。此外,更串連全臺 283 個業者響應「友善海洋店家」,一同加入這場海洋保育戰。

經過多方努力與共同號召,終於在 2022 年 7 月 14 日,成功邀集 5,000 位民眾完成線上附議,這也代表行政院必須在 9 月 14 日前公開回應海洋保育法立法倡議大聯盟對於《海洋保育法》的訴求

守護海洋行動急需您支持!

綠色和平船艦和科研團隊進行實地調查與科學研究,推動在 2030 年前保護全球至少 30% 海洋!

捐款支持

街講志工以熱忱守護海洋,務必通過海保法

在上街頭向民眾講解《海洋保育法》邀請附議之前,志工們必須先完成培訓,包含課程訓練、內部練習和街頭實際演練,了解法案重點、臺灣海洋處境,並熟悉溝通技巧,才能正確無誤且清楚地將訊息傳達給大眾。

盛夏期間,志工們頭頂烈日,4 小時輪班在街上邀請民眾了解,需要的除了熱忱,還有保護海洋的期望。臺北的志工阿芬說:「我是潛水員,喜歡探索美麗有趣的水下世界,如果有機會可以幫助它,就會付出行動。街講的過程發現,大家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很高,也非常願意盡一份心力,不過當然也有遇到很消極的人們,甚至認為這個改變毫無意義。我認為在可以做些什麼事情的時候,更應該要行動,現在的一個小行動也許將來可以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2022年6月19日,綠色和平志工於臺北裸裸市集,向民眾說明臺灣海洋現況,以及制定《海洋保育法》的急迫性,邀請加入附議。
2022年6月19日,綠色和平志工於臺北裸裸市集,向民眾說明臺灣海洋現況,以及制定《海洋保育法》的急迫性,邀請加入附議。 © Greenpeace

14 場街講地點跨越北中南,包括臺北花博、捷運站週邊、裸裸市集、臺中市民廣場、大坑山,以及高雄衛武營,期望各地公眾都有機會瞭解海洋議題,並為保護海洋發聲。

臺南的黃于芯雖年僅 16 歲,在家人的支持下參與了高雄及臺北的街講,南北奔波為海洋盡心力。「街講的時候,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多挫折,面對民眾直接拒絕、心存懷疑,而感到無力。但當遇到與我們理想相同的民眾,或是透過我們的說明而讓他們有意識到海洋危機後,心中是充斥著一股感動,真的很開心,覺得終於有盡到一份力。」

而來自高雄的江巍,除了平時捐款支持,也出力擔任志工多次參與海洋相關活動。他說:「可能因為民眾生活都太忙了,所以沒時間關心環保議題,以致於碰到一鼻子灰的機會不少。希望在環保團體的努力下,盡快看到《海洋保育法》開始審查、完成立法、設立海洋保護區。」在街講的過程,他發現:「網路附議的制度,對不熟悉網路操作或沒有 Email 的民眾來說,是扼殺了他們參與的權利。」期盼政府也能改善。

透過面對面的講解並協助操作,大幅增加了附議人數,也讓更多民眾瞭解保護海洋的重要。
透過面對面的講解並協助操作,大幅增加了附議人數,也讓更多民眾瞭解保護海洋的重要。 © Greenpeace

即使過程辛苦,志工們依然抱持希望,也許就像臺北的張念涵所說:「因為真心相信《海洋保育法》能帶給社會極大的正面效應,只要有民眾願意聽,我都會盡最大努力、很有信心地向大家分享它的重要性。它不僅對海洋生態系、氣候變遷問題的改善非常重要,更是使臺灣漁業和海洋觀光業能永續發展的必要法案。越快通過《海保法》,我們就能越快實現這個良性的循環!

「海有我在」11場講座、4場淨灘,凝聚海洋守護者的力量

推動臺灣通過《海洋保育法》,是許多熱愛海洋的人心所期望。綠色和平廣邀在地環保團體代表、潛水店家、專家學者、攝影師、海洋工作者、環境律師等人,在臺北、臺中、屏東、澎湖等地舉辦 11 場講座、4 場淨灘,以不同的角度分享海洋保育的重要,共 663 人次出席參與。(延伸閱讀:【海有我在】2022島嶼巡迴活動開跑!各領域海洋專家系列講座

【文學裡的海洋記憶──今年吃的魚明年還有嗎?】

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作家林楷倫擔任講者,他以一個社會觀察者的角度,分享他的經歷與感受。「臺灣沒有海洋文化,也沒有海鮮文化」道出他的心聲,期盼社會大眾對海洋和海鮮有更深入的瞭解,關心海洋生態的永續。而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長白尚儒則以第一線海洋工作者的角色,說明挑選永續海鮮的原則,讓民眾可透過消費減輕海洋的壓力。

2022年6月12日,綠色和平邀請作家林楷倫(右)與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長白尚儒(左),以文學和永續海鮮的角度,談論臺灣海洋及漁業面臨的困難。
2022年6月12日,綠色和平邀請作家林楷倫(右)與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長白尚儒(左),以文學和永續海鮮的角度,談論臺灣海洋及漁業面臨的困難。 © Greenpeace

【拯救海洋行動】

這場講座在澎湖舉行,由南方四島保育協會吳祖祥榮譽理事長和島澳七七有限公司負責人葉生弘共同主講。他們以道地澎湖腔臺語,描述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以照片及影片呈現如何清除覆蓋在珊瑚礁上的幽靈漁網,以及其困難度,顯示漁業廢棄物對海洋生態帶來嚴重危機。所幸南方四島在實施保護措施後,魚群從幾隻增長到數百隻,他們建議政府應參考其他國家管制自然公園的制度,以增加收費與人數限制,為當地漁民提供轉型誘因,加強保育工作。

【潛水裝備大揭秘】

臺灣專業潛水裝備品牌 Problue 總經理賴建元分享建立品牌的歷程,也期望這個與海緊密結合的產業能讓員工和大眾更親近海洋。除了定期舉辦員工公費潛水旅遊,Problue 也定期淨海、淨灘,並為參與者提供裝備和人力,希望能讓臺灣擁有更好的潛水環境,提高觀光旅遊價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環境永續,讓臺灣人重視海洋生態環境。

【淨灘活動大串聯】

2022 年 6 月 26 日,綠色和平串連六個環保團體舉辦淨灘,包含移工團體 Universal Volunteer、動手淨灘愛林口、海岸復健之路、海湧工作室、海龜不哭、寶島淨鄉團等,分別於新北石門、桃園市大園區、依傍海洋保護區的新北野柳沿岸,以及苗栗苑裡岸邊等,在北部、中部進行淨灘。(延伸閱讀:綠色和平串連在地團體聯合淨灘超過一噸垃圾 衝刺5000人附議爭取《海洋保育法》護海洋

2022年6月26日,綠色和平與六個在地環保團體合作,於新北石門、桃園市大園區、新北野柳沿岸,以及苗栗苑裡岸邊進行淨灘,共計清出超過1噸垃圾與海洋廢棄物。
2022年6月26日,綠色和平與六個在地環保團體合作,於新北石門、桃園市大園區、新北野柳沿岸,以及苗栗苑裡岸邊進行淨灘,共計清出超過1噸垃圾與海洋廢棄物。 © Greenpeace

四場淨灘共計 205 位志工與移工共同參與,清出超過一噸(約 1021 公斤)垃圾,其中又以廢棄漁具(如漁網、浮球、籠具、釣具等)佔最大量。淨灘過程中,更發現海鳥、魚類等生物屍骨。藉由參與淨灘,讓民眾親身體驗海洋面臨的危機,一同支持《海洋保育法》。

【島嶼青年海洋觀察】

身為愛海的基隆人陳懷璞,分享他在高中時期為了用 GPS 追蹤魚群動向,發想出以「魚動能發電」的海洋計畫,獲選臺灣科學教育館「青少年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隨後在臺大機械系教授指導下逐步完成研究計畫,更以國際青年代表的身分遠赴帛琉,參加 2022 年「Our Ocean」世界海洋會議,與各國海洋專家討論生態環境議題。

2022年6月29日,陳懷璞現身綠色和平講座,分享他以國際青年代表的身分遠赴帛琉,參加 2022 年「Our Ocean」世界海洋會議的經歷。
2022年6月29日,陳懷璞現身綠色和平講座,分享他以國際青年代表的身分遠赴帛琉,參加 2022 年「Our Ocean」世界海洋會議的經歷。 © Greenpeace

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施彤煒博士則現身分享,當年籌建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各項挑戰,也在一一克服的過程中,必須解決污水滲透、不友善漁法、環境復育、人民認知與教育等問題,如今繼續為海洋教育與科技發展而努力。

【海洋生態分享會】

國際水肺潛水(SDI)課程總監丁哥長期觀測海洋生態,養成寫日誌的習慣,更累積辨識海洋生物的樂趣,他認為「這就像福爾摩斯一樣抽絲剝繭」,逐漸瞭解海洋。這次講座在丁哥位於墾丁的潛水店舉辦,他介紹各種潛水時會遇見的生物,例如日本虎蝦、鬼蝠魟、鮣魚、藤壺,教學如何分辨海綿和海鞘,讓與會者嘖嘖稱奇,感覺上了一堂自然生物課。

【海廢玻璃手作課程】

海廢玻璃來自於陸地上瓶瓶罐罐的碎破璃,經過大海的洗禮、打磨,將尖銳的稜角逐漸磨平,呈現綠色、藍色、咖啡色、白色的半透明玻璃塊。Yuan Jewellery 創辦人倪苑茹帶領與會者,挑選喜歡的海廢玻璃,透過巧手再製,成為獨特的裝飾品。她希望透過將海洋廢棄物製成飾品,喚醒大眾珍惜資源的觀念,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也證明美麗的紀念不需透過開採新資源,給予廢棄物新生命不僅獨一無二,也更有意義。

【你知道海島臺灣沒有「海洋保育法」嗎?】

環境法律人協會的郭鴻儀律師於2022年7月13日,與「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廖苡智律師一同以法律的角度分享《海洋保育法》。
環境法律人協會的郭鴻儀律師於2022年7月13日,與「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廖苡智律師一同以法律的角度分享《海洋保育法》。 © Greenpeace

邀請到「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廖苡智律師和「環境法律人協會」的郭鴻儀律師,以法律、法規的角度,講解臺灣海洋的現況,以及保護它的必要性。臺灣目前有 46 個海洋保護區,僅占領海範圍的 8.17%,但若是以經濟海域計算,其實只有 1.12%,而且沒有整合部會與法源制定執法基礎。兩位律師與現場民眾互動,說明審查草案的流程與考驗,目前只剩下 3 個會期,若屆期不連續,過去的努力可能付諸流水,因此要求行政院在 2022 年核准《海洋保育法》

【魚類標本教室】

位於墾丁的海洋生物博物館也加入系列講座的行列。何宣慶副研究員以介紹海洋的重要功能切入,延伸到臺灣沒有捕撈魚種尺寸的管制,導致「越努力抓魚,能抓到的魚越少」,連帶使魚價越來越貴,讓與會者紛紛點頭表示深有同感。何老師表示,除了制定法規重要,也必須加強教育,才能改變人心、改變觀念。有了這些認知基礎後,何老師帶領現場民眾親手製作魚標本,藉由認識海洋生物,進一步關心海洋。

2022年7月17日,綠色和平舉辦「魚類標本教室」講座,邀請到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的何宣慶副研究員為與會者講解海洋功能與臺灣海洋資源現況,並帶現場民眾動手製作魚類標本。
2022年7月17日,綠色和平舉辦「魚類標本教室」講座,邀請到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的何宣慶副研究員為與會者講解海洋功能與臺灣海洋資源現況,並帶現場民眾動手製作魚類標本。 © Greenpeace

【攝影師眼中的海洋】同名講座

臺灣水下攝影師吳永森與綠色和平合作,於台北光點舉辦為期 8 天的「捕捉的界限」水下攝影展,更在 7 月 23 日的講座與民眾分享他的觀察、經驗,以及各地保護海洋的措施。從水下攝影,講到塑膠污染,再進一步延伸到漁業觀光與海洋保育的平衡,現場座無虛席,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也透過攝影作品瞭解海洋生態的美與脆弱。(延伸閱讀:水下攝影師吳永森:親睹魚纏塑膠、臺灣越來越少魚,海洋保育不能等!

【文學裡的海洋記憶】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30 歲成為討海人,搭上了漁業資源豐沛的末班船,見證從豐沛到枯竭的過程,並透過寫作一字一句細膩訴說。過去在海生館工作時,他聽到遊客在討論「這條魚要清蒸還是紅燒比較好吃」,感嘆臺灣人是以「腸胃」來思考海洋。他說:「人類對魚類不了解、對自然不了解,是魚類枯竭、不愛惜資源的原因。」長年與海洋維持緊密關係的廖鴻基,漸漸走上海洋文學與教育的路,帶人去賞鯨、出書分享他對海洋的情感與觀察,一步步期盼四面環海的臺灣能獲得足夠保護,世代擁有豐饒的海洋生態。

2022年7月26日,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接受綠色和平邀請,舉辦講座分享他多年來「靠海吃飯」的觀察和感受,現場座無虛席互動熱烈。
2022年7月26日,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接受綠色和平邀請,舉辦講座分享他多年來「靠海吃飯」的觀察和感受,現場座無虛席互動熱烈。 © Greenpeace

【珊瑚體檢大秘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珊瑚礁體檢專案執行林毓庭,分享多年來進行珊瑚體檢的經驗與結果。珊瑚不僅是造型美觀、拍照漂亮,其實牠在生態圈具有重要的功能,分布範圍雖僅占全球面積 0.2%,卻有 33% 魚類賴以維生。但是,珊瑚礁的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因此全球自 1997 年提出珊瑚體檢後,逐漸發展出全球的監測網路,設計簡單、好上手的標準化作業流程,邀請在地人員參與監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官淳安表示:目前 30% 珊瑚已經消失,未來甚至可能增加至 90%,必須積極保護。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慢慢立法,根本來不及挽救海洋生態資源」,但是,唯有建立整合性的海保法規、管理標準、執法基礎,才能系統性且全面地杜絕破壞海洋的因素。經過 2 個月的密集街講、講座、活動,可以看見仍有許多民眾關心海洋健康,也願意以行動支持《海洋保育法》。

綠色和平團隊預計在 9 月啟動立法條文倡議,不僅力求《海洋保育法》通過,更能被有效地執行,團隊亦將與友善海洋店家、海洋志工們保持聯繫,並用開放的態度探索合作機會,深化在地連結。邀請您一同成為守護海洋的力量,要求臺灣政府為您我及未來世代,留下生機勃勃的蔚藍大海。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