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3 mins

3分鐘全球環境焦點:2024年6月:捕過頭!臺灣魚貨變少變小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時序進入炎熱夏季,體感溫度更高達攝氏 38 度以上。您我感嘆全球暖化的同時,各地環境守護者也持續為永續海洋、氣候正義、源頭減塑和森林保育而努力。與您一同回顧 2024 年 6 月,綠色和平在臺灣和全球的倡議成果。

臺灣:調查揭露24種「現流仔」魚類陷過度捕撈

2024年6月6日,綠色和平於「2%之外的蔚藍」海洋展召開記者會,公布臺灣常見魚類的體長調查結果,揭露漁業資源正在萎縮的現況,呼籲盡早制定《海洋保育法》。與會貴賓有(左起)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何宣慶副教授、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教授、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海保署海洋生物保育組羅進明組長、漁業署遠洋漁業組林頂榮組長。
2024年6月6日,綠色和平在「2%之外的蔚藍」海洋展上召開記者會,公布了臺灣常見魚類的體長調查結果,揭示了漁業資源萎縮的現況,並呼籲儘早制定《海洋保育法》。與會貴賓有(左起)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何宣慶副教授、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教授、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海保署海洋生物保育組羅進明組長、漁業署遠洋漁業組林頂榮組長。 © Greenpeace

2024 年 6 月 6 日,綠色和平發布最新調查報告《魚類長期監測調查:結合科技與公民科學家》,揭露臺灣 40 種漁港市場常見魚種當中,高達 24 種魚類樣本普遍體長過小,超過半數樣本皆未達性成熟體長(Lm50)。這表示,臺灣沿近海的魚有很高比例來不及長大。

這是綠色和平攜手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何宣慶副教授歷時近 1 年的調查結果,採集樣本來自屏東東港、高雄前鎮、高雄蚵仔寮、澎湖馬公、宜蘭大溪、宜蘭南方澳等六大漁港拍賣市場,共計超過 3 萬筆有效數據。

調查發現,這 24 種魚類多為餐桌上常見的經濟魚類,包含紅甘、黑喉、鯖魚、多利魚、竹筴魚、白鯧、黑喉、馬頭魚等,其中銀雞魚平均魚體尺寸變化最大,較 2012 年的 Lm50 尺寸縮水 52%。

這顯示臺灣漁業過度捕撈問題已造成海洋資源下滑,魚類繁殖和復原的速度追不上捕撈的「效率」,將導致臺灣沿近海的魚越來越少,衝擊海洋生態與漁民生計

綠色和平嚴正要求立法院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制定更永續海洋的管理政策,從源頭保護海洋生態、保障漁業資源。

全球:漁業管理組織失職!70年來助長過度捕撈

2012年,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前往太平洋實地調查,見證圍網及延繩釣的捕撈方式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破壞。
全球海洋面臨過度捕撈危機,每年漁撈量高達9千萬公噸,導致許多魚種逐漸消失。。 © Alex Hofford / Greenpeace

2024 年 6 月 6 日,綠色和平英國辦公室發布報告《解開束縛:全球海洋公約能如何幫助修復公海管理缺失》(Un-tangled: How the Global Ocean Treaty can help repair high seas mismanagement),以數據證實「區域漁業管理組織」(RFMOs)70 年來疏於管理全球過度捕撈問題:

  • 在評估的魚類資源中,35.4% 魚類已遭嚴重過度捕撈
  • 自 1970 年代,全球過度捕撈的現象便持續惡化,且幾乎毫不間斷。
  • 全球年度野生漁撈量從 1950 年約 2 千萬公噸,成長至 1990 年代中期約 9 千萬公噸,並自此維持在這個數字。
  • 即使 RFMOs 被賦權管理與監測物種和生態系統,它們的監測範圍過於狹窄,遠遠無法反映全球海洋現況,科學家估計 RFMOs 的評估僅涵蓋 5% 的公海生物多樣性
  • 97% 的公海漁撈是由高收入國家漁船進行。
  • 48 種公海魚類資源中,75% 被視為耗盡或過度捕撈

為了阻止海洋資源耗竭,綠色和平要求全球各政府加速批准《全球海洋公約》,以有效保護海洋環境與生態。若全球至少 60 個國家在 2025 年前完成批准程序,將有助於 2030 年前保護 30% 海洋,給予海洋生物復甦的機會。(延伸閱讀:海洋不應由捕魚企業管理,您我需要《全球海洋公約》

臺灣:綠色和平海洋展《2%之外的蔚藍》完美落幕

《2%之外的蔚藍》互動體驗特展已在 6 月 16 日結束,11 天的展期中吸引超過 7,000 人次參觀。有家長帶著小朋友拿起小魚模型一起比對魚的大小、有學生獨自站在展區角落仔細閱讀漁工人權報告,也有喜愛海洋的民眾在海洋數位長廊駐足拍照。參觀民眾各自用不同的角度了解海洋的樣貌。

本場海洋展也很幸運地邀請到 10 位講者分享各自的海洋故事。節目製作人李景白及演員王陽明,讓滿場觀眾彷彿跟著他們一起潛入了海底世界;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訴說海洋教會了他什麼、又能怎麼回饋大海。

節目製作人李景白及演員王陽明製作實境節目《沈睡的水下巨人》,帶領滿場觀眾潛入深海的沉船,探索深海神祕又豐富的生態環境。
節目製作人李景白及演員王陽明製作實境節目《沈睡的水下巨人》,帶領滿場觀眾潛入深海的沉船,探索深海神祕又豐富的生態環境。 © Greenpeace
參展民眾在現場透過影像、背板文字、創意文件、多媒體影像以及創意互動裝置,了解海洋正面臨過度捕撈、漁工人權問題以及深海採礦等海洋威脅。
參展民眾在現場透過影像、背板文字、創意文件、多媒體影像以及創意互動裝置,了解海洋正面臨過度捕撈、漁工人權問題以及深海採礦等海洋威脅。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志工統籌曾意婷及志工,分享如何透過調查,揭露魚越來越小的事實以及身處在魚市場的溫度及氣味;綠色和平全球守護海洋專案數位主任黃毓琪則分享了她登上綠色和平船艦,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海上航行經歷,講述她所見到的海洋破壞現場及在海上生活的感受。

綠色和平希望透過展覽,讓更多民眾更加認識岌岌可危的海洋處境。而綠色和平過去 20 年來致力推動的《全球海洋公約》,以及近年來在臺灣積極呼籲通過制定《海洋保育法》,都是為了守護蔚藍大海的生物多樣性與永續性。(延伸閱讀:2024世界海洋日特展,綠色和平帶您看見《2%之外的蔚藍》

臺灣:綠色和平揭垃圾爆量,政府面臨改善壓力

綠色和平5月22日偕新竹在地居民及循環容器業者至行政院前陳情,呼籲新政府即刻正視垃圾預算分配長期本末倒置、導致垃圾山滿島的問題。
綠色和平直指環境部預算分配出錯,導致垃圾量不減反增,2024年5月22日偕同垃圾山附近居民及在地團體於行政院倡議,邀請新任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至垃圾暫置場視察,要求制定有效政策,從源頭減少廢棄物。 © Greenpeace

自綠色和平於 4 月公開「垃圾山調查」結果偕居民於行政院陳情、持續投書、與各單位對話並發起公眾連署以來,陸續獲得環境部承諾增加明年預算,立委更在 6 月質詢時使用綠色和平調查資料,追問垃圾過量、水源污染和解決方法,也促使新上任的環境部長彭啟明親赴新竹、嘉義多座垃圾山視察

臺灣垃圾量年年暴增,焚化爐處理不及,導致全臺至少百座垃圾暫置場長年堆疊廢棄物,引發衛生和污染問題。綠色和平調查發現,政府太著重於末端處理,近七年投注於廢棄物末端處理的年度預算平均高達 17.7 億元,比源頭減量的預算高出 22 倍!這不僅無法有效解決垃圾問題,更是浪費資源和人民公帑。(延伸閱讀:垃圾山遍布全臺!綠色和平研究員揭露高回收率背後的錯誤政策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建議:「自 2025 年度起相關經費編列,『源頭減量』不得少於『末端處理』,即前者至少須達新臺幣 17.7 億,始能解決臺灣垃圾滿島的迫切問題。」

相關倡議登上主流新聞媒體頭版,也迎來公眾關注,期待在更多人的支持和發聲之下,早日迎來更普遍的源頭減量措施,如推廣循環杯、禁用一次性餐具和包裝、獎勵重複使用的服務、建立更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等,從源頭解決垃圾危機。

全球:同志驕傲月,反思氣候變遷衝擊弱勢族群

2024年6月24日,綠色和平菲律賓辦公室加入今年的同志大遊行,並舉起「所有人的地球」(Earth for All)和「性別認同正義就是氣候正義」(Queer Justice is Climate Justice)布條,提倡人權與氣候變遷的關聯,並設置飲水站提供與會者補充水份、減少垃圾。
2024年6月24日,綠色和平菲律賓辦公室加入今年的同志大遊行,並舉起「所有人的地球」(Earth for All)和「性別認同正義就是氣候正義」(Queer Justice is Climate Justice)布條,提倡人權與氣候變遷的關聯,並設置飲水站提供與會者補充水份、減少垃圾。 © Jilson Tiu / Greenpeace

每年六月是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為 LGBTQ 族群表達支持和認同,全球多國會在這段期間舉辦大遊行,慶祝多元性別與多元群體的尊嚴、平等和愛。

泰國於 2024 年 6 月 18 日通過歷史性的修正案,同性伴侶將可與異性伴侶享有一樣的權益,正式承認同性婚姻。這個好消息放眼全球依舊令人振奮,由於目前仍有許多國家地區不認同 LGBTQ 身分,甚至存在歧視和暴力行為,導致 LGBTQ 成了氣候變遷衝擊下的弱勢群體。

許多 LGBTQ 族群因爭執、虐待或威脅而逃家,據統計,美國 40% 無家青年是 LGBTQ,棲身居所環境往往更加惡劣,當極端天氣災難發生,便暴露於更高的風險之中。當性別身分不獲社會認同,被剝奪的更包含申請入住避難所、領取物資、使用衛浴空間的權益。

綠色和平近年來在全球持續提倡「氣候正義」與「性別認同正義」的關聯,參加同志大遊行支持人權平等。2024 年 6 月,綠色和平疾呼「地球是全人類的家園,性別認同正義、氣候正義刻不容緩」(EARTH FOR ALL. QUEER JUSTICE NOW. CLIMATE JUSTICE NOW.),向政府與企業爭取更永續的未來,因為每個人都應享有安全、宜居且友善的生活環境

印尼:原住民成功爭取土地權,保障文化與環境

2024年6月6日,印尼原住民委員會主席Fredik Sagisolo手持法令書,慶祝Knasaimos族人成功爭取土地擁有權。
2024年6月6日,印尼原住民委員會主席Fredik Sagisolo手持法令書,慶祝Knasaimos族人成功爭取土地擁有權。 © Jurnasyanto Sukarno / Greenpeace

2024 年 6 月迎來印尼原住民的勝利!4 千位印尼巴布亞原住民經過漫長的爭取後,終於正式獲得政府認同土地權,位於南索龍縣(South Sorong Regency)的熱帶雨林將有 97,411 公頃的土地(相當於 3.5 個臺北市面積)屬於 Knasaimos 原住民

根據 Knasaimos 族的傳統,在地原住民部落可擁有族土領地,包含樹林、農地和房子,外來者僅可租借使用。然而,這項原住民規定遭現代印尼法律系統忽視,政府甚至將土地提供給伐木公司和種植業者,允許他們清空森林轉為工業用地。

在綠色和平與原住民團體的共同倡議之下,Knasaimos 原住民終於獲得勝利的果實,但目前仍有許多原住民族永久失去土地、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綠色和平將持續要求印尼政府通過法規,保障原住民森林並終結大規模毀林

延伸閱讀:

【3分鐘全球環境焦點】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