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減塑
4 mins

深入山林追尋野生動物糞便?唐安分享親身投入微塑膠調查的第一線故事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推動源頭減塑的方法,除了自備餐具、拒用塑膠袋,還有撿野生動物糞便?熱愛山林、喜歡動物的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花費超過一年的時間,與研究團隊深入自然採集野生動物排遺和棲地水源樣本,瞭解臺灣陸域環境遭受微塑膠污染的現況。她遇到哪些困難?調查結果如何?為減塑帶來哪些成果?

全球塑膠氾濫污染的情形有多嚴重?臺灣陸域的野生動物是否也遭受影響?2022 年 8 月 23 日,綠色和平發布《難逃塑命: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報告揭露臺灣 6 種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棲地已受到塑膠污染

此次研究調查的負責人之一是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她投入了超過一年的時間參與採樣、調查工作,並召開記者會公布檢驗結果,獲得廣泛媒體報導和正面迴響,期盼促使臺灣政府加速擴大規範一次性塑膠,避免「塑害」繼續入侵自然環境。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進入大分地區尋找臺灣黑熊排遺。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進入大分地區尋找臺灣黑熊排遺。 © Yeung Ling Chun / Greenpeace

熱愛大自然,跋山涉水採集動物排遺

「我是一個戶外運動愛好者,休假的時候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走向戶外,在大自然裡重新獲得能量後,再回到我的工作崗位上。」唐安喜歡從事戶外活動,登山、攀岩、溯溪,都是她親近大自然的方式。不過,其實走進山林對她來說,還有另一個更深層的意義。

「我爸是登山會的嚮導,我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爸爸開始爬山了。但其實我以前覺得爬山很累,而且去爬山就不能跟同學去逛街看電影,所以每次都是不甘願地被帶去山上」,唐安回憶,「後來我爸過世,我突然發現自己跟他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所以就開始爬山,去那些他爬過的山,在一樣的三角點拍照。爬山像是一種我紀念他的方式,去到山裡就會覺得自己跟他有一種連結。」

唐安熱愛登山、攀岩、溯溪等戶外運動,在大自然當中獲得療癒和能量。
唐安熱愛登山、攀岩、溯溪等戶外運動,在大自然當中獲得療癒和能量。 © An Tang

2021 年,喜歡爬山的唐安與綠色和平同事們,在專業嚮導和生物專家的協助下,跋山涉水蒐集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歐亞水獺、黃喉貂、櫻花鉤吻鮭、石虎等動物的排遺、食物或棲地水體樣本。對於熱愛大自然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個夢幻行程,但事實上,採樣的工作比想像中辛苦的多

由於要採集野生動物的排遺(糞便),行徑的的路線當然是獸徑為主,不僅路段陡峭難行,也很考驗團隊的體力。唐安笑說:「第一次出野外的時候是去玉山塔塔加採水鹿糞便樣本,當時第一波疫情解禁,剛開始開放入山。我們團隊一行人因為疫情關在家太久沒運動,差點喘不過氣爬不上山,那趟還蠻痛苦的。後來像是去花蓮大分這類長天數還要趕路的行程,團隊就嚴格挑選只有體能比較好的同事才有資格參加。」(延伸閱讀:山林嚮導、動物園研究人員出手協助,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微塑膠調查花絮

為了採集野生動物排遺,綠色和平調查團隊在嚮導的帶領下深入山林,有些路段陡峭難行,非常考驗體力。
為了採集野生動物排遺,綠色和平調查團隊在嚮導的帶領下深入山林,有些路段陡峭難行,非常考驗體力。 © Yeung Ling Chun / Greenpeace

此外,尋找稀少的保育類動物排遺,並達到足夠的「新鮮樣本」數量也是一大考驗,有些物種甚至要在適合的季節才較容易找得到,因此前後共花費超過一年的時間,團隊才達到設定的樣本數目標。

「我們一路都在撿屎,然後要記錄編號和座標」,經過多次的訓練,團隊已經熟知辨識物種排遺,並且面不改色地用工具採集糞便樣本、保存。最終,「我們採集了共兩百多個排遺和棲地水體樣本回來!」不過,挑戰還沒結束。樣本是採集到了,但找到適合的檢驗資源,並不容易。

唐安記錄水鹿排遺的地點座標。
唐安記錄水鹿排遺的地點座標。 © Yeung Ling Chun / Greenpeace

「剛開始找不到有足夠量能的實驗室幫忙做微塑膠檢測,同時又怕疫情再起,整個調查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完成,真的很心急。所幸後來有中研院 Dr. Alexendar Kunz 的研究團隊熱心加入,以及中興大學何瓊紋老師的研究團隊在自身的研究工作之外鼎力相助,才有辦法完成整個研究調查。」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在水獺生態專家指導下,以橡膠手套採集歐亞水獺排遺樣本,並以GPS記錄位置。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在水獺生態專家指導下,以橡膠手套採集歐亞水獺排遺樣本,並以GPS記錄位置。 © Greenpeace

整合各方資源,揭露臺灣野生動物棲地已遭微塑膠入侵

其實臺灣在調查陸域動物受塑膠影響的領域還處於初期階段,雖然臺灣有研究微塑膠污染的學者,但多數專注在海洋生態系;有長期研究不同野生動物的團隊,則較少針對微塑膠進行調查。

唐安表示:「綠色和平這次扮演的比較像是『橋樑』的角色,結合『陸域野生動物』和『微塑膠研究』兩個不同的領域,發揮不同團隊的專長,才有了臺灣第一次針對多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和棲地的微塑膠污染調查。」這次總共有 14 個研究團隊與綠色和平合作,或是提供協助、諮詢,「希望能帶起後續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微塑膠的污染調查。」

經過檢驗 6 個物種的排遺、主要食物或棲地水體樣本後,證實樣本中普遍驗出微塑膠,其中黃喉貂排遺檢出的微塑膠濃度最高,水樣中則是金門水域的微塑膠濃度最高。唐安說:「原本就預期可能會在動物的排遺或棲地水體中發現微塑膠,畢竟塑膠的使用已經這麼氾濫了。不過沒想到連極度偏遠、幾乎很少有登山者路過的大分地區(黑熊棲地),或者是水質超清澈的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棲地)都驗出微塑膠。」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在大分地區採集臺灣黑熊棲地的水體樣本。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在大分地區採集臺灣黑熊棲地的水體樣本。 © Yeung Ling Chun / Greenpeace

這讓唐安很納悶「到底塑膠從何而來?」或許塑膠真的是無所不在,它可以透過水、空氣飄散到臺灣各地。她很感嘆地說:「野生動物在野地裡真的沒有選擇,只有靠人類從源頭減少生產和使用塑膠,才能減緩塑膠對牠們的危害。」

報告獲得正面迴響,期待各界更積極源頭減塑

調查報告發布後,很快地獲得公家機關的正面回應:

  •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立即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遊憩服務據點:不販售瓶裝水、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並加強宣導垃圾減量不落地。
  • 環保署在 8 月 27 日表示,9 月起將與全聯、家樂福兩大通路試辦「蔬果裸賣及包裝減量作業原則」計畫,今年底檢討成果,明年起全面在這兩大通路推動;至於傳統市場等通路,則列下一波改善對象。

對唐安來說,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發展,「其實綠色和平不是第一個關心減塑議題、守護生態棲地的團體,塑膠污染棲地的問題已經被各界討論很久了,但是看到這次調查結果發布後,這個議題又更受到重視,我就覺得臺灣關心山林、重視保育類動物的人其實還是非常多的。」

2022年8月23日,綠色和平召開《難逃塑命: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報告發布記者會,邀請到協助調查檢驗的團隊和嘉賓,包括環保署專門委員兼副執行秘書魏文宜(左起)、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姜博仁、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盧淑妃處長、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孔燕翔博士(Dr. Alexander Kunz)、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何瓊紋助理教授。
2022年8月23日,綠色和平召開《難逃塑命: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報告發布記者會,邀請到協助調查檢驗的團隊和嘉賓,包括環保署專門委員兼副執行秘書魏文宜(左起)、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姜博仁、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盧淑妃處長、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孔燕翔博士(Dr. Alexander Kunz)、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何瓊紋助理教授。 © Greenpeace

「我相信『無痕山林、垃圾分類』是每一個愛山的人都一定做得到的事情,但只有這些好像還不太夠,我覺得我們臺灣還需要更積極的從源頭減塑的政策,才能夠減少塑膠進到動物的棲地裡面。」

關於下一步,唐安表示:「我希望能夠將這股關注的力量,導向成更具體的政策在臺灣實現。像是美國內政部今年就宣布要在國家公園等地逐步禁用一次性包裝等塑膠產品,我希望臺灣也能有這樣的政策,從小範圍開始,慢慢擴展到全面性的限塑政策。」

這個願景是否太理想化?唐安認為:「很多時候人們會說『其他國家都還沒做到禁塑,臺灣不可能走得比別人更快』。但是今年我們看到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要求商家必須提供『循環容器服務』的地方,臺北市也是第一個宣布『禁用一次性塑膠杯的城市』,證明了其他國家不行,不代表臺灣也做不到。」

她強調:「我們擁有創新的商業模式,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還有亞洲第一個制定限用吸管政策的環保署,這些都讓我相信臺灣絕對有能力在減塑這條路上,作其他國家的開路先鋒!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