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v2018

推動改變

專題報導 海洋
5 mins

水下攝影師吳永森:親睹魚纏塑膠、臺灣越來越少魚,海洋保育不能等!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臺灣知名水下攝影師吳永森,曾獲 Sony 索尼世界攝影大獎臺灣首獎、「WORLD SHOOTOUT」廣角組第一名等國際攝影獎項肯定。熱愛海洋與潛水的他,將在 2022 年 7 月 22 日起,與綠色和平合作舉辦攝影展和講座,共同推動臺灣制訂《海洋保育法》,保護日漸枯竭的蔚藍大海。

不保護地球,它就沒有了。很多人不知道海裡到底發生什麼事,政府可以做的是把法立好,找足夠多的人來執行這個法律。──臺灣水下攝影師吳永森

榮獲海內外超過 170 座攝影獎肯定的吳永森,是國際攝影比賽的常勝軍。自 2012 年接觸潛水後,2013 年開始靠著自學嘗試水下攝影,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術,2014 年第一次在菲律賓獲得水下攝影獎項,隨後便與水下攝影、海洋保護結下不解之緣。

來自臺灣的水下攝影師吳永森。
來自臺灣的水下攝影師吳永森。 © Ace Wu

從自學攝影到熟悉海洋生物,初衷竟然是?

吳永森來自臺灣,居住越南從事旅遊業,並於菲律賓經營潛水渡假村,也以商業水下攝影為生。他的攝影足跡遍布加拿大、古巴、斐濟、大溪地等,主題包括淺灘珊瑚、魚群、深海生物,甚至是鹹水鱷魚,鏡頭下生動又清澈的畫面,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但回顧他開始水下攝影的原因,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水下攝影師吳永森在海葵中,捕捉到可愛小丑魚的畫面。
水下攝影師吳永森在海葵中,捕捉到可愛小丑魚的畫面。 © Ace Wu

「剛開始會想做這件事是因為每次出去潛水都去很久,我太太就懷疑我是不是有小三。為了證明我真的是去潛水,也想讓太太看到海裡很漂亮,就開始拍。」吳永森笑說,「當時覺得自己拍得很好,結果被我太太說拍得很爛,我就開始想辦法把攝影做好,一直做到現在。」

雖是無心插柳,吳永森還是很認真地鑽研,當時他找不到人請教,只好上網搜尋資料,但操作起來仍然障礙重重。「所以我就用最笨的方法,用消去法,拍差不多一年一直練習,才慢慢找到一些比較適合的方式,之後就比較有效率地去拍攝。」

吳永森在印尼拍攝色彩斑斕,充滿生氣的珊瑚礁和魚群。
吳永森在印尼拍攝色彩斑斕,充滿生氣的珊瑚礁和魚群。 © Ace Wu

吳永森所說的「一直練習」,一天潛水可高達 8 次!累積到現在,他計算自己的潛水次數已超過 7,000 次,但依然樂此不疲。他分享道:「海洋生物來說,我最喜歡拍鯊魚,因為鯊魚是完美的獵殺機器,擁有各種型態不同的外觀,代表著獵食風格的差異,這是令我最著迷的地方。」

不過,他也有過驚險的經歷:「我曾經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被 6 隻遠洋白鰭鯊包圍,拍攝完成後船員告知才知道。當時我只覺得怎麼今天超順利,要多近有多近?原來是我被包圍了。」他說明,「這種鯊魚的視力很差,而水面上干擾太多,只能靠視覺來確認是不是食物。所以一但被牠鎖定,牠會靠你很近來評估獵殺的可能性。」

吳永森也強調:「請記住,是我自願跳下牠的活動範圍的,所以我只能保護自己,方法很簡單,不要害怕,不動就行了。假如你轉身開始逃走,牠就知道你害怕了,牠的機率更大了。不過如果遇到更大膽的鯊魚,我也只能用相機防水殼來擋著。」會造成危險的並不是鯊魚,而是認知不足。

他補充:「知道動物的生活習性,就不會去干擾牠們,也可以最大程度保護攝影師的安全。」聽著吳永森分享水下生物如數家珍,其實他是在成為水下攝影師之後,才開始研究海中生物,「因為拍到從來沒見過的動物之後,就會想知道牠是誰,就變成海洋學家的好朋友,我會去請教他們,就有點像教學相長,久而久之就會懂得越來越多。每一次拍攝都在驗證學到的東西,我也會把觀察到的動物行為記錄下來,交給海洋學家,在科學方面我們是互相依賴的。」

吳永森喜歡拍攝鯊魚,也從觀察和拍攝的經驗中,了解鯊魚的習性。
吳永森喜歡拍攝鯊魚,也從觀察和拍攝的經驗中,了解鯊魚的習性。 © Ace Wu

見證海洋遍體麟傷,人類應立法保護

潛水之後,吳永森親眼看見海洋的美麗,但也見證海洋的脆弱。他感嘆地說:「我在水裡看過的垃圾,有高跟鞋、高爾夫球桿、胸罩,人類在我們生活上的東西,我幾乎在水裡都看過了。」吳永森也開始在生活中落實減塑,盡量延長一次性物品的壽命。

「我第一次很驚訝是看到一隻魚吃了套啤酒罐的塑膠環,但吃不下去,頭卡在圈圈裡,它無法游泳,趴在那哩,但身體已經爛了一半。就覺得這條魚是因為自己而死,因為這個垃圾是人類的。」

海洋生態因為人類的生活習慣,而遭受傷害,讓吳永森很不忍:「每天看這些動物,就會覺得『為什麼我們有這個權利可以凌駕在牠們之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他認為,「我們一般下海都會多帶一個袋子,把垃圾撿上岸,但這都是杯水車薪,這一定要公權力或國家的介入,因為範圍太大了,必須要立一個很嚴格的法,讓大家知道我們玩的是真的。」

吳永森關心海洋保護的議題,也促成了這次與綠色和平合作,呼籲臺灣政府制定《海洋保育法》

吳永森在蘭嶼拍攝到被魚網纏住,剛剛死亡的鸚哥魚。他強調鸚哥魚是典型的珊瑚礁魚種,位於食物鏈頂端,牠的消失將是生態災難。
吳永森在蘭嶼拍攝到被魚網纏住,剛剛死亡的鸚哥魚。他強調鸚哥魚是典型的珊瑚礁魚種,位於食物鏈頂端,牠的消失將是生態災難。 © Ace Wu

臺灣竟沒《海洋保育法》!吳永森籲法規須與產業結合

「知道臺灣沒有《海洋保育法》的時候,我快瘋掉了!臺灣四面環海,我們卻沒有保護它,我們靠海吃飯卻沒有保護它,壞掉就壞掉了。」吳永森覺得不可思議。他誠實地說,過去曾有外國朋友詢問臺灣的海洋環境,他回答:「我們的珊瑚很漂亮,但就是沒有魚。」

吳永森知道臺灣的海洋資源日益枯竭,「我家裡是做遠洋漁業的生意,所以我很清楚臺灣的魚越來越少,捕魚要去越來越遠的地方。不只遠洋,沿近海也是這個狀況,這是很恐怖的惡性循環,因為靠海吃飯的人捕不到魚,他就會用更小的網,去捕小魚。」

在長期漁業消耗與人為開發等破壞下,臺灣面臨生態棲地破壞、漁種數量下降、過度捕撈等危機。綠色和平自 2021 年啟動專案,針對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永續、生態保護,積極推動政府整合部會制定《海洋保育法》,目標在 2030 年前設立 30% 保護區。(延伸閱讀:《海洋保育法》卡關的同時,海洋生物正在凋零——政府何時才能兌現立法承諾?

吳永森表示:「只要禁漁禁一年,魚就會回來,最好的保護是不干預,你不要抓牠,魚就會回來。」不過他也強調,「不能單純用個法律、禁令去規定,而是需要更實際的了解現實需求,產官學三面一起解決事情,協調對各自都有利的方式。」

臺灣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全球7種海龜就有5種會出沒在臺灣海域。吳永森在2021年於小琉球拍攝到綠蠵龜。
臺灣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全球7種海龜就有5種會出沒在臺灣海域。吳永森在2021年於小琉球拍攝到綠蠵龜。 © Ace Wu

以菲律賓歐斯陸(Oslob)為例,吳永森說:「歐斯陸外海每天有上百隻的鯨鯊經過,但歐斯陸的漁民會炸魚,破壞海底生態。我的老師是日本海洋生物學者,他就想辦法跟當地政府建議轉行做觀光業,以鯨鯊吸引觀光客,漁民只要開船載遊客就能賺錢。結果就沒人炸魚了,珊瑚礁就回來了。」

選擇以較友善海洋的產業取代現行漁業,加上配套措施,能兼顧居民的生計和保護生態環境。其實臺東富山護漁區就是一個例子,成立十幾年來由捕魚轉型為生態導覽,吸引民眾觀賞魚群、參與潮間帶導覽,因而有所發展,雖然措施尚未完善,但當地生態已逐漸復甦。

吳永森相信,只要臺灣的海域或潛水的場地夠優秀,就能吸引更多商機。「我現在最想去的是帛琉,因為它離臺灣非常近,而且它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整個國家都是海洋保護區的國家,漁民去商業海域釣魚就夠了。觀光客看到它漁業資源這麼豐富,當然也願意來,有了這些收入,就可以再去補助漁民。」呼籲臺灣政府應立刻積極地成立海洋保育實驗區。

他也強調「我們的大方向應該是,所有的海洋生物都要盡量去保護牠,不要干擾牠,尤其有些生物特別容易受驚嚇,用科普的方式讓大家能更了解,而不是強調罰款。」透過培養友善海洋的觀念,才能從根本且長遠地保護大海生態。

帛琉將國家都設為海洋保護區,物種豐富,許多人慕名而來。
帛琉將國家都設為海洋保護區,物種豐富,許多人慕名而來。 © Ace Wu

舉辦攝影展和講座:唯有喜愛海洋才會為它行動

2022 年 7 月 22 日至 29 日,吳永森將在「台北光點」舉辦水下攝影展,並於 7 月 23 日進行同名講座,分享他多年來水下攝影的經驗,與現場民眾深入交流,探討《海洋保育法》的重要性,共同為海洋請命。(延伸閱讀:【海有我在】2022島嶼巡迴活動開跑!各領域海洋專家系列講座

吳永森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的人不在乎,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不斷曝光,讓大眾了解議題,讓他們真的在乎,唯有愛海洋才會願意去做。」他補充,「我拍的照片都很大眾化,因為我希望我的受眾越多越好,越多人看得懂,覺得它漂亮,知道它很脆弱,就會去保護它。」

吳永森拍攝美麗的海洋生態,希望民眾因此喜愛海洋,進而以行動保護它。
吳永森拍攝美麗的海洋生態,希望民眾因此喜愛海洋,進而以行動保護它。 © Ace Wu

因為他相信,如果只是展現生物很慘的現況,僅會短暫地引發人的罪惡感,「但如果是真心喜歡,在看展覽或演講中,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這樣就是成功了。這種從內心的改變,保育的動力可能就是一輩子。」

這次的攝影展,將展出吳永森在過去幾年的各項作品,包括 2020 至 2021 年長時間待在臺灣,於綠島、蘭嶼、澎湖、東北角、小琉球,所記錄的海底風光,同時也集結了在加拿大、帛琉所捕捉的水下美景,非常精彩。

他希望,藉由水下攝影吸引民眾嘗試潛水,親身體會海洋的美好,就能成為保護海洋的力量。

繼續探索未知的海洋,為地球付出貢獻

從經營旅遊業,到單純熱愛潛水,之後成為知名水下攝影師,對吳永森來說,這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因為我從來沒想過做這個職業,甚至沒想過它可以是個職業。我開始做了之後,已經不只是商業行為了,可以在賺錢的同時達到一個平衡,對地球的貢獻比較大。」

吳永森熱愛海洋和潛水,沒想到誤打誤撞成為水下攝影師,甚至能用自己的專業為海洋發聲。
吳永森熱愛海洋和潛水,沒想到誤打誤撞成為水下攝影師,甚至能用自己的專業為海洋發聲。 © Ace Wu

即使潛水經驗已滿 10 年,下水超過 7,000 次,吳永森至今依然對海洋充滿驚奇:「每一次下水,我都覺得是個很快樂的事情。因為我花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在水裡,所以回到那個環境就會覺得回到真正的家一樣,很放鬆。有時候看到水中生物的數量變多,也會很開心。」

在未來,吳永森想嘗試到寒冷地帶冰潛,「因為我天生非常怕冷,目前還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未來應該會想辦法去朝這方面嘗試。寒帶海域的生態系完全不一樣,動物體型會更大,而南極和北極的生物也是非常不一樣的。」期待能繼續探索神奇又神秘的海洋世界。

而繼續為海洋發聲、展現海洋的美麗與驚嘆,也將是吳永森不會放棄的使命。畢竟,如果地球沒有健康的蔚藍大海,還能稱作是藍色星球嗎?

活動資訊:

7/22(五) - 7/29(五) 【攝影師眼中的海洋】吳永森水下攝影展
時間:7/22(五) 12:00 - 7/29(五)19:00
地點:臺北─台北光點 迴廊展覽館(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7/23(六) 【攝影師眼中的海洋】同名講座
講者:水下攝影師 吳永森
時間:14:00-16:00
地點:臺北─台北光點 藝文廳(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立即報名

7/22(五)、7/23(六) 【你不知道的海保行動秘辛】
講者:綠色和平基金會 環境教育企劃主任 潘定澤
時間:7/22(五)14:00-15:00、7/23(六)16:00-17:00
地點:臺北─台北光點 藝文廳(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立即報名

7/26(二) 【文學裡的海洋記憶】
講者: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時間:19:00-21:00
地點:臺北─台北光點 藝文廳(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立即報名

7/27(三) 【珊瑚體檢大秘辛!】
講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時間:19:00-21:00
地點:臺北─台北光點 藝文廳(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立即報名

延伸閱讀:

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