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發現微塑膠!無塑生活才可年年有魚好過年
年關將至,在開心採買年貨,魚類、貝類、小管魷魚等,準備與家人大快朵頤。但期待年年有餘的同時,您是否知道海鮮中可能殘留許多微塑膠,在吃年夜飯時塑膠微粒也可能一起吃下肚了?一起從源頭減塑,才能安心享用海鮮,年年有好魚,歲歲過好年。
農曆年又要熱熱鬧鬧地來到,您是否已開始構思今年的圍爐菜色?除了「呷雞起家」的雞料理、招元寶的餃子,年夜飯最少不了的就是一道鮮美的「年年有魚」。不過,您知道在吃魚的時候,有可能也把微塑膠一點一點吃下肚了嗎?
微塑膠(microplastic)也稱作塑膠微粒,是直徑或長度小於 5 公厘的塑膠顆粒或碎片,因為極為細小,難以過濾與處理,在海水中浮沉累積,不僅讓海洋不再澄澈,也時常被水中生物誤食。不只是魚類,其他包括貝類、頭足類(例如小卷、中卷等)等海鮮中,現在也都能找到微塑膠。(延伸閱讀:什麼是塑膠微粒?——正在影響食安、健康的它)
文章目錄
美味海鮮遭微塑膠入侵
2021 年綠色和平彙整了臺灣近年有關海鮮中有微塑膠的最新研究,發現海鮮遭到微塑膠污染的情形十分普遍,其中一項恆春半島海域的研究中,指出有高達 95% 的魚隻體內都發現微塑膠;另外一份針對文蛤、牡蠣、小卷及中卷的研究報告,則說明在 107 個樣本裡也全數發現微塑膠,顯示因為海洋受到塑膠入侵的程度日益嚴重,享用海鮮時也很難避免吃到塑膠。
據估計,臺灣 19 到 65 歲間有吃海鮮的民眾平均每年攝取的海鮮(包括貝類、頭足類,以及魚類)超過 50 公斤,於是每年也隨海鮮吃進了 1.63 萬個、總計相當於 1.05 公克的微塑膠,等同吃下 1 整支塑膠吸管。(延伸閱讀:年年有魚變年年有塑 臺灣人平均年吃1.6萬個微塑膠)
塑膠毒害多卻難回收
在這幾份海鮮研究中找到的微塑膠材質,以塑膠袋、一次性塑膠餐具、寶特瓶等製品常使用的 PE(聚乙烯)、PP(聚丙烯)及 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最多,這些微塑膠還會吸附包括塑化劑、雙酚A、壬基酚、多氯聯苯(PCBs)和多環芳香烴(PAHs)等有毒物質,這些環境污染物已被證實會干擾動物及人體的內分泌系統。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人們平時使用了太多的塑膠袋與一次性塑膠用品,丟棄的塑膠無法真正分解回歸自然,僅裂解成微塑膠,又回到食物鏈,除了在海鮮中,連飲水中也找得到,苦了各種生物,也毒害人類自己的身體。
雖然目前存在塑膠回收的機制,但事實上,自 50 年代人類開始使用塑膠開始,至今有 90% 都沒有被回收。目前全球每年使用約 5,000 億個一次性塑膠袋,每分鐘售出 100 萬個塑膠飲料瓶,回收的量遠遠追不上製造的速度。要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唯有從源頭大幅度減少塑膠的製造與使用量。
減塑,政策引導最有效!
許多人應該記得,臺灣在 2002 年開始禁止商家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要求消費者以 1 元購買。區區 1 元的收費規定,讓全臺灣一年少使用了 20 億個塑膠袋,顯示政策法令若積極限用或禁用,能更有效率地達到減塑目的。然而,目前的限塑政策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綠色和平自 2016 年起展開塑膠專案,除了要求大品牌與通路停止生產與販賣含有柔珠(也是塑膠微粒)的產品,更與其他組織一同要求環保署提前禁用的時程,成功將政府原先規劃 2020年才要實施的柔珠禁售令期提前到 2018 年,估計這為海洋減少了超過 10,000 公噸、相當於 3,000 至 5,000 兆顆塑膠微粒。
這些小小的減塑成果雖令人振奮,但對於塑膠垃圾的製造量來說,仍是杯水車薪,政府做的也遠遠不夠。放眼國際,孟加拉自 2002 年便全面禁用塑膠袋,印度預計 2022 年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歐盟也已決議 2021 年開始禁用一次性塑膠,非洲更是在 2018 年就有超過六成的國家已經實施全國性塑膠袋禁令。相較之下,臺灣僅規劃在 2030 年禁用 4 種一次性塑膠用品,腳步實在太慢,讓大量不必要的塑膠垃圾還要繼續流入海洋長達十年。(延伸閱讀:全球限塑政策大彙整!歐盟、韓國政策值得參考)
政府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比如除了加快限塑時程,也可以將禁止免費提供一次性塑膠的範圍擴大到餐飲外帶與外送,或者搭配租借餐具的制度。另外,提高對自備容器消費者的獎勵機制,或對使用塑膠包裝的產品適當增加收費,都能夠鼓勵生產與消費轉型為循環永續的模式。
在歲末年終,準備歡慶佳節、家人團圓的時刻,邀請您一同關心海洋健康以及海鮮安全,敦促環保署制定更積極完善的減塑目標,並擴大規管範圍、加快時程,讓我們都能更安心地享用海洋賦予的珍饈,為下一代留下更美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