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3 min

黑鮪魚破盤漁民依然苦,疫情期間的漁業反思

作者: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 鍾孟勳

根據媒體報導,今年黑鮪季捕獲量創新高,預計總數將突破4,000尾,東港區漁會推估因為全球疫情,不少漁民無法出海捕魚,環境破壞程度低,漁獲量因此大增。事實上,去年開始由於疫情,各地不少漁民認為趁著需求大減時進行強制休漁能保育漁源,讓未來長期的漁獲量回增。

※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數據會說話,台灣沿近海黑鮪季從1999年捕獲11,311尾,逐年崩跌,2012年創新低只剩下505尾,只剩下4.5%。國際上,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指出,2011年的太平洋黑鮪數量只剩下60年前的3.6%,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更將南方黑鮪保育等級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太平洋黑鮪則因為過漁,從2011年的無危,在短短三年間就提升兩個等級到易危(Vulnerable species)。

疫情給整體社經局勢帶來嚴峻的考驗,但也讓我們看到當全世界的人為活動減少,自然環境的復育能力明顯增加,海洋與漁業資源也是。根據全球漁業觀測站(global fishing watch)公佈的資料顯示,從去年到今年,全球漁業捕撈活動明顯減少,活躍的漁船數量減少9%,捕魚時數也減少5%,2020年一月到四月底,全球商業捕魚活動減少大約100萬個小時。不僅給海洋帶來喘息的機會,也給漁業資源養護帶來了思考空間。在臺灣,每年的黑鮪季約為四到七月,這一年來雖因漁船捕撈行為減少而讓黑鮪漁獲量增多,然而疫情也使黑鮪季乏人問津,尚未結束漁汛期的平均單價就跌破新低紀錄,在漁市場還看到散落在地上沒有保鮮的黑鮪魚。

然而,漁業署在今年因疫情而使黑鮪魚產量過剩的情形下,竟決定加碼獎勵促進黑鮪魚的銷售,不思漁業資源保育的大好機會,在6/3公告延續漁產品加工罐頭及保存食品生產原有獎勵措施,還特別針對黑鮪魚的罐頭加工每罐最多再給額外7元的補助,比起其他魚罐頭補助足足多了兩倍以上。連地方漁會都對漁業署多次呼籲應在關鍵時刻應該讓海洋休息,利用強制性休漁措施養護漁業資源,漁業署仍無動於衷,只重近利,抄短線,用補助、獎勵等治標不治本的措施短暫撐過黑鮪季,無視長期的生態與漁民生計的平衡之道。

雖今年黑鮪魚產量大增,但疫情終究會過去,當漁撈活動全面恢復,短暫回溫的黑鮪魚數量曲線,恐怕將再度跌停。

疫情下漁獲大增的事實,證明限制捕撈是極為有效的保育措拖,更有助漁民增加漁獲。綠色和平認為,海洋委員會所推動的《海洋保育法》草案當中有「海洋庇護區」以生態系統為保護標的,即有機會拯救瀕危的黑鮪魚與復育其他魚種資源。然而草案卻已在行政院等待核定超過一年,遲遲不見政府積極保育海洋的決心。我們呼籲應儘速通過草案,創造庇護效果,改善沿近海的海洋生態系統,才能重新創造永續的漁業資源。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