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7 mins

電影《深海終劫站》:深海有什麼?開發海底將觸發什麼危機?

作者: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 Tina Yuan

探索深海世界可能比探索外太空更困難,因此人類對海底充滿了想像與好奇,甚至企圖征服這片神秘領地。電影《深海終劫站》講述一座距離海平面 10 公里深的探鑽研究站遭遇災難事故,然而海底的危機可能更加難以應對。

神祕的深海究竟蘊藏著什麼?傳說中的巨獸、珍稀礦產寶物、還是通往異世界的入口?人類對地球海底的認識仍非常有限,若恣意開發可能遭致哪些後果?

2020 年上映的電影《深海終劫站》(Underwater),由威廉尤班克(William Eubank)執導,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主演,帶觀眾一探深海災難的驚險和絕望。

深海災難的未知與孤立無援

電影開頭,畫面展示許多新聞標題,指出能源公司「田氏工業」於太平洋 11,265 公尺深的海底,開採石油資源,並在深海建立研究工作站,負責探勘與開發,找尋龐大商機。女主角 Nora 是「克卜勒工作站」的機械工程師,長期在海底工作,與世隔絕。

一天,劇烈的震動破壞了工作站的結構,海水沖進牆面、壓力外洩、建築坍塌,站內人員必須盡快坐逃生艙離開。海底電纜和天線損毀,徹底斷絕了與海面的通訊,Nora 和幾位倖存的同事想辦法穿過夾縫和瓦礫跑向逃生艙區,但抵達時逃生艙都已離開。

電影《深海終劫站》女主角由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主演,劇中與深海工作站同事奮力逃生。
電影《深海終劫站》女主角由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主演,劇中與深海工作站同事奮力逃生。 © 《深海終劫站》劇照

禍不單行,工作站核心即將熔毀,建築面臨爆炸風險,剩下的 Nora、隊長 Lucien、和 4 名同事為了求生只好穿上深潛裝備,在超過 10 公里深的海底徒步走到一公里外的羅巴克工作站。這段路途危機重重,巨大的水壓使戴著裂損頭盔的同事爆炸身亡,幽暗的海底看不清前方的路,不時的敲擊聲令人擔憂「海底是否還有其他『東西』?」。

原來,海底暗藏著怪物,伺機攻擊。

歷經重重險阻,Nora 等三名生還者才終於抵達羅巴克工作站。等待他們的卻是超巨海怪和無數的大型水母怪物。Nora 用武器射穿怪獸,成功驅趕牠們,卻驚動了上方的超巨海怪。

海怪開始破壞羅巴克站,迫使 Nora 等人必須盡快逃離,但能用的逃生艙只剩下 2 架。在 Nora 逼迫下,Emily 和 Smith 搭逃生艙離開,Nora 為了阻止水母怪和海怪攻擊同事們,她將站體核心熔毀,犧牲自己以爆炸殺死怪獸。最後 Emily 和 Smith 獲救,田氏工業卻不願透露事故訊息,也拒絕政府協助搜救。

深海為什麼危險?

地球 71% 面積由海水覆蓋,廣闊的海洋與海底對人類來說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人類對海底的所知甚少,目前只繪製出 20% 海底地圖,科學家更表示人類對海床的認知僅 0.0001%,比對月球的了解還少據估計資料來源:Yahoo新聞,深海救援泰坦號多難?專家:人類僅知20%海底、太空旅行還容易些,海洋有 220 萬種物種,但目前已知的僅 24 萬種。為什麼人類這麼不了解自己的星球?

科學家將海洋依照光線照射程度,由上至下分別為「透光帶(Euphotic Zone)」、「弱光帶(Disphotic Zone)」及「無光帶(Aphotic Zone)」三個區域。
科學家將海洋依照光線照射程度,由上至下分別為「透光帶(Euphotic Zone)」、「弱光帶(Disphotic Zone)」及「無光帶(Aphotic Zone)」三個區域。超過1,000公尺的深海屬於無光且寒冷的海域,水深2千至1萬公尺地區稱為「深淵地區」。 © 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根據目前探測所知,海洋最深處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深度約 11,000 公尺,比聖母峰還深。人的肺臟在 90 公尺深的海中會被壓力擠成兩顆棒球的尺寸,何況深海?6,000 公尺深海的壓力是海平面的 600 至 1,000 倍資料來源:上下游,【書摘】深海不思議!跟著潛水人和科學家, 探索地球最後疆界,人類需要完善的裝備或儀器才得以生存,即使是微小的結構缺陷都可能帶來嚴重災難。此外,在 760 公尺以上的深度,是完全無光且寒冷的環境,使探索海洋更加困難,即便使用高科技儀器偵測海底地形,也可能出現誤差。

海洋作家兼記者詹姆斯奈斯特(James Nestor)曾在書中《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Deep: Freediving- Renegade Science- and What the Ocean Tells Us about Ourselves),2023出版比喻,「假如你將海洋類比於人體,目前人類所進行的海洋探索,就相當於拍了一張手指的照片,利用這張相片猜測身體如何運作。」

人類到了這樣的環境,須面對黑暗、寒冷、壓力、缺氧和恐懼的考驗,如果發生災難意外也往往無能為力。即使如此,仍有許多科學家和能源企業前仆後繼地想征服這片神祕領地

深海探鑽的新興產業:深海採礦

電影中的田氏工業試圖在深海探鑽石油,現實中則有一個新興產業企圖開發海底,那就是深海採礦(deep sea mining)。所謂「深海採礦」,就是在 200 公尺以上深度的海底,開鑿和翻攪海床,開採礦物和金屬,例如錳(manganese)、鎳(nickel)和鈷(cobalt)。

採礦業者將堪比藍鯨重量的大型機器放置於海床,經過挖鑿把物質通過數公里長的管線送上船,篩走需要的礦物後,再把砂石等其他廢棄物排回海裡。(延伸閱讀:什麼是深海採礦?存在哪些危機?海洋新興威脅觸發4大環境爭議

這種開鑿方式不僅嚴重破壞海底生態,器械排放的廢棄物也會污染海洋環境,且擴散至更遠的地方。此外,採礦產生的噪音會嚴重干擾海中哺乳類動物,威脅物種生存。

然而,深海採礦相關企業正積極遊說政府開放深海採礦許可,更出席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召開的理事會議,催促各政府代表通過決議,執意 2025 年開始作業。截至 2024 年 3 月底有 25 國代表認為應「暫停或預防性暫停深海採礦」,但相關討論仍未取得共識結論,下一輪會議將於 2024 年 7 月召開。(延伸閱讀:放過海洋吧!海底採礦業者誤導大眾的4個謊言

神祕海底並非空無一物!奇妙物種超像外星生物

很多人以為海底環境惡劣又幾乎沒有食物,應該非常荒蕪吧?事實上,深海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尤其在板塊交界處常有深海熱泉,噴口溫度可能高達攝氏 300 度以上,甚至充滿硫化物等有毒物質。

正因如此奇妙多元的環境,各種生物在這裡生存。海底有沒有巨齒鯊或史前巨獸,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目前已發現的深海物種,依然奇幻得像是外星生物。(延伸閱讀:認識地球「內太空」,10種神秘深海生物大解密!

櫛水母(comb jellyfish)擁有透明身體、發出彩色光芒的纖毛,靠食用海中浮游生物維生。
櫛水母(Comb Jellyfish)擁有透明身體、發出彩色光芒的纖毛,靠食用海中浮游生物維生。 © Greenpeace
在夏威夷海下4,290米發現的深海章魚(Ghost Octopus),牠因缺乏色素細胞,身體呈半透明,可愛的模樣像極了卡通《鬼馬小精靈》(Casper)的主角。牠們在深海海綿殘骸上產卵、孵卵,而這海綿上附著多金屬結核,正是海底採礦業虎視眈眈的目標之一。
在夏威夷海下4,290米發現的深海章魚(Ghost Octopus),牠因缺乏色素細胞,身體呈半透明,可愛的模樣像極了卡通《鬼馬小精靈》(Casper)的主角。牠們在深海海綿殘骸上產卵、孵卵,而這海綿上附著多金屬結核,正是海底採礦業虎視眈眈的目標之一。
角高體金眼鯛(common fangtooth)尖銳細長的牙齒長得怪嚇人,兇猛的外型讓人印象深刻,是目前發現棲息地最深的魚類,約深海2,500公尺。
角高體金眼鯛(Common Fangtooth)尖銳細長的牙齒長得怪嚇人,兇猛的外型讓人印象深刻,是目前發現棲息地最深的魚類,約深海2,500公尺。 © Solvin Zankl / Greenpeace
2017年執行《發現深海:探索偏遠太平洋海洋保護區》計畫期間,在太平洋約1,853公尺深的地方觀察到銀鮫的蹤影。
銀鮫(Chimaera)是古老軟骨魚的近親,也常被稱為鬼鯊(Ghost Shark),牠們身體側邊的線條可以偵測壓力波,像耳朵一樣判斷周圍環境,而臉部及頭部的虛線則能感應其他生物產生的電場干擾。© NOAA Office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 NOAA Office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由於深海生物發展出對應極端環境的生存機制,生物基因密碼成為醫學發展的重要寶藏。例如 2020 年全球爆發的新冠病毒,就是藉助於海底熱泉噴口微生物的基因資訊,使病毒得以被檢測。(延伸閱讀:神秘的深海,可能含藏最有價值的基因密碼

遺憾的是,由於深海採礦入侵,世界上已出現第一種因深海採礦而瀕危的物種──鱗角腹足海螺(scaly-foot snail,也稱海穿山甲 sea pangolin)。牠們生活在海底熱泉噴口附近,擁有巨大的鰓和心臟,幫助牠們吸收氧氣和化學物質,特色是螺旋外殼和底部的鱗片。鱗角腹足海螺強大的生存能力足以抵禦惡劣環境,竟因棲地富含鐵、硫化物和貴金屬,使牠們備受威脅。

鱗角腹足海螺(scaly-foot snail,也稱海穿山甲 sea pangolin)是第一種因深海採礦而瀕危的物種。
鱗角腹足海螺(scaly-foot snail,也稱海穿山甲 sea pangolin)是第一種因深海採礦而瀕危的物種。 © Dr Chong Chen / IUCN

深海浩瀚又充滿驚喜,破壞它值得嗎?

《深海終劫站》的節奏明快,電影不到 5 分鐘就進入事件重點,省去拖沓的背景交代和說教。不過也是因為如此,故事缺乏經營角色動機和場景認知,導致觀眾難以產生共鳴,有種隔岸觀火的感覺。但還是必須說,電影氣氛營造出色,演員表現也很有記憶點,讓人快速沉浸在緊張又無助的氛圍,感覺隨時有新的問題發生。

比起英雄式的動作爽片,《深海終劫站》的角色都是一般的研究員和工程師,只能在絕望和有限的認知中想辦法逃生。即使是對戰海底怪獸,也沒有華麗打鬥場面,他們只是努力掙脫和逃離危險,使故事更加真實。不過看到怪物出現時,我心裡還是有點失望的,覺得少了刻劃「真實危險」的機會,似乎破壞海底的風險只有怪物,而不是可能的地震、海底壓力、缺氧、高溫噴泉、有毒物質等變數。

深海地形多元複雜,地層交界處多有熱泉噴口,孕育許多奇妙生物。
深海地形多元複雜,地層交界處多有熱泉噴口,孕育許多奇妙生物。 © Greenpeace / Gavin Newman

電影中,生態研究員 Emily 自責地說:「是我們造成的,我們鑽鑿海底,我們奪取太多了,現在海洋在報復。我們不該到這裡來的,誰都不該。」雖然這段話置入了反省元素,但老實說我一直不喜歡「大自然報復」的說法。因為我認為,人類早就知道風險,只是被短視近利的心態蒙蔽,遭致危險時才推託是大自然的憤怒。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真的須要奪取這麼多資源嗎?

我明白科技發展不可避免需要資源,為人類帶來更多便利和福祉,不過目前的經濟模式多浪費和疏於規畫,造成不必要的開發和破壞,直到我們永遠失去「有限的資源」和「如常的環境」。這樣的代價真的值得嗎?其實現在已有解決方案,例如妥善回收電子產品的金屬、設計容易維修和回收的商品、延長商品的使用期限,以及打造循環經濟等值得期待的社會發展。

浩瀚深海令人敬畏,神奇的生命力更示現大自然的多變與韌性,數十億年來無數汰換更迭,證明人類只是渺小且短暫的使用者,保護環境維持「宜居現狀」不只是幫助生態,更是幫助人類世代生存,不是嗎?

(後記:比起深海幽暗、不知旁邊有什麼危險,我比較驚訝這些裝備可以讓他們走在深海 10.4 公里的地方徒步旅行。)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