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路跑響應減塑,與綠色和平合作推廣永續生活
臺灣一年舉辦約 700 場路跑賽事,累積的一次性塑膠杯或紙杯用量,可能高達數千萬。2022 年 12 月 18 日,國家地理雜誌舉辦野生動物路跑,響應綠色和平發布的「臺灣陸域野生動物微塑膠污染調查」報告,在補給站以循環杯取代免洗杯,一同推廣無塑生活、守護自然環境。
2022 年 12 月 18 日寒流過境,全臺氣溫驟降,卻澆不熄 5 千名跑者參與「2022 國家地理雜誌野生動物路跑」的熱情,一同以無塑路跑響應保護野生動物。《國家地理》雜誌關注綠色和平於 2022 年 8 月發布的《難逃塑命: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報告結果,鼓勵現場民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
文章目錄
寒風中為野生動物而跑,補給站使用循環杯
天還未亮,許多跑者已陸續抵達臺中市中央公園,冷風颼颼的 8 度低溫,令人忍不住原地跳動取暖。綠色和平以合作單位的身分參與,也早早在現場設置攤位、準備向跑者們分享減塑議題,更動員 12 位志工夥伴以野生動物裝扮,共襄盛舉 5 公里及 10 公里路跑活動。
10 多位綠色和平夥伴穿戴北極熊、羚羊、青蛙、鯊魚、狐狸等可愛頭套,站在起跑線合影,象徵為野生動物而行動!時間一到,主辦代表鳴哨開跑,數千跑者魚貫而出,寒冷早晨馬上注入熱血活力,也有親子組隊競走,甚至牽著小狗一同參與,相當熱鬧。
綠色和平新北志工陳繼堯分享:「這次的路跑氣氛很舒適,大家很享受運動的當下,而不是為了競爭和比賽,大家都是愛好環境和健康而聚在一起。」
大約 2 公里處,出現第一個補給站,看起來似乎有哪裡不一樣?原來是桌上除了擺放礦泉水、運動飲料等補給品之外,沒有任何免洗杯,取而代之的是可重複使用的循環杯。工作人員邀請跑者領取循環杯裝水,用完後可隨身帶往下一站,或是直接歸還至一旁的回收籃。
少了免洗杯,路跑地面整潔許多,更沒有爆量滿溢的垃圾桶。整場活動下來,估計可減少使用數千上萬個免洗杯,確實為環境減輕負擔,也讓跑者體驗使用循環杯的便利。循環杯在活動之後,將會送至專業廠商清洗消毒,再進行下一次使用,環保又安心。
反思臺灣在疫情前,一年舉辦約 700 多場路跑賽事,根據不同距離和人數設置不同數量的補給站,若每場路跑活動使用至少 5 萬至數十萬個免洗杯,一年下來可能累積數千萬個免洗杯垃圾,相當驚人。
向公眾分享減塑議題,一同支持源頭減量
抵達終點後,綠色和平夥伴們在攤位迎接跑者,邀請掃描 QR code 填寫問卷,表達「最期待看到哪些實際減塑的做法」,包括國家公園內的各種減塑措施、臺灣擬定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的時間表、企業自主訂立更積極的減塑計畫等。填寫問卷之餘,還可以領取一份野生動物造型紙模型,反應踴躍。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表示:「這次和《國家地理》雜誌合作路跑活動,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我們臺灣的保育類動物棲地正面對的塑膠污染情況。」
綠色和平臺中志工葉心惠說:「其實國內路跑賽事很多,有人權路跑、臉部平權路跑,少見的是野生動物路跑!藉由活動讓參賽者跑完後,在攤位上認識國內野生動物團體、環保團體,是非常有趣的經驗!」
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聆聽綠色和平團隊講解,分享歷時超過 1 年的臺灣野生動物微塑膠污染調查故事,以及在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金門水獺、黃喉貂等 6 種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排遺中皆發現微塑膠,顯示塑膠污染入侵自然環境的嚴重性,其中黃喉貂的微塑膠檢出率更是 100%,因此成為路跑的主視覺動物。
綠色和平志工陳繼堯在賽後與民眾互動:「戴動物頭套好像都能吸引到小朋友的目光,覺得很有意義也很好玩。但也體會到減塑好像已刻不容緩,必須靠多次的宣導、建立觀念,才可能有些回饋,忽然覺得這使命很重要。」
一樣特地從北部南下的綠色和平臺北志工賴倩如也說:「很開心看到今年夏天的微塑膠研究,轉變成一場為野生動物而跑的實體活動,主辦方《國家地理》雜誌也在會場強調減少一次性塑膠的概念。能跟綠色和平的志工們,一起穿戴上動物裝參加路跑很熱血,感覺在減塑這條路上我們不孤單!」
路跑結束後,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獲邀上臺,頒發第一階段抽獎獎品,也期待藉由出席《國家地理》活動,讓更多人重視塑膠污染問題,積極在生活中支持源頭減塑。
唐安補充:「跑者實際參與這次『無免洗杯』、『減少物資包裝』的路跑活動,也發現改變行為其實並不困難,卻可以減少成千上萬的垃圾產生,很多跑者都說這是第一次看到垃圾這麼少的路跑活動。綠色和平希望這場活動可以為更多企業、政府各級單位提供經驗,在各自的營運管理範圍中做出改變。」
塑膠污染入侵野外,政府與企業應積極制定減塑政策
綠色和平發起的臺灣首次「陸域野生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檢測」,從 2021 年開始與 14 個學術研究與採樣團隊合作,深入高山、湖濱、溪流等多元棲地,採集 6 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排遺與水源樣本,耗時超過 1 年完成調查與檢測。(延伸閱讀:深入山林追尋野生動物糞便?唐安分享親身投入微塑膠調查的第一線故事)
2022 年 8 月發布報告,揭露臺灣陸域保育類動物排遺和棲地普遍檢出微塑膠,其中 PP(聚丙烯)和 PE(聚乙烯)為大宗,多用於製造一次性免洗餐具、塑膠袋、杯子等容器和包裝,顯示塑膠氾濫和污染問題已從城市進入山林。(延伸閱讀:微塑膠自然棲地現形記:5個重點,看臺灣首份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污染研究)
綠色和平團隊藉此向政府與零售通路企業提出具體建議,獲得廣大媒體報導與關注,並且很快迎來公家機關的回覆,包括內政部核定「國家公園減塑精進推動指引」,強化各個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推動減塑,例如監測野生動物排遺微塑膠含量、訓練會議活動淘汰一次性塑膠製品、販賣部不提供過度包裝商品、增設循環杯租借據點等。
這些減塑計畫也符合跑者們的期待,問卷結果以「國家公園內的販賣部、便利商店,不使用免洗餐具,並提供環保餐具」獲得最多人支持,其次為「企業應增加無包裝或可重複使用包裝的商品,提供消費者更多無塑選擇」,反映出業者大規模減塑的影響力與責任。
路跑圓滿落幕,但減塑行動正如火如荼展開,邀請您與綠色和平一同擴大減塑力量,分享相關資訊、在生活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共同向政府及超商超市表達無塑販售的訴求,為您我及自然生態爭取一個永續、乾淨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