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漁業與環保對立?聽聽《男人與他的海》導演黃嘉俊與漁民的交流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由黑糖(黃嘉俊)執導的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於 2021 年 4 月上映,拉近觀眾與大海的距離。綠色和平包場邀請支持者共同欣賞電影,並在會後舉辦座談會,與導演和漁民對話。漁業和環保一定是衝突的嗎?交流後會發現,也許彼此都有愛護海洋的心。

獻給這座海島,一部最美麗的臺灣海洋電影。── 黃嘉俊(黑糖)

透過群眾募資共同完成的臺灣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於 2021 年 4 月上映,與所有臺灣民眾分享人與大海的故事。4 月 17 日,綠色和平包場聚集近一百位支持者一同觀影,更在會後請到導演黃嘉俊(黑糖)以及兩位漁民進行座談交流,以各自的立場分享海洋保育的重要。

座頭鯨(大翅鯨)是海洋中指標性生物,也是《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中的重要角色。此照片為2020年8月,綠色和平攝影師漁澳洲大堡礁所記錄的珍貴畫面。
座頭鯨(大翅鯨)是海洋中指標性生物,也是《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中的重要角色。此照片為2020年8月,綠色和平攝影師漁澳洲大堡礁所記錄的珍貴畫面。©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海洋與我們的距離

您對海洋的認識有多深?您的生活與大海的關係密切嗎?生活在都市,也許鮮少有機會接觸海洋,漸漸地,他成為電影中、書本上、照片裡的風景,也離您我越來越遙遠。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海洋,綠色和平包場華山光點影廳,邀請支持者一同觀賞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

「這是一部『三個男人與海』的故事」導演黃嘉俊感性地說。透過臺灣海洋文學作家同時是黑潮基金會創辦人的廖鴻基,以及臺灣第一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的故事,黃嘉俊用影像讓觀眾看見熱愛海洋的男人,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在大海和家庭中妥協,找到心靈的歸屬。

美麗蔚藍的海洋,鯨豚躍出水面激起浪花,是這三位男人永遠不會看膩的畫面。然而海洋的現狀並非如此和平,黃嘉俊回憶道:「從一開始潛水的時候,在臺灣的東北角就有感受到,例如說珊瑚被破壞、魚很少、很小,然後很多垃圾漂浮。原本以為海下應該都是很多顏色,但其實都是一片灰暗。」9 年潛水經驗,讓黃嘉俊萌生想要保護海洋的心情,「也是因為這樣的機會,才開始想,之後有沒有機會以海洋為主題拍一下作品。」

與會的民眾於華山光點報到,準備一起觀賞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
與會的民眾於華山光點報到,準備一起觀賞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 Greenpeace © Greenpeace

雖是希望呼籲大眾保護海洋,黃嘉俊並不想讓觀眾感到沉重,「這部電影不是要拿來教育或教訓觀眾的,我要做的事情是讓大家用一個很輕鬆的心情來欣賞一部好電影,看完一個好故事,讓他們認識了海。」他強調,「你要先願意認識了解,你才能進一步去談『我要為他做什麼?』,甚至是保護他。

臺灣四面環海,許多民眾卻與海洋充滿距離,甚至恐懼,這讓黃嘉俊覺得很可惜,「還是要實際到海上,才能跟他建立感情。」他以電影的形式,將觀眾帶到海上、到海中。「我們藉由自己的專業,把大海介紹給大家認識,接下來各位觀眾就可以繼續用你們的專業、你們的能力,把這個影響擴散開來。」

導演、漁民與綠色和平的對話

電影結束後,黃嘉俊親臨現場座談,與現場觀眾互動。同時,綠色和平更邀請實際在海上工作的船長,除了觀賞電影,也互相分享心得。也許,經過互相理解和對話,我們都能成為保護海洋的同路人。

2021年4月17日,綠色和平包場邀請支持者觀賞《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並在會後舉行座談,與導演黃嘉俊和兩位漁民交流保護海洋的看法。
2021年4月17日,綠色和平包場邀請支持者觀賞《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並在會後舉行座談,與導演黃嘉俊和兩位漁民交流保護海洋的看法。© Greenpeace © Greenpeace

漁業和環保是對立的嗎?這兩者有可能朝向一致的目標嗎?捕魚約 17 年的李永泰說:「我們跟海其實是沒有什麼衝突的,海洋越永續、我們越抓得到魚,我們才越能生存,畢竟我們真的是靠這個維生的。」

根據綠色和平參考中研院團隊的長期採樣與研究,臺灣北部海域在近 15 年來的魚群數量,從 142 種銳減至 37 種,數量也大幅下滑

關於漁獲量減少,除了數據面,李永泰也表示有感:「現在大家抓魚設備越來越厲害,資源上會慢慢地會減少。當你長期地抓下去,當然有些魚種可能就消失得比較快,或是逼迫牠很小就要去產卵,現在有些魚體會變得比較小。漁獲量來講也是會減少。」

選擇以一支釣漁法的李永泰表示:「一支釣是可以選擇性的,可以選擇魚體大小。我們鉤子用比較大,小魚就會吃不下,就以比較大的魚為目標。再來就是地點,我們一支釣可以選擇地點,如果我魚竿下去發現魚體比較小,那我就會離開。」他認為選擇體型較大的魚隻,反而可以賣更好的價格,不須充量。「我們都是一個人一艘船,你說我們一個人能抓多少魚?你再靠也是只有兩隻手,怎麼抓都有限,不至於去毀壞這個族群。

長年在海上工作的李永泰(左)和江長湖(右)表示,海洋如果能夠永續,對漁民反而是很大的幫助。
長年在海上工作的李永泰(左)和江長湖(右)表示,海洋如果能夠永續,對漁民反而是很大的幫助。© Greenpeace © Greenpeace

對於與海洋共存,現年 65 歲,捕魚數十年的江長湖也有心得。「以前十幾歲抓魚,海邊的照燈船就在抓小管,當時心態不一樣,看到海豚心裡上很討厭牠,因為牠一過來的話,我們漁網放下去,海豚就會把小管趕走了。漸漸以後,年紀有了,改為一支釣,海豚跟我們沒有衝突了,你船在航行的時候,看到海豚跟著我們在海上一起跑一樣,那個心情都不一樣,是開心的感覺,變成人跟海豚共同相處。」

導演黃嘉俊期待政府單位、教育部能更加重視海洋保育,讓下一代更加親近大海。他回憶在『海洋之子』公益巡迴放映時,募集一萬名孩子觀影,「不要以為孩子們看不懂,他們反應其實是最激烈的!」看到海浪、鯨豚壯闊的畫面,孩子們頻頻驚呼。黃嘉俊鼓勵家長暑假時,一起帶孩子們去親近海吧!

保護我們的海,推動臺灣海洋保護區

綠色和平除了長期致力於倡議永續遠洋漁業,2021 年開始推動臺灣沿近海海洋保護區專案,呼籲政府通過海洋保育法,擴大海洋保護區並訂定制度確實規管。

臺灣的海需要您我保護,支持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守護生物多樣性。圖為臺灣墾丁的珊瑚礁。
臺灣的海需要您我保護,支持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守護生物多樣性。圖為臺灣墾丁的珊瑚礁。© Lion Yang / Greenpeace © Lion Yang / Greenpeace

關於保護海洋,黃嘉俊導演認為:「很多人覺得大海就是沒有成本,想要就去抓因為他沒有主人,或者說不像是一些飼牧業必須花這麼大的成本,相對也因此大家對海就是予取予求。」因為拍了這部紀錄片,他重新思考對於海鮮的選擇。「就是真的會去挑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它該不該吃,尤其是那種珊瑚礁類的魚,我幾乎是完全不碰。後來也因為海洋垃圾的問題,反而我對於海洋食物鏈比較上層的魚類,都有一些考量,像鮪魚那些,因為你也不知道魚吃了多少人類自己製造的海洋塑膠在裡頭。」

保護海洋可以從許多面向著手,根據綠色和平與英國約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著名學者合作,發布《30 x 30 海洋保護藍圖》(30×30: A Blueprint For Ocean Protection),表示全球若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避免受到任何人為活動侵擾,即可實現多種永續目標,而且完全可行。此報告也獲得全球眾多科學家的認同,與全球超過 350 萬海洋守護者,一同推動各政府成立《全球海洋公約》。

臺灣當然也能做得到!邀請您支持綠色和平的工作,共同督促臺灣政府盡速通過具有整合管理海洋保護區的《海洋保育法》,全面規劃海域空間,同時活絡沿近海的經濟產值。

船長李永泰分享:「海洋本身就有她的生命力在。保護區如果設了,政府一定要有執行力,一定要有研究的數據,要保護什麼物種的族群數量,或是你保護的物種的品種,牠們的洄游路徑,如果能提供臺灣的數據,我們才能去跟進這個做法。」

電影座談會後,黑糖導演(黃嘉俊)與船長李永泰、漁民江長湖合影。
電影座談會後,黑糖導演(黃嘉俊)與船長李永泰、漁民江長湖合影。© Shao Chin Quek / Greenpeace © Shao Chin Quek / Greenpeace

海洋保育與鞏固經濟可以並存,只有透過不斷對話、透明數據、公眾參與,您我才有機會確實地著力守護大海。身為海島的一份子,不妨藉著觀影機會,一起以行動加入改變的力量,期盼未來世代都能親身感受海洋的美好,與海同在。

座談會精華影片紀錄: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