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人不可錯過的三本書,閱讀讓行動更有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許多人選擇多待在家,減少出門接觸人群。但是在家悶著是否會覺得無聊呢?除了追劇,也許可以趁這個時間,閱讀充實自己。透過好書獲取的環保知識,也可以與親友分享,邀請更多人加入環保的行列!

您平時有閱讀的習慣嗎?有人熱衷金融理財方法、也有人喜愛小說散文或歷史傳記。而閱讀的目的,大多在於獲取新知,與朋友探索不同話題。在交流當中,當然少不了環保相關的書囉。在此推薦給您三本好書,從發掘製造過程的真相、改變個人生活方式的實驗,到動物權益的思辨,您會發現,環保行動其實非常多元豐富。

文章目錄
《東西的故事》:物品的生命歷程,比您我想像的還要耗費資源

製造一件上衣,需要耗費多少水資源?從種植棉花到織布,最後製成為衣服,需消耗 2,720 公升[1],大約是一個人 900 天的飲水量。而染製與洗滌的過程中排放有毒染劑與塑膠纖維,更會污染水源和土壤。[2] 製作一件物品,從開採資源、加工、運送、販賣,最後被當成垃圾丟棄,整個過程耗費的資源遠比我們想像的還多。不僅是衣服,更多消耗型的產品也是如此。本書分為五個章節,以「物品」的生命歷程,提醒我們,如何改變消費行為。書末附錄提供了相關行動建議,以及如何向製造商倡議的範本參考。除了文字,本書來自短片《東西的故事》的內容整理歸納,也推薦您觀賞哦。[3]
《一整年不用錢》:物質雖然相對匱乏,心靈卻可以更踏實

在貨幣制度建立前,「交易」是如何產生的?我拿一斤豬肉,換你三斤的米,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達成。作者擁有財經專業背景,卻想著怎麼逃離經濟體系的箝制,最後竟達到意外的結果——減少物欲的環保行動。作者從反思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開始,如氣候變遷、石油危機,並在 2008 年 11 月 28 日的國際無消費日(Buying Nothing Day)起,展開為期一年的不花錢行動:從執行前的物資準備、說服周遭朋友、如何自製生活用品、改變飲食習慣、到一路搭便車回到家鄉愛爾蘭。最終作者完成他的行動實驗了嗎?歡迎您來找答案哦!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道德標準來自於人,而不是動物

食用雞豬牛魚肉很普遍,烹煮狗肉就比較殘忍?人類跟動物的關係很密切,從野放到豢養,進而成為家畜,甚至是如孩子般疼愛的寵物。然而是什麼使人對不同動物產生不同定義?人對動物是如何建立關係?人類擁有可以決定其他動物生存權的優勢,這看似理所當然,其實充滿許多待討論的難題。整本書重點並不在指責道德潔癖,也不是針對動保團體加以評斷,而是思考:每種動物該不該因為人的價值觀分出高下貴賤?經過思辨後也許您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選擇是毫無意識的隨波逐流,或許不一定要靠殺害動物完成,甚至也無須批判還沒改變習慣的人,但人類跟動物之間的關係,我們其實有更多選擇。
這三本好書推薦給您,相信透過深入的探討,發現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與弊端,都能成為您影響更多人一起加入環保行動的力量。
免費索取《蔬活廚房蔬食食譜》
這份一本美食結合環境友善的電子書,分享多款美味蔬食/素食食譜,不僅介紹了多款精彩的蔬食食譜,還提供了 5 個培養蔬食習慣的方法,讓您輕鬆開啟健康、友善環境新生活。誠摯邀請您一同參與這場蔬食新風潮!
現在您可以免費下載《蔬活廚房蔬食食譜》,立即享受屬於您的蔬式生活!
參考資料:
[1] 遠見:製造一件T恤 足夠讓你喝三年的水
[2] 「快速時尚」讓世界無法喘息
[3] 東西的故事──微纖維篇
延伸閱讀:
看更多【疫情與環境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