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鬼蝠魟小知識:在臺灣海域出沒?和鯊魚是親戚?竟有粉紅色限量版?
鬼蝠魟又稱魔鬼魚,只要周邊海域出現牠們的蹤跡,臺灣各地的潛水愛好者就會為之熱血沸騰。魟魚百百種,牠們有什麼不同?鬼蝠魟有什麼習性?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小祕密?鬼蝠魟有毒嗎?一起來揭開鬼蝠魟的神祕面紗。
文章目錄
1. 鬼蝠魟介紹(manta ray,俗稱魔鬼魚),是世界最大的魚類之一
屬於軟骨魚類的牠身體扁平寬大,最大體長可達 9 公尺、重達 3 公噸,菱形的體盤有如一只風箏,隨著洋流游動,又像海中的鷹隼。這巨大溫和、令人讚嘆的美麗生物,最常出沒在夏威夷、紐西蘭、澳洲、墨西哥、非洲、日本南部、馬爾地夫、印尼等地,而臺灣東部及墾丁也曾出現。
2. 鬼蝠魟和鯊魚是表親!
四億年前由同一個祖先演化而來,不過如今鬼蝠魟見到大型鯊魚可是會逃得遠遠的,免得被吃,鯊魚是牠的主要掠食者之一。

3. 雌性鬼蝠魟每 2 到 3 年間只產一個寶寶
鬼蝠魟壽命可超過 20 歲,但雌魚需要 10 年的時間才會性成熟,孕期長達 6 個月以上,而且平均 2、3 年才生產一胎,繁殖數量實在不多呀!
4. 鬼蝠魟最厲害的絕技:凌空飛躍
可以單獨生活或成群結隊,上百隻鬼蝠魟搧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長的尾巴,集體凌空飛躍,落下時拍響水面,濺起水花,場面真的很壯觀。有人認為這是繁殖季的調情遊戲,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捕食,同時也是母鬼蝠魟在落下的那一刻產子的特殊動作。

5. 鬼蝠魟有哪些種類呢?
前口蝠鱝屬(Manta spp.,音奮,又稱為鬼蝠魟屬)包含兩個物種,珊瑚礁型的阿氏前口蝠鱝(Manta alfredi, reef manta ray),以及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 oceanic manta ray)。
被稱為「魔鬼魚」的不只鬼蝠魟,還有體型更小、外型相似的兄弟姊妹,也就是蝠鱝屬(Mobula spp.,又稱為蝠魟屬) ,例如常出現在臺灣東海岸的日本蝠鱝(Mobula japanica),俗稱日本蝠魟、飛魴仔、鷹魴。從外型來看,鬼蝠魟的鰭狀肢較長、嘴巴位置在前端,而日本蝠鱝的嘴巴位於腹側。
6. 鬼蝠魟有毒嗎?
鬼蝠魟對人類是無害的。常有人把鬼蝠魟和燕魟(Butterfly ray,也稱鳶鱝)搞混,牠們都屬於軟骨魚類,有著寬大扁平的身體,但體型大小是二者最大的不同,燕魟體型嬌小很多,棲息在近海底層,且有較強的攻擊性,以尾巴根部的倒勾狀毒刺保護自己,相對的鬼蝠魟則以體型優勢和速度躲避天敵。
7. 鬼蝠魟吃些什麼?
鬼蝠魟棲息在海洋中上層,世界三大洋的溫帶到熱帶各暖水海域,肉食性,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及小型魚類。嘴寬接近 100 公分,張著大嘴過濾海水中浮游生物、魚卵與磷蝦來吃,偶爾會捕食成群的小魚。

8. 鬼蝠魟比想像中來得居家?
一般認為大洋型鬼蝠魟是如同鯨鯊一般的遠洋濾食者,隨著食物分布到處遷徙。不過有科學家將牠們標記並利用衛星追蹤,發現牠們的活動範圍幾乎不超過 220 平方公里的區域海域,換句話說,比想像中居家,不愛遠行。
9. 澳洲有一隻超罕見的粉紅色鬼蝠魟!
鬼蝠魟的背部是灰黑色,通常腹部呈現白色。但在澳洲大堡礁南側島嶼,一位擅長拍攝海底生物的水下攝影師,曾目睹一隻腹部帶著夢幻粉紅色的鬼蝠魟。
牠寬約 3.35 公尺,是一隻雄性的珊瑚礁型阿氏前口蝠鱝,也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唯一一隻粉紅色鬼蝠魟。色素基因突變,使得牠與同類的外觀非常不同。最早在 2015 年被目擊,能見到牠可真是非常幸運!
因為工業化捕撈與誤捕,鬼蝠魟數量急遽減少

這些宏偉的動物是漁業混獲(bycatch,亦即誤捕)的受害者,因為誤觸獵捕其他魚類所用的流網、圍網或定置網等網具,纏縛後難以逃脫,發現時通常已經沒有氣息。
體型巨大、生長緩慢,繁殖稀少,生活的區域與習性讓牠們格外面臨工業化捕撈威脅,目前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已列名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的瀕危(Endangered)物種,珊瑚礁型的「阿氏前口蝠鱝」則已成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臺灣也訂定相關保育措施,2018 年起禁止捕捉、持有與販賣,意外捕獲須立即放回海中並且通報,2020 年 6 月起,也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然而,僅靠在地的漁業管理組織已經無法有效保護海洋,必須制定強而有力的保護區,才能真正守護海洋生態。工業捕撈、不永續的漁法,是海洋健康、沿海居民生計、物種與生態的莫大威脅,綠色和平透過船艦實地調查,以科學實證作為倡議依據,凝聚公民力量向各政府施壓,訴求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
湛藍海洋是生命之源,維護生態、平衡氣候,請您一起加入!讓您我、物種的下一代,仍能在藍色星球繁榮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