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6 mins

海洋勝利!近20年倡議,聯合國宣布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3 年 3 月,是海洋保育歷史性的一刻!在綠色和平等團體與個人近 20 年的推動下,聯合國宣布通過《全球海洋公約》,為 2030 年保護至少 30% 海洋奠定關鍵基礎,這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將能規範全球設立海洋保護區。而就在 2025 年 9 月 19 日,公約已達 60 國批准,代表公約將在 120 日內正式生效,這是全球海洋保護的一大里程碑!以下為您整理會議亮點、回顧推動歷程,以及下一步您我應關注的海洋保育行動。

最新進展:《全球海洋公約》正式達生效門檻!

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迎來第 60 個國家批准,正式達到生效門檻。全球海洋保育邁入新里程碑!
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迎來第 60 個國家批准,正式達到生效門檻。全球海洋保育邁入新里程碑! ©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全球海洋公約》將於 2026 年 1 月 17 日正式生效,成為史上首個具有法律約束力、可在國際水域劃設海洋保護區的全球性公約。不僅能為現有海洋保護區的落實與管理提供依據,也為新設保護區奠定準則,有助於擴大保護範圍,對於實現「2030 年前保護至少全球 30% 海洋」的目標至關重要。建立海洋保護區除了更能緩解氣候危機,也能保障仰賴海洋資源的數十億人口的糧食與生計。

哪些國家批准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旨在保護公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 ,亦稱 BBNJ)取得重大進展,已有 60 國已批准《全球海洋公約》國家(截至 2025 年 9 月 22 日;按字母順序):阿爾巴尼亞 (Albania)、安提瓜和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巴哈馬 (Bahamas)、孟加拉 (Bangladesh)、巴巴多斯 (Barbados)、比利時 (Belgium)、伯利茲 (Belize)、維德角 (Cabo Verde)、柬埔寨 (Cambodia)、智利 (Chile)、剛果共和國 (Congo)、哥斯達黎加 (Costa Rica)、象牙海岸 (Côte d'Ivoire)、克羅地亞 (Croatia)、古巴 (Cuba)、塞浦路斯 (Cyprus)、丹麥 (Denmark)、多米尼克 (Dominica)、斐濟 (Fiji)、芬蘭 (Finland)、法國 (France)、希臘 (Greece)、格林納達 (Grenada)、幾內亞比索 (Guinea-Bissau)、匈牙利 (Hungary)、印尼 (Indonesia)、牙買加 (Jamaica)、約旦 (Jordan)、拉脫維亞 (Latvia)、賴比瑞亞 (Liberia)、盧森堡 (Luxembourg)、馬拉威 (Malawi)、馬爾代夫 (Maldives)、馬爾他 (Malta)、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模里西斯 (Mauritius)、密克羅尼西亞 (Micronesia)、摩納哥 (Monaco)、摩洛哥 (Morocco)、挪威 (Norway)、帛琉 (Palau)、巴拿馬 (Panama)、葡萄牙 (Portugal)、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羅馬尼亞 (Romania)、塞席爾 (Seychelles)、獅子山 (Sierra Leone)、新加坡 (Singapore)、斯洛維尼亞 (Slovenia)、索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西班牙 (Spain)、斯里蘭卡 (Sri Lanka)、聖基茨和尼維斯 (St. Kitts and Nevis)、聖盧西亞 (St. Lucia)、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東帝汶 (Timor-Leste)、吐瓦魯 (Tuvalu)、萬那杜 (Vanuatu)、越南 (Vietnam)。(60/60:公海條約已達生效門檻,將於 2026 年 1 月 17 日實施!)資料來源:聯合國完成批准。根據程序,《全球海洋公約》獲得 60 個國家批准後 120 天即可生效。一旦生效,這將是史上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可在國際水域劃設海洋保護區的全球性公約,對實現 2030 年前保護至少全球 30% 海洋的目標至關重要。

《全球海洋公約》生效的下一步?

《全球海洋公約》仍將開放給更多政府批准,同時首屆海洋締約國大會(COP 1)籌備工作將繼續進行,涉及 COP 能否快速且公平地將權力從破壞海洋轉向保護海洋,並最終決定「30x30」目標能否實現,至關重要。COP1 將在公約生效後一年內舉行,預計是 2026 年 8 月或 2027 年 1 月,將是海洋保護史上的歷史性時刻。COP1 將討論重要的技術決策,以確保未來保護區的設立得以實施。

綠色和平海洋守護團隊呼籲各國政府確保歷史性的首屆海洋締約方大會成為「30x30」計畫的里程碑,加速實現海洋保護。並將持續推動落實公約,呼籲在海洋 COP 1 前各國先劃設保護區,以待 120 天海洋公約生效後直接接軌,盡快達成「30x30」的目標。

是誰促成《全球海洋公約》?

Netflix 影集《紙房子》中飾演「Nairobi」的西班牙演員Alba Flores參與綠色和平於加拉巴哥的航程,見證當地保育成果、呼籲各政府積極守護海洋。
Netflix 影集《紙房子》中飾演「Nairobi」的西班牙演員Alba Flores參與綠色和平於加拉巴哥的航程,見證當地保育成果、呼籲各政府積極守護海洋。 © Johis Alarcón / Greenpeace

在多國政府多番協商,以及海洋科學家、綠色和平等 NGO 倡議代表、行動者、沿海社區代表等各界努力推動之下,全球將穩步達成於 2030 年保護 30% 海洋的共識,見證日漸分裂的世界依然能以共同目標,為保護海洋帶來關鍵勝利!

綠色和平守護海洋團隊將會加快推動各地政府簽署條約,目標於 2025 年聯合國海洋會議(UN Ocean Conference)能夠落實獲科學證據支持的海洋保護區方案,邁向「30x30」 實現 2030 年保護全球 30% 海洋的目標!再次感謝您與綠色和平一起守護海洋!

從議定到批准,推動《全球海洋公約》的四步驟:

經過近 20 年的推動,在多國政府多番協商,以及海洋科學家、NGO 倡議代表、行動者、沿海社區代表等各界努力推動之下,2023 年 3 月 3 日聯合國正式議定(agreed)《全球海洋公約》,並在 6 月 19 日正式通過(adopted)!

投入倡議工作的綠色和平北歐辦公室海洋專案主任 Laura Meller 表示:「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也顯示保護自然和人民的意志可勝過地緣政治。我們讚美尋求妥協、放下差異並同意通過公約的國家,這將讓我們得以保護海洋、建立韌性應對氣候變遷、守護數十億人的生命與生計。」

Laura Meller 全程參與遊說工作,她說:「我們現在終於可以從『言談』進入『確實為海洋帶來改變』的階段。各國必須正式實施《全球海洋公約》,並盡快批准相關措施,讓地球擁有受全面保護的海洋保護區。距離 2030 年保護 30% 海洋,我們只剩下不到 10 年時間,已不容掉以輕心。」

《全球海洋公約》是什麼?

2023 年 2 月 20 日至 3 月 4 日召開的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會議,其實是延續於 2022 年 8 月落幕的第 5 次協商會議(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5, IGC5),由於當時各政府未能取得共識、協商過於緩慢,以致協議來不及完成就被迫暫停,於 2023 年 2 月重啟。(延伸閱讀:聯合國各政府再失職!《全球海洋公約》IGC5未達共識,今年必須定論

《全球海洋公約》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就「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海洋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BBNJ)的保育和永續利用問題,擬定的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簡單來說,就是協商保護公海生物多樣性與永續性的國際文書,簡稱為《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國際間也常稱《公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High Seas)或《公海條約》(UN Ocean Treaty / High Seas Treaty)。

2023年2月27日,綠色和平行動者於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外,展開巨型布條,向正進行《全球海洋公約》協商會議的政府代表要求「立即制定海洋公約」。
2023年2月27日,綠色和平行動者於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外,展開巨型布條,向正進行《全球海洋公約》協商會議的政府代表要求「立即制定海洋公約」。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這份公約的目的之一,即是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明文禁止工業捕撈、採礦、傾倒廢料等人為干擾,為海洋生態爭取休養生息的空間。(延伸閱讀:30%保護,足以拯救100%的海洋?

協商會議自 2018 年 9 月首次召開,各國代表聚集聯合國總部紐約,預計 4 次政府間會議後,於 2020 年完成談判,但後來因疫情等因素而被迫延期,在 2022 年 3 月才完成第 4 輪協商(IGC4)且功敗垂成,最後分了兩次會議結束第 5 輪,所幸最終獲得制定。

關於通過《全球海洋公約》的3大亮點

聯合國逾百國家及地區政府代表經過 2 週的協商、並於 38 小時「加班」衝刺下,終於議定歷史性《全球海洋公約》。

其實會議起初進展緩慢,有關海洋遺傳資源(Marine Genetic Resource,泛指具有龐大醫藥研發潛力的深海生物基因資訊)經濟效益如何公平分配,也一度陷入膠著。但在第二週開始,協商逐漸跟上進度,各政府也表達了在這一輪會議完成協商的堅定意願。

2023年2月21日,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第5次協商會議重啟第二天,綠色和平海洋專案團隊代表Laura Meller(右)與關注環境議題的好萊塢影星珍芳達(Jane Fonda,中)、法國海洋事務國務秘書Hervé Berville(左)出席記者會,表達保護海洋的訴求。
2023年2月21日,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第5次協商會議重啟第二天,綠色和平海洋專案團隊代表Laura Meller(右)與關注環境議題的好萊塢影星珍芳達(Jane Fonda,中)、法國海洋事務國務秘書Hervé Berville(左)出席記者會,表達保護海洋的訴求。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以下為您整理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第 5 次協商會議重啟(IGC5-bis)的 3 大亮點:

亮點一:各國逐漸達成共識,邁向公平的公約

由超過 50 個成員國政府組成的「自然與人類雄心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包括歐盟、美國和英國,與中國在促成協議當中扮演關鍵角色。它們都在最後幾日的討論中,表達了妥協的意願,並建立聯盟而非強化分裂。

此外,島嶼國家也在全程會議展現領導風範,而 G77 七十七國集團 (The Group of 77)
由約 134 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組織,目的是扭轉開發中國家在聯合國及國際貿易中被動地位的處境。
也引領確認公約可行且公平,在各代表均展現誠意凝聚共識,最終如願見證《全球海洋公約》成真。

會議主席暨新加坡海洋和海洋法議題大使 Rena Lee 在「加時」會議後,釋懷宣布:「這艘船靠岸了。

亮點二:完成協商、保護海洋是共同目標

聯合國秘書長在會議第二週表達聲明,呼籲所有代表團同意公約。在討論海洋保護區的階段,不採用「一致表決」(consensus-based decision making,意即只要有一個國家反對,就無法通過)的決議方式,以完成協商為共同目標

過往失敗案例如南極海洋委員會(Antarctic Ocean Commission)就是採取「一致表決」制度,以致 37 個成員國當中只要有一個國家反對,就無了期地阻撓海洋保育工作。2022 年 11 月南極海洋委員會(CCAMLR)年度會議,本來預計有條件通過威德爾海(Weddell Sea)、南極洲東部(East Antarctica)及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3 大南極海洋保護區議案,保障面積近 400 萬平方公里的南冰洋(Antarctic Ocean,也稱南極海),可惜最終無法達成共識。

工業捕撈造成海洋資源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流失,必須盡快制定全球性的海洋公約,規範海上的人為活動、限制捕撈和採礦等行為。
工業捕撈造成海洋資源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流失,必須盡快制定全球性的海洋公約,規範海上的人為活動、限制捕撈和採礦等行為。 © Pierre Gleizes / Greenpeace

IGC5 會議中,曾有一些以漁業為主的國家積極地想限制締約國的影響力,擺脫公約中海洋保護區的相關決定,試圖有選擇性地遵守規範,但這將削弱公約保護海洋的力道和執行力。所幸許多政府和團隊都捍衛保護海洋的立場,要求制定對所有人都具約束力的決策

雖然目前的文書與綠色和平所期望的還有一些落差,但做為保護 30% 全球海洋的起點,仍是個可行的公約。

亮點三:關鍵財務議題終獲解決

北半球國家如英國、美國、歐盟成員國必須投入足夠的資金,以幫助建立和執行公約。為了加速通過決議,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曾發布聲明表示,只要公約通過制定,就會提供 3,400 萬美金,期望加速公約進程,隨後歐盟也承諾提供 4,000 萬美金。

而關於公平分配海洋遺傳資源的議題,曾成為會議的關鍵瓶頸,直至會議最後一天才獲得解決。

2023年2月28日,在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IGC5重啟會議的第二週,綠色和平行動者在美國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外牆,進行巨型投影,向與會的各國代表傳達明確訊息「保護海洋」。
2023年2月28日,在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IGC5重啟會議的第二週,綠色和平行動者在美國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外牆,進行巨型投影,向與會的各國代表傳達明確訊息「保護海洋」。 © Greenpeace

超過 550 萬公眾支持,艱難崎嶇的推動之路

覆蓋地球 43% 面積的公海,竟只有約 1% 受到完整保護,如今因各種人為破壞,如過度捕撈、石油開採、塑膠污染、氣候危機,甚至深海採礦等新興產業而面臨生存危機。

綠色和平自 2006 年發布《復原之路》(Roadmap to Recovery)報告,推廣成立海洋保護區的可行方案,並連同「公海聯盟」(High Sea Alliance)共同推動聯合國納入海洋保育議程。

經過多年努力,2015 年 1 月聯合國終於決議擬訂「公海生物多樣性公約」(High Seas Biodiversity Agreement),即如今的《全球海洋公約》。(延伸閱讀:聯合國正式公告!將擬訂「公海生物多樣性公約」

2023年2月20日,在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第五輪協商會議重啟第一天,好萊塢影星珍芳達(Jane Fonda,右)與來自塞內加爾的社區領導Anta Diouf(中),代表綠色和平將全球超過550萬公眾連署,遞交給聯合國協商會議主席Rena Lee。
2023年2月20日,在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第五輪協商會議重啟第一天,好萊塢影星珍芳達(Jane Fonda,右)與來自塞內加爾的社區領導Anta Diouf(中),代表綠色和平將全球超過550萬公眾連署,遞交給聯合國協商會議主席Rena Lee。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這條路走來並不容易,自 2018 年開始的協商會議至今《全球海洋公約》歷屆協商會議日期:
IGC1:2018 年 9 月 4 日至 17 日
IGC2:2019 年 3 月 27 日至 4 月 5 日
IGC3:2019 年 8 月 19 日至 30 日
IGC4:2022 年 3 月 7日至 18 日(原定 2020 年 3月 23 日至 4 月 3 日,但因疫情二度延期)
IGC5-1:2022 年 8 月 15 日至 26 日
IGC5-2:2023 年 2 月 20 日至 3 月 4 日
多番遭受利益方阻撓,各國也對於提供資金、妥協立場等合作猶豫再三,導致進展緩慢。再加上新冠疫情衝擊全球,數度延後召開會議的期程,使保護海洋的時間越來越緊迫。

為了促使各政府持續關注海洋保護議題、避免過去的進展付諸流水,綠色和平多次展開船艦海上調查、揭露海洋遭受破壞的現況、與科學家合作研究海洋生態、發布全球海洋保護網絡方案相關報告等。

感謝全球累積超過 550 萬公眾、沿海社區居民代表的支持與力量,在 IGC5 會議前夕及期間積極發聲,向各政府表達強烈訴求,幫助成就公約通過。

2023 年第 5 次協商會議重啟期間,綠色和平派團隊在場內,與各政府代表直接溝通、倡議保護海洋的必要性,並即時將會議進展分享給各地辦公室。而各辦公室團隊如西班牙、瑞典、挪威、加拿大、荷蘭、紐西蘭、法國、墨西哥、阿根廷、智利、中國、芬蘭、泰國、印尼、越南、英國、美國、塞內加爾等地,也積極向當局政府聯繫、直接在社群媒體表達訴求。這些合作真的有助於將協商導回正軌,也讓綠色和平展現團結。

2023年2月23日,來自塞內加爾的社區領導Anta Diouf,與綠色和平在聯合國大樓外進行街講,向民眾與各地方代表團對表達保護海洋的必要。
2023年2月23日,來自塞內加爾的社區領導Anta Diouf,與綠色和平在聯合國大樓外進行街講,向民眾與各地方代表團對表達保護海洋的必要。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此外,在聯合國會議大樓場外,綠色和平也展開了多場倡議行動,包括與藝術家合作,在街頭進行創作、眾多行動者在聯合國大樓外遊行、邀請到各地沿海社區代表進行街講、鼓勵街上民眾加入守護海洋的聲量。更多次以巨型布條和巨型投影,表達「立即制定全球海洋公約!」訴求,提高公眾關注和政府代表的壓力,在全球獲得超過 1,000 則媒體報導。

綠色和平行動者在《全球海洋公約》第五輪協商會議重啟期間,於聯合國大樓外展開遊行,展示海洋生物遭受過度捕撈、塑膠污染、氣候變遷等衝擊,必須以強而有力的公約,在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
綠色和平行動者在《全球海洋公約》第五輪協商會議重啟期間,於聯合國大樓外展開遊行,展示海洋生物遭受過度捕撈、塑膠污染、氣候變遷等衝擊,必須以強而有力的公約,在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2023年2月28日,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第五輪協商會議重啟到數3天,綠色和平行動者於紐約多個地標發起「鯨魚之瞳」巨型投影,敦促各國領袖加快協商進度,制定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
2023年2月28日,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第五輪協商會議重啟到數3天,綠色和平行動者於紐約多個地標發起「鯨魚之瞳」巨型投影,敦促各國領袖加快協商進度,制定聯合國《全球海洋公約》。 © Stephanie Keith / Greenpeace

下一步,促各國盡快落實執行30x30目標

隨著 2022 年 12 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通過最新框架,確立 2030 年保護 30% 陸地與海洋的宏觀願景,2023 年通過《全球海洋公約》,將能提供適切工具及機制,包括定期召開締約方會議,推動成立與管理以科學為本的海洋保護區,保障公海免受工業捕撈、採礦、鑽油等人為破壞的影響。

《全球海洋公約》即將正式生效令人振奮,不過當務之急是促請各地政府立即展開於公海建立海洋保護區的籌備工作,於生效後第一時間接軌,積極在 2030 年前保護全球 30% 海洋。距離 2030 年僅剩 5 年,未來每年必須建立 1,100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304 個臺灣面積)的海洋保護區,才能趕上進度。

2020年,綠色和平船艦團隊於南極,向所有支持保護海洋的公眾表達感謝。
2020年,綠色和平船艦團隊於南極,向所有支持保護海洋的公眾表達感謝。 © Andrew McConnell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將持續串連全球團隊,在各地推動落實設立海洋保護區,確保 30x30 的目標能夠達成。感謝您的長期關注與支持,使綠色和平得以完成艱鉅任務,邀請您將相關訊息分享給關心海洋的親友,並支持守護海洋工作,一同監督臺灣與全球各地實施保護海洋的措施,不容拖延。

最後向所有簽署制定《全球海洋公約》連署的支持者,表達衷心感謝。這次重大勝利,屬於您與全球超過 550 萬加入連署,堅持到底的海洋守護者!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