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升級還能用環保餐具嗎?科學家與公衛專家教您理性防疫
您在疫情期間,是否曾被店家拒絕使用環保餐具?或是您暫停自備可重複使用的容器?或是在進入賣場前被要求戴上一次性的塑膠手套?保護自身健康安全、確實作好防疫,的確是您我的義務,但國際間的公共衛生專家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改用一次性塑膠並不是真正的方案。讓我們以科學的角度來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以理性兼顧安全和環保。
編輯選文有聲書,邀您聽說環境
接收環境訊息,除了可用閱讀的方式,本篇文章也為您準備了有聲版【聽說‧環境】,讓您疲累的眼睛適時休息。用聲音,與您分享綠色和平在臺灣及全球的環保工作進展,聆聽那些發生在您我身處的地球,關於環境、氣候、海洋、森林的事情。
邀請您前往各Podcast平臺,訂閱【聽說。環境】節目!
新冠肺炎疫情升級,進入三級警戒後,不少人為了避免接觸病毒,除了基本的配戴口罩,更加上塑膠手套、面罩、防護鏡,以策安全。然而除了個人防護,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也出現改變,例如許多人外帶餐點只選用免洗餐具,不少店家也公告「暫停接受顧客自備環保容器」。
用塑膠防疫,真的比較好嗎?國際與臺灣的健康與公共衛生專家發出聯合聲明,協助大眾理解重複使用的安全性,讓我們用科學的角度來理性防疫,在生活中做出安全又環保的選擇。
其中,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王姿乃教授指出:「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具有風險,製造商無法確保在製造及包裝的過程為無菌,且無法保證存放及運輸過程中不被污染。」
完整的專家聲明,請見以下連結:
文章目錄
新冠病毒是如何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呼吸道疾病 COVID-19 的大流行,在全球引發公衛危機,使疫情發生一年半,仍尚未完全平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臺灣衛福部的說明,病毒傳播的途徑是透過飛沫,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或呼吸時,病毒可以從感染者的口鼻,以微小液體顆粒形式傳播。
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主要在人與人之間近距離接觸(通常是一公尺以內)傳播,當吸入含有病毒的氣溶膠 [1] 或飛沫,或直接接觸眼睛或口鼻時,就有可能被感染,尤其是人們往往會待比較長時間的室內環境,以及通風不良和擁擠的室內環境,因為氣溶膠懸浮在空氣的時間會比較長,傳播距離可能超過一公尺。
雖然有些人擔心,若觸摸掉落在物體表面的飛沫會被傳染,但公衛專家表示,即使人們有可能通過接觸污染的表面或物體而被感染,但通常風險較低 [2]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王姿乃教授說明:「相較於實驗室病毒接種測試,實際沉積在環境表面上的病毒數量較少,且若能經常消毒環境、或保持空氣流通來減低病毒濃度,加上使用正確方法勤洗手,且不用手接觸眼口鼻,染病風險可以降低。」
預防感染的方法,並不包括使用免洗餐具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外套膜」病毒,遺傳物質由一層脂肪(脂質層)包覆,所以此病毒會與可溶解脂肪的物質(如酒精或肥皂等)界面活性劑發生反應,直接運用酒精能有效破壞病毒脂質外層,而洗手時用肥皂則進一步有效地把病毒帶離皮膚或各類物品的表面。許多研究顯示,以酒精消毒之外,使用肥皂、洗碗精、洗衣精清洗,理論上就可以破壞附著在各類物品表面上的病毒,並使病毒失去活性。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和容器也是如此,可有效避免感染風險。
王姿乃教授說明:「餐廳或商家提供環保餐具前,若能正確洗淨並以大量流動性自來水沖洗之後,再進行高溫殺菌,即可大幅降低民眾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至於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具有風險,製造商無法確保在製造及包裝的過程為無菌,且無法保證存放及運輸過程中不被污染。若店家或攤販沒有流動性自來水可大量沖洗餐具或高溫殺菌的設備,民眾若能攜帶自己的環保餐盒和餐具,則可兼顧環保及安全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臺灣衛福部建議,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預防感染:
- 經常使用肥皂洗手
- 用酒精乾洗手
- 保持社交距離
- 避免群聚
- 正確配戴口罩(遮蓋口鼻)
- 避免用手碰觸臉部
-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肘摀住
- 若身體感到不適,請待在家休息
- 避免吸菸和其他會導致肺部虛弱的活動
- 避免不必要的移動
綜合這些來自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的意見,減低新冠病毒傳染的預防方式,都是透過維持衛生清潔,包括將可重複使用的餐具確實清洗消毒,搭配以上列出的個人衛生習慣,主動防止直接或間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口鼻分泌物。而專家們並沒有建議改用免洗餐具、將生鮮食品用一次性包裝包覆,或是購物時使用一次性手套。
我們可以假設,任何暴露在公共空間的物體表面,無論是可重複使用的或一次性的容器,都可能被病毒污染,所以本質上,一次性物品不會比可重複使用的物品安全,甚至可能疏於清洗,增加染疫風險。除此之外,經過短暫使用一次性包裝或容器後丟棄,還會製造大量垃圾,成為潛在的病毒中途站,也導致後續處理困難等公共衛生與健康問題。
如何兼顧防疫和減塑、減廢?業者可採用以下方法
積極防疫是必要措施,但也應理性選擇有效且長遠的方法,才不會在我們成功控制疫情之後,面臨環境污染的危機。科學家與公衛專家提出以下建議,讓您我在生活中兼顧安全防疫和環保減廢。
1. 遵守食品安全與健康規範
零售、餐飲服務等業者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餐具、碗盤時,應遵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並搭配環境清潔及消毒。
2. 疫情期間採用更衛生的自備容器SOP(標準作業程序)
以「無接觸」服務流程面對消費者自備的容器或物品,例如環保杯、便當盒、購物袋,來預防任何透過表面接觸傳播病毒的風險,保障消費者和店員免於交叉感染。
實際案例:
以購買咖啡為例,都柏林聖三一大學(Trinity College Dublin)生物化學與免疫學院的生物化學教授認證「無接觸式咖啡」流程,即是請顧客將自備杯放在店內指定位置,隨後退到安全距離,由店員製作飲料後倒入店內容器,再以該容器將飲料倒入顧客的自備杯。過程中保持距離,無杯具的交換,店員也完全不觸碰顧客的杯子。(延伸閱讀:防疫期間自備環保餐具安全嗎?試試「無接觸購物」,減塑超簡單!)
3. 確保賣場、餐飲業第一線人員的安全
零售業者與餐飲業者除了採取安全的銷售模式,也必須制定措施以保護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安全,包括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控制賣場或商店人數、落實實名制、要求消費者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長期而言,業者仍可以持續在可重複使用的系統上投資和發展。
減少製造廢棄物的原則,並不需要在防疫期間被妥協。面對疫病挑戰,我們應該更積極地思考,如何兼顧人類與環境的安全和健康,並更長遠地規劃「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樣貌,如何打造環境、經濟和社會永續發展的體制。
期盼在您我正確的認知和選擇之下,能夠以更永續的方式平安度過疫情,兼顧源頭減塑,並在疫情結束後,仍能擁有乾淨的地球家園。
附註:
[1] 氣溶膠(aerosol)又稱氣膠、氣霧,是指可以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與膠體,包括造成空氣污染的各種懸浮微粒。
[2] 資料來源:
- 哈佛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
- 美國疾病管制局, Science Brief: SARS-CoV-2 and Surface (Fomite) Transmission for Indoor Community Environments
- 《刺胳針》醫學期刊, Exaggerated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by fomites
更多參考資料:
- 國際衛生組織 WHO,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How is it transmitted?
- 衛生福利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說明網頁
-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The 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BfR),Can the new type of coronavirus be transmitted via food and objects? 問答集, 經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整理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