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氣候
3 mins

2024氣候與環境教育高峰會:推動多元交流,開拓減塑教育新視野

作者: 氣候與環境教育專案主任 黃尚卿

2024年,綠色和平氣候與環境教育高峰會來到第二年,隨著減塑教育發燒,我們今年將主題放在「減塑與循環」,不僅有專家學者來分享內容,更有第一線的教師分享教場的減塑和循環經濟教育。

教師背景多元,激盪創新教學

綠色和平的環境教育場域與其他環境教育場域不同,前來參與、討論的老師通常來自不同領域和背景。雖然今年英文老師、公民老師佔了較大的比例,但放眼望去,從國小到大學,從體制內到體制外,近百位老師都帶著不同的經驗和期待來到現場。

這場「氣候與環境教育高峰會」最特殊也最重要的地方,是所有的老師都可以是分享者

我們從老師們的分享中了解,在今日臺灣教師們的教學工具和教育模型中,系統性思考、心智圖和魚骨圖設計、引導式教學甚至是利害關係人分析,已經頻繁地出現在各科教室。老師們也在高峰會中討論教案設計的靈感、過程和成果,非常精彩。

國小組周老師與洪老師的「食在好減碳」減塑與循環教案分享。
國小組周老師與洪老師的「食在好減碳」減塑與循環教案分享。 © Greenpeace

準備減塑教案三大要點:來源對、內容廣、夠吸睛

此外,過去我們以為老師們在設計議題教案時也許如學生一般,必須發揮學習精神,從頭學起。這次高峰會,我們了解老師們除了吸收新知、整合資料之外,以更有系統的方式搜尋想要的資料,也許來自國際組織、也許來自科學報告、也許來自新聞媒體、也許來自別的老師。

而且,老師更重視議題的探究,包含問題哪裡來、為什麼變嚴重、利害關係人有哪些、目前國際或在地的解方有哪些。他們最厲害的,是怎麼好好說明、怎麼吸引同學注意力。最重要的,是老師們怎麼鼓勵同學學習之餘,要有所行動。

國小組周老師與洪老師的「食在好減碳」減塑與循環教案分享。
高中組夏老師的「Circular Economy: Moving Towards a Sustainable World」減塑與循環教案分享。 © Greenpeace

業者分享循環機制,激發教學靈感

這次活動我們邀請了循環經濟的 NGO 工作者——REnato lab 執行長歐陽藹寧。藹寧起初在討論參與這場高峰會時,說她很少有「教育」經驗,要把循環經濟這套「產業實作」變成課堂,不是她擅長的事,「需要高度仰賴老師們再去詮釋和轉化。」

但當藹寧從產品生命圖、從單一材料到模組化設計、從再生材料到綠色採購,最後以日本共享雨傘作為案例,分享循環機制在消費市場的運作方式,清楚地描述了循環經濟世界的樣貌時,只見現場老師振筆疾書,紛紛表示「原來循環不是只是資源回收」、「原來循環經濟可以這樣畫圖」、「原來○○○是好的循環案例和創意。」

老師與講者歐陽藹寧的Q&A互動時間。
老師與講者歐陽藹寧的Q&A互動時間。 © Greenpeace

林心恬鼓勵學子,以跨領域知識求最佳解

最後一個上台的講者是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的林心恬老師。林老師是 Green Future 綠色和平氣候與環境教育的塑膠議題常設專家,但這次不談塑膠知識,而是如何引起學習動機,如何在枯燥的課程面前讓學生感到有趣,並舉「材料力學」這門課為例。

林老師在「材料力學」的課堂上除了傳授理論,也設計一道問題讓同學設計解方。她強調,沒有唯一解方,知識的使用也沒有一定,重點是要設計出最好的解方。

同學們為了解老師出的題目,不僅材料力學,就連設計思考、工程設計和循環理論通通用上了!我們看著投影片的成果,了解到「不用老師教,自己找答案」教育設計,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僅而產生更大的成就感。

正如同 NGO 的工作經常要設計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環境教育的老師們在教學現場,不僅要面對制式教育系統的考試,還想建立同學對於改善環境、做一點什麼的動力。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下,老師們的設計思考變得重要。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會……」正如其中一個老師在他的永續學習單讓同學寫的造句功課,雖然看起來不難,卻能引起重新思考的機會。這一場高峰會,困難或新的知識不再是重點,而是如何從教育鼓勵思考、從教育激發行動

2024 氣候與環境教育高峰會:減塑與循環大合照。
2024 氣候與環境教育高峰會:減塑與循環大合照。 © Greenpeace

延伸閱讀:

相關標籤:

氣候變遷減塑環境教育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