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4 mins

討海人也盼望大海永續,李永泰以友善漁法支持保護海洋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許多人都熱愛海洋、想保護大海生態,其實希望海洋永續的也包括了漁民。李永泰以友善漁法一支釣,靠大海維生,20 年來感受到海洋環境的改變。因此,身為第一線海洋工作者的他,現身說法,與綠色和平一起推動臺灣政府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

「討海是辛苦的工作,本身要有足夠興趣,才能夠持續做下去。」今年 46 歲的李永泰,是來自基隆和平島的漁民。他日常工作行程,就是先看一週天氣,根據每日氣象決定當天是否出海。若天氣允許,他會一早出發,把船開到漁場,接著下竿釣魚,一天作業可達 8 小時。「和實際釣魚時間比起來,現在開船的時間比以前久,因為近海資源越來越少,必須往更遠的漁場去,才可能有收穫。」李永泰說。

和同業相比,李永泰相對年輕,儘管他笑說「討海是沒有年輕人要來做的辛苦行業」。原本從事進口水果批發商,後來產業逐漸衰退,打從 20 幾歲就在玩票性釣魚的他,決定認真把釣魚培養成事業,開始當起船長,向大海討飯吃。「釣魚就是只要肯做,你就有得賺,況且抓魚比較自由,不必每天被綁在同一個地方。」

李永泰接觸漁業已約 20 年,他選擇以較友善海洋的漁法維持生計,也希望大海生態能夠永續。
李永泰接觸漁業已約 20 年,他選擇以較友善海洋的漁法維持生計,也希望大海生態能夠永續。 © Greenpeace

選擇一支釣,守護自己喜愛的職業環境

然而李永泰的自由,建立於自律之上。他選擇一支釣漁法,平時就是自己開船出海、自己張羅船上幾隻釣竿。他一路的經驗都跟老漁夫學來,舉凡遇到風浪大時船怎麼撿浪、如何找到適合的釣場,20 年來他已習慣獨立在海上作業。「多半都是當日返航,有時跑遠一點到釣魚臺那邊,單趟航程過去就要 8、9 個小時,不過夜划不來。」他笑說:「有的船長專長釣小卷、透抽、煙仔虎,我專精底棲類魚種。」

「我能夠把興趣當工作,是很好的事,最好玩的就是釣到新奇的魚,或是看到海豚,有時遇到賽鴿季,那些鴿子還會停到我船上來找我討水喝。」說起海上新鮮事,李永泰語帶愉悅。「至於海上的危險,一來是天氣,二來是人為的衝突,海上不像陸上有紅綠燈可循,常常見到有人不照規範來,造成危險與衝突。」

李永泰討海20年,親眼見證了海洋環境有所變化,不僅魚變少了,污染也增加,需要迫切的保護。
李永泰討海20年,親眼見證了海洋環境有所變化,不僅魚變少了,污染也增加,需要迫切的保護。 © Greenpeace

20 年的討海生活,李永泰也親眼看到海洋環境的變化。「17、8 年前出海,只要開一個多小時,馬上就有漁獲。現在因為漁獲越來越少,只得越開越遠。以前我們知道A地漁獲減少,就會改去B地捕魚,好讓A地修養生息,但現在到哪裡都一樣了。尤其休閒海釣船變得越來越多,大家都想爭這塊資源。」

海洋資源減少,如何採用更永續的作法來捕魚,也是他不斷思索的目標。他舉例,採用一支釣可以有限度地捕魚。「我用的鉤子會大一點,不僅耐用,也可以避免小型魚上鉤。我的目的是釣到高經濟價值的魚,而非追求數量,整體效益仍是高的。」他舉例 2020 年,因為大家拼命抓黑鮪魚,造成價格跌到剩一半還賣不出去,最後通通拿去做罐頭,變成浪費。

李永泰選「一支釣」的方式,不僅不會一次捕撈大量魚種,還可以避免釣到幼魚或非目標的魚類。
李永泰選「一支釣」的方式,不僅不會一次捕撈大量魚種,還可以避免釣到幼魚或非目標的魚類。 © Greenpeace

自發性參與淨海,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垃圾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海洋環境變遷,就是海上垃圾變多。李永泰說,基隆是全臺第一個,由民間漁船自發性組織環保艦隊進行淨海的城市,而他也加入基隆市沿海漁船協會並協助相關事務,只要有活動,他都會盡量參加。

「大家都覺得海上垃圾是漁民製造的。」李永泰無奈地說,其實每個人都有份,也許有的從其他地區漂過來,有的則是家庭垃圾。他指著潮境公園說:「你知道嗎?那過去就是海上垃圾掩埋場,海浪日積月累拍打著底部,難保哪天不被一點一滴掏空。」

多年來參與淨海,李永泰曾在颱風過後看見南部漂來的蚵棚、各種塑膠垃圾、廢棄漁網,「我們也很討厭這些漁網,它會卡住船隻的螺旋槳造成損害。」而他也說,夏天的垃圾比冬天多,尤其北方三島那邊更是隨處可見。「我們看到海面上都是漂浮垃圾,以塑膠類居多,但是你想像一下,海底下累積的一定更恐怖。我也在海底看過洗衣機、飲水機、刀片蛇籠,這些東西究竟是怎麼跑到海底來的?」

李永泰參與淨海行動,協助將潛水志工清除的海底廢棄物載運上岸,也用撈網把海面上的垃圾帶走。
李永泰參與淨海行動,協助將潛水志工清除的海底廢棄物載運上岸,也用撈網把海面上的垃圾帶走。 © Greenpeace

2021 年 9 月,李永泰與 30 多位漁民一同響應綠色和平的淨海行動,駕駛漁船協助潛水志工將海底垃圾載送上岸,也用撈網將海面垃圾拾起,保護海洋免受污染破壞。他無奈地說:「要垃圾完全消失不可能,我們只能盡量從源頭做起,例如減少免洗餐具和塑膠袋的使用。政府也可以在安檢所設置垃圾站,讓漁民可以在返航時把海上撈回來的垃圾就地處理。」

貢獻學界的漁民,為海洋永續出一份力

此外,李永泰還有一個興趣就是製作標本,這也使他被海洋科技博物館的研究員們注意到,他決定扮演官產學的跨領域橋樑,把自己釣到的珍稀魚類給學術界做研究與記錄。「因為出於個人興趣,加上海底生物越來越少,我想把蒐集的生物分享給學術單位,因為這樣我們也一起發現很多新的魚種。」他和水試所、海洋大學、中研院、海生館、自然科學博物館都有合作,除了蒐集漁船的下雜魚箱,也著手製作甲殼類標本,提供給學術單位做研究。

李永泰與學術單位合作,蒐集下雜魚也製作甲殼類標本,交給不同單位研究。
李永泰與學術單位合作,蒐集下雜魚也製作甲殼類標本,交給不同單位研究。 © Greenpeace

「日本人稱漁人為『漁師』,是受尊重的行業,但在臺灣沒有年輕人願意加入這行業,而老一輩的漁民又覺得,既然如此,我何必保護這些資源,有生之年能抓多少就抓多少吧。保育漁業資源的概念,是不容易被聽進去的」,李永泰感慨地説。雖然如此,他依然堅守著一支釣作業、行有餘力便參與淨海,與學界建立起聯絡管道。

如今,李永泰也支持綠色和平推動政府制定明確的法規,以科學研究數據為基礎來管理海洋,讓大海生態與資源永續,不僅漁民可以維生,環境也能受到更長遠的保護。海洋提供李永泰謀生的資源,而他也樂於肩負起漁人的新責任,繼續為海洋永續出一份力。

大海無魚紀錄片:三位永續漁業船長的分享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