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最慘重的生態浩劫,來自人類對塑膠的依賴
2021 年 5 月,封城中的斯里蘭卡鄰近海域,一艘載有化學物和塑膠原料的貨櫃輪船起火燃燒,超過 30 億顆塑膠微粒流入海洋和沙灘上,對照同時間的臺灣,全民正以防疫為名,讓一次性餐具容器被「暫時容許」使用,塑膠污染正如「房間裡的大象」,人類集體對此巨大的存在視而不見。
2021 年 5 月 20 日,一艘新加坡籍貨櫃輪珍珠號 ( X-Press-Pearl ) 在斯里蘭卡海域突然起火,原因是其中一個貨櫃箱內的硝酸外洩,船上載有 25 公噸硝酸和化學物,以及 28 個塑膠原料貨櫃,多數貨櫃燒毀落海,重達數噸的塑膠微粒隨洋流擴散,海洋生態遭受嚴重破壞。

Tashiya de Mel 是來自斯里蘭卡的紀實攝影師,擅長利用視覺敘事推動社會變革,傳遞環境和氣候危機的影響。以下是她為這場環境浩劫所做的直擊實錄。
文章目錄
末日劫難來了
海岸線被燒焦的殘骸染成了黑色,置放化學物的貨櫃在斯里蘭卡海岸上隨處擱淺。幾天後在西部、南部海灘,成千上萬塑膠微粒開始一波又一波被沖刷上岸。

我親眼目睹斯里蘭卡最大的海洋危機。當震驚消退後,憤怒的浪潮席捲了我,隨之而來的是悲傷。化學品洩漏、火災、爆炸、死亡的海洋生物被沖上岸、潛伏的漏油危機……更糟的是,疫情導致全國封鎖,讓救災更為困難。
感覺就像一場醒著的噩夢。
環境危機每天在身邊發生
我在斯里蘭卡最大城市科倫坡(Colombo)的濕地周圍長大,成年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探索這個島嶼的偏遠角落,讓我對自然荒野產生了熱情。然而,珍珠號事件與其後續發展,再次提醒我,眼前的現實生活,正被一場場環境危機所吞噬。
事情是怎麼發生的?誰應該負責?這場災害對生態系統與海洋生物所帶來破壞,我們該如何彌補?
漁民生計陷入困境

我來到尼甘布市(Negombo)的薩拉庫瓦(Sarakkuwa),由於污染嚴重,斯里蘭卡當局禁止漁民在事故周邊 80 公里內的海洋捕魚,當地成千上萬倚賴捕魚方式維生的漁民頓失收入來源。近一年來,疫情引發的反覆封鎖,讓當地漁業社區受到重創,這場大火猶如雪上加霜。
人類已對一次性塑膠「上癮」
超過 30 億顆塑膠微粒流入斯里蘭卡的海洋與岸邊,清理工作只能除去部分微粒,在未來幾年內,海岸的沙子和珊瑚床中,將繼續殘留大量微塑膠。
塑膠污染是一頭「房間裡的大象」,如此巨大卻被高度忽視,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能再對塑膠污染視而不見。這些塑膠微粒是所有塑膠製品的原料,若要讓塑膠微粒從海洋中消失,企業及社會必須停止生產和消費一次性塑膠,您我也必須遠離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商業模式,重新建構一個得以永續的循環經濟。
汲取過去教訓,您我必須做得更好

前路漫漫,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當我漫步於科倫坡港以北幾公里的凱朋戈達(Kepungoda)海灘時,看著地平線上的沉船,腦海中不斷浮現我目睹的一切。
當災害逐漸淡去,媒體喧囂平息之後,當地社區將要面對多麼殘酷現實與後果? 而漁民們要承擔後果多久?幾個月?還是幾年?
珍珠號事件是斯里蘭卡最大的環境災難,它將長期潛在卻被忽視的風險凸顯出來:資本經濟、「一切照舊、維持現況」(business as usual)的思維、氣候現實,環境危機……,而珍珠號事件,將這些關鍵性的問題一併引爆。
減塑不該因防疫而妥協

而在臺灣,疫情三級警戒導致一次性塑膠用量節節上升,各縣市政府以疫情為由放寬管制,原本應該開始執行的政策,例如針對一次性飲料杯的限塑對策,原訂 2020 年應該落實,至今卻未公布具體措施。過去一年,全球已發展出各種安全購餐的模式,許多政府也展現了絕不向一次性塑膠容器妥協的積極作為。
法國環境部於 2021 年 2 月與 19 家外送餐飲業者簽署協議,開始停止發送免費餐具,並引進可重複使用的外送餐具;韓國政府宣布自 2022 年起禁止商家提供免費的外帶杯,改向顧客收取押金來推動回收與減量。這些政策都是在疫情期間拍板宣布的,疫情並沒有成為全球停止減塑的藉口。
堅持做對的事:推動減塑防疫新生活,不難!
政府應積極宣導疫情期的減塑既方便又可行,鼓勵推動減塑防疫新生活。全球 130 位公衛專家已提出聲明,只要落實安全衛生或無接觸的原則,在疫情期間仍然可以安心使用環保餐具。
全球正夯的「無接觸購物」,強調安全距離和減少碰觸的購物方式,也鼓勵店家可推出循環杯租借服務,先建立完善的杯具清潔消毒系統,再提供消費者甲租乙還的租借方式。而網購蔬菜箱時,也可以提供減塑選項,以散裝或用姑婆芋葉包裹,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包裝。
使用一次性塑膠容器絕不是防疫的真正選擇!綠色和平邀請您以實際行動支持源頭減塑,除了分享文章訊息推廣安全衛生的減塑方法外,疫情期間進行消費時,不妨建議商家嘗試「無接觸」販售的模式,推動政府、業者以及消費者一起堅持做對的事,不讓「疫情」成為減塑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