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3 mins

【世界海洋日】重建地球的復原力,海洋保護不能等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新型冠狀病毒的大流行,令全球措手不及,顯示整體社會仍對因應全球性的危機衝擊欠缺準備,而氣候危機正是下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海洋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隊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這天,邀請您一起守護她,也守護您我的未來。

海洋是無數生物的家園,也是我們對抗氣候危機的最大盟友之一,海洋幫助降低地球溫度,也能捕捉許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若沒有海洋幫助平衡全球氣候,我們會面對更難以忍受的酷熱。

阿根廷海上的成群海豚,綠色和平推動保護海洋生態,設立全球海洋保護區。
阿根廷海上的成群海豚,綠色和平推動保護海洋生態,設立全球海洋保護區。 © Martin Katz / Greenpeace

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在1971年至2010年之間,海洋吸收了地球90%以上的熱量,以及人類排放的40%的二氧化碳。多年來,海洋不斷在緩和氣候變遷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正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海洋學家喬許.威利斯(Josh Willis)所說:「海洋正延緩我們破壞地球的後果。」的確,如果不是因為海洋,我們會身陷在更糟的氣候危機中。

南大西洋的維瑪海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卻因到工業捕魚受到生存威脅。
南大西洋的維瑪海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卻因遭到工業捕魚受到生存威脅。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吸碳庫,需要喘息空間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19年發布了《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匯集了數千份科學研究報告,探討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我們的海洋和冰凍地區。這報告讀來讓人心驚膽寒,研究指出,海洋為了吸納所有碳和熱量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極端熱浪和增加的酸度正在傷害海洋,對海帶和珊瑚等物種來說,海洋已經變成不適合生存的環境了。(延伸閱讀:IPCC最新海洋報告:氣候危機也是海洋危機

澳洲大堡礁的珊瑚礁白化,這是5年來的第3次。
澳洲大堡礁的珊瑚礁白化,這是5年來的第3次。 © Victor Huertas / Greenpeace

隨著這些重要物種的消亡,食物鏈分支的海洋生物如魚類和甲殼類,以及賴其為食的哺乳動物也受到影響。這導致嚴重問題,因為海洋生物實際上一直在幫助我們應對氣候變遷,牠們自然吸收並儲存碳,其中大部分最終會以動物屍體的形式,沉入深海海底。沿海地區的植物,例如紅樹林和海草,將碳匯集在水底沉積物和土壤中。

法屬圭亞那的紅樹林,有助於沉積二氧化碳於土壤,是儲碳的好幫手。
法屬圭亞那的紅樹林,有助於沉積二氧化碳於土壤,是儲碳的好幫手。 © Elsa Palito / Greenpeace

但是,如果我們再深海採礦、鑽油、過度捕撈、污染和挖掘,就會使海洋無法發揮其重要的氣候調節功能。在我們最需要海洋發揮功能的時候,地球上最大的吸碳庫已經被人類破壞。

亞馬遜礁往下潛100公尺,拍攝到美麗的珊瑚礁。
亞馬遜礁往下潛100公尺,拍攝到美麗的珊瑚礁。 © Alexis Rosenfeld / Olivier Bianchimani / Greenpeace

重建海洋復原力,緩解氣候危機

新冠病毒正在測試我們面臨危機的緩衝能力,結果現有制度大多數都不堪一擊。但是,在這場痛苦的挑戰中,我們獲得了重要的教訓。我們必須給予大自然喘息的空間,她才能繼續幫助我們抵抗病毒與氣候變遷。在我們努力重建一個友善環境的和平世界時,也必須保護維持生態平衡的自然系統。沒有這些系統,就算明天發起了潔淨能源革命,我們也不會有太大希望。

北大西洋馬尾藻海中的綠蠵龜,這裡是海龜的天堂,但塑膠污染進入海中,正影響著無數海洋生物的健康與安全。
北大西洋馬尾藻海中的綠蠵龜,這裡是海龜的天堂,但塑膠污染進入海中,正影響著無數海洋生物的健康與安全。 © Shane Gross / Greenpeace

拯救海洋的時間很緊迫,就像其他的氣候戰爭一樣。警鐘早就敲響,卻始終無人回應。正因為如此,逐步調整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的是經濟上的快速減碳,活化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列為決策的重點目標。

綠色和平船艦的水手之一是來自臺灣的黃懿萱(小豚),調查南極水域狀況,採集海水樣本。
綠色和平船艦的水手之一是來自臺灣的黃懿萱(小豚),調查南極水域狀況,採集海水樣本。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全球海洋公約:2030年前實現保護至少 30% 海洋

將全球三分之一的海洋列為保護區,而不受人為干擾,是需要即刻進行的核心工作。科學家一致認為,保護至少30%的海洋才能重建海洋的復原力並保護生物多樣性。海洋保護區的成功有前例可循,南極羅斯海(Ross Sea)保護區,面積達 155.5 萬平方公里,約 43 個臺灣本島大,也是目前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當海洋區域不受人類活動的破壞,魚類種群興盛繁衍,瀕危物種重新出現,整個海洋社區得以恢復生息。(延伸閱讀:全球海洋保護區:2030 年實現保護 30% 海洋

南極羅斯海上的冰山,2016年通過成立達155.5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並於2017年底正式生效。
南極羅斯海上的冰山,2016年通過成立達155.5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並於2017年底正式生效。 © Greenpeace / Timothy A. Baker

2019年春天,綠色和平船艦耗時一年,航行大西洋,從北極到南極調查深受破壞的海域,世界各地名人親身力挺,為成立《全球海洋公約》聲援連署,超過300萬人響應!(延伸閱讀:名人攜手綠色和平 親身力挺守望地球)為海洋請命的聲浪已達到最高峰,在全球因疫情限制活動的期間,我們看到海洋生態系統顯得更健康、更有活力,但若要真正恢復,將需要更長遠的願景。《自然雜誌》(Nature)的一項科學評論認為,海洋不但有可能恢復生機,更可以在三十年內實現這樣的願景。

於南極半月島海上悠遊的座頭鯨。
於南極半月島海上悠遊的座頭鯨。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別讓疫情成為藉口,「全球海洋公約」必須繼續前行

聯合國已討論《全球海洋公約》約一年多的時間,這將成為全球海洋保護的基礎架構,我們仍然有機會實現這一目標。為了人類和地球的福祉,綠色和平與全球超過300萬人同心協力,爭取最強而有力的公約,這將是歷史性的成就。(延伸閱讀:全球海洋公約:需要知道的5件事

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於南極南奧克尼群島,參與研究調查的船員拉起「保護海洋」布條,為成立全球海洋公約發聲,並感謝超過300萬公眾支持。
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於南極南奧克尼群島,參與研究調查的船員拉起「保護海洋」布條,為成立全球海洋公約發聲,並感謝超過300萬公眾支持。 © Andrew McConnell / Greenpeace

然而,原定於2020年4月最後一次《全球海洋公約》的政府間會議(IGC 4),因疫情延期。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場重量級會議將何時舉行,但綠色和平會持續為海洋發聲,提高公眾聲量,為您我爭取永續的未來。

我們絕不能讓疫情成為藉口,讓這歷史性機會與我們擦肩而過。相反地,我們必須確保海洋保護成為全球重建的一部分,為地球上的物種打造一個更宜居與和平的未來。

延伸閱讀:

很多臺灣人,像您一樣…

為確保獨立與公正,我們從不接受來自政府或企業的捐款。所有推動環境工作的資源 100% 來自熱心民眾,您的支持對我們無比重要。 我們承諾謹慎使用每分資源,並力行資訊公開透明。您願意加入我們,以幾分鐘的時間,每天 10 元的金額,共同守護我們唯一家園嗎?

我願意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