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不應由捕魚企業管理,您我需要《全球海洋公約》
過去,海洋的管理組織很大部分由工業化捕撈企業組成,然而船隊越來越多,海裡的魚卻越來越少。珍貴而脆弱的海洋需要一個全新的管理方案:由《全球海洋公約》劃定海洋保護區來守護。
海洋是大自然最豐盛的寶藏,它孕育種類繁多的生物,並且是許多人重要的生計來源。過去多年來,工業化捕撈卻持續掏空海洋,不僅嚴重破壞海床,造成動植物驟減,人類的糧食來源也遭到威脅。
然而,一直以來,這些工業化捕撈企業,卻是國際海域管理工作的主導者。球員兼裁判式的管理,讓海洋資源狀況每況愈下。

文章目錄
現行海洋管理系統由漁業企業操控
目前全球公海僅有 1% 得到適當的保護,其餘的部分仍持續暴露於破壞式產業的傷害。93% 的魚類正遭受過度捕撈或瀕臨滅絕,意味著魚群繁衍再生的能力遠遠不及被大規模捕撈的速度,若這個狀況持續下去,很快地海洋將成為死氣沉沉的一片荒蕪。
人類現行使用海洋的方式遲早會讓生態系統崩潰。過去多年來,雖然各國政府企圖與捕撈公司等企業建立組織、制定規範,保護海洋資源,然而這些組織背後的勢力卻是工業捕魚、海底採礦或航運。這些利益團體的共通點是剝削海洋資源並以之牟利,他們的動機並不是保護海洋,我們要如何期待他們以更長遠的眼光來規劃海洋保育與管理?

海洋保育組織難以發揮功用
以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 IOTC)為例,其為全球最重要的海洋資源管理委員會之一,因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黃鰭鮪魚漁獲都來自印度洋。在 2015年,黃鰭鮪正式名列遭過度捕撈的魚種之一,工業式捕魚企業的粗暴破壞讓海洋失衡,受害最深的是模里西斯與塞席爾群島等小島國家的漁民。這些漁民通常以永續漁法小量捕撈,對海洋衝擊極小,卻蒙受不義的苦果。如今他們張著小小的漁網,只能迎來空蕩的沿海,大型的工業捕撈船隊卻鑽入海洋更深處,繼續吸乾遠洋。
五年前,各國政府在 IOTC 曾就黃鰭鮪魚的復育計畫達成共識,但數據顯示,計畫開始施行後,工業化捕撈的規模不減反升,印度洋的黃鰭鮪數量也依然不見起色。科學家警告,如果持續這樣的破壞式作業,黃鰭鮪魚群數量將在 2024 年面臨崩潰。

2020 年,因為疫情之故,IOTC 停擺,各國政府直到 2021 年 3 月才終於透過視訊重聚,討論海洋管理事宜。然而,無效的管理組織與系統難以成就真正的解決方案,會議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具建設性的結論與行動方案。在來自歐盟壓力,以及法國、西班牙工業化捕撈企業的處處掣肘下,海洋保育方案無法順利通過,企業的利益再次被置於生態健康以及弱勢族群的生計之前。IOTC 無法達成海洋保育的共識,等於為工業化捕撈在印度洋開了大門。
難逃一劫的不僅僅是鮪魚。破壞性漁法繼續橫行無阻,意味著鯊魚、鯨魚等各種瀕危魚種,甚至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也繼續面臨重大劫難。

大破大立,《全球海洋公約》將重新洗牌
IOTC 的再次失敗是一面明鏡:現行的國際漁業組織與海洋管理系統已經無可期待。您我需要一套全新的管理方式,與真正改變現狀的行動方案。而這樣的行動已經刻不容緩。
綠色和平與全球熱愛海洋的支持者,數年來推動聯合國通過制定《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這項全新的條約將促使各國政府建立海洋保護區,使海洋生物免於採礦、污染和破壞性捕魚的壓力,有時間與空間恢復。2021 年 8 月,各國政府將於聯合國進行談判,然而漁業界與貪圖漁業利益的部分國家,卻試圖遊說通過效力薄弱的條約版本。若這個版本通過,將大大削弱《全球海洋公約》對海洋的保護力。

我們需要更多人為海洋發聲,讓政客停止默許海洋破壞繼續。我們需要有效且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的海洋,成立不受侵犯的保育區,不僅保護海洋中的生物,也庇蔭靠永續漁業維生的社群,並為未來的世世代代守護美麗而生生不息的藍色海洋。
延伸閱讀:
原文:Why industrial fishing companies shouldn’t manage the oce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